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北京鏈博會開幕式迎來一位特殊演講者——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身著唐裝,首次以中文登臺演講。這位AI芯片巨頭的掌舵人坦言“很緊張”,卻清晰傳遞出一個重要觀點:中國的開源AI已成為世界進步的催化劑,讓每個國家、每個行業都有機會參與這場AI革命。
一、下一波AI浪潮:物理世界的理解與執行
黃仁勛在演講中明確指出,AI的下一波浪潮將是具備推理與執行能力的機器人系統,這類機器人能夠理解物理世界。他預測:“在未來十年中,工廠將由軟件和AI驅動,協調人機協作的機器人團隊,生產由AI主導的智能產品。”這一觀點與軟銀創始人孫正義近日的展望形成呼應——孫正義宣布計劃今年在軟銀內部部署10億個AI智能體,并強調機器人是“模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梁”。
鏈博會英偉達展臺已可見趨勢萌芽:銀河通用Galbot(G1)、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天工2.0、加速進化T1、智平方等四款國產機器人集中亮相,展示從工業制造到日常服務的多場景應用潛力。
二、芯片解禁與生態協作:技術民主化的推手
黃仁勛透露,面向中國市場的H20芯片已收到大量訂單,供應鏈產能正在提升。這一進展被行業分析機構TrendForce解讀為關鍵轉折點——隨著H20出口解禁,中國外購AI芯片比例預計將從當前低谷回升至49%,顯著緩解算力焦慮。
黃仁勛表示,超過150萬中國開發者基于英偉達平臺創新,推動DeepSeek、阿里、騰訊、MiniMax、百度等領先模型誕生與開源。這種“開源-反饋-優化”的循環,正加速全球AI技術普惠化進程。
三、中國優勢:從硬件供應鏈到人才儲備
中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的獨特優勢,其背后是多重支撐:
硬件制造根基:中國在電池、電力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積累,結合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網絡,為機器人量產提供基礎;
人才規模效應:中國培養全球約50%的AI研究人員,上海單市人工智能人才已近30萬,占全國三分之一;
政策聚焦提速:廣東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具身機器人產業,北京亦莊確定8月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海“模力社區”等產業基地加速企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