Agile(敏捷)是一種軟件開發方法論,核心是通過快速迭代、靈活響應變化,解決傳統軟件開發中周期長、需求變更困難等問題,最終高效交付符合用戶實際需求的產品。
一、Agile 的起源:為什么需要敏捷?
在 2001 年之前,軟件開發多采用“瀑布模型”: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部署,流程線性推進,每個階段完成后才進入下一個。這種模式的問題很明顯:
- 需求一旦確定就難以修改,而實際中用戶需求常隨業務變化;
- 開發周期長(可能數月甚至數年),產品上線時可能已不符合市場需求;
- 開發過程中用戶參與少,最終產品可能與用戶期望偏差大。
為解決這些問題,2001 年 17 位軟件開發者共同提出《敏捷宣言》,確立了敏捷開發的核心思想,強調“響應變化”而非“遵循計劃”,從此敏捷方法論逐漸普及。
二、敏捷的核心價值觀(《敏捷宣言》)
敏捷的本質可通過 4 條核心價值觀概括:
- 個體和互動 高于 流程和工具
強調團隊成員的溝通協作(如面對面交流)比嚴格的流程和復雜工具更重要。 - 可工作的軟件 高于 詳盡的文檔
優先交付能運行的軟件(即使不完美),而非寫大量文檔卻遲遲看不到成果。 - 客戶合作 高于 合同談判
鼓勵客戶全程參與開發過程,而非僅在項目初期確定需求后就“甩手掌柜”。 - 響應變化 高于 遵循計劃
接受需求會變化,通過靈活調整應對變化,而非固守最初的計劃。
三、敏捷的關鍵原則
基于核心價值觀,敏捷實踐遵循以下原則(精選核心幾條):
- 快速交付有價值的軟件:例如 2-4 周完成一個可使用的版本,讓用戶盡早看到成果。
- 歡迎需求變化:即使在開發后期,也能快速響應變化(因為變化能為客戶創造價值)。
- 頻繁交付:越頻繁越好,從數周一次到數天一次。
- 團隊協作:開發、測試、產品、客戶等角色緊密合作,每日溝通進度和問題。
- 支持信任:賦予團隊自主權,相信他們能找到完成工作的最佳方式。
- 關注可持續開發:保持穩定的開發節奏,避免過度加班導致團隊疲憊。
四、常見的敏捷實踐方法
敏捷是一種思想,具體落地有多種實踐框架,最常用的包括:
-
Scrum
最流行的敏捷框架之一,通過固定周期的“迭代(Sprint)”推進開發:- Sprint:1-4 周的固定周期(通常 2 周),每個 Sprint 結束需交付一個“可潛在發布”的產品版本。
- 產品待辦列表(Product Backlog):記錄所有待開發的功能、需求、優化點,由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維護優先級。
- Sprint 待辦列表:從產品待辦列表中挑選 Sprint 周期內可完成的任務,由開發團隊承諾完成。
- 每日站會(Daily Scrum):團隊每天花 15 分鐘同步進度:“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計劃做什么?有什么阻礙?”
- Sprint 評審會:周期結束后,向客戶展示成果并收集反饋。
- Sprint 回顧會:團隊反思本周期的問題(如溝通不暢、任務預估不準),并制定改進措施。
-
Kanban(看板)
通過可視化看板(如 Trello、Jira 看板)管理任務流程,強調“限制在制品數量”以提升效率:- 看板通常分為“待辦”“進行中”“測試中”“已完成”等列,任務用卡片表示,隨進度移動。
- 核心是避免“同時做太多事導致混亂”,例如限制“進行中”列最多有 3 個任務。
-
XP(極限編程)
更側重技術實踐,適合需求變化頻繁的項目,核心實踐包括:- 結對編程:兩人共用一臺電腦開發,一人寫代碼,一人審查,提升代碼質量。
- 測試驅動開發(TDD):先寫測試用例,再寫代碼滿足測試,確保代碼符合預期。
- 持續集成:頻繁合并代碼到主干,通過自動化測試及時發現問題。
- 簡單設計:只設計當前需要的功能,不做過度設計。
五、敏捷能帶來什么價值?
- 更快響應需求:用戶需求變化時,能在 1-2 周內調整并交付新功能。
- 減少浪費:避免開發“用戶不需要的功能”(通過頻繁反饋驗證價值)。
- 提升團隊效率:通過每日溝通減少信息差,通過迭代反思持續優化流程。
- 降低風險:小步快跑式交付,早期發現問題(如技術難點、需求理解偏差),避免后期返工。
六、敏捷的適用場景
敏捷并非萬能,更適合:
- 需求不明確或易變的項目(如互聯網產品、創新業務);
- 需要快速驗證市場的產品(如創業項目);
- 團隊規模較小(通常 5-9 人,溝通效率更高)。
對于需求固定、合規性要求極高的場景(如航天軟件、金融核心系統),傳統方法可能更合適。
總之,敏捷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快速迭代、擁抱變化”,通過持續交付價值和響應反饋,讓軟件產品更貼近用戶真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