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發表想法
每個人都是矛盾結合體,既想學到新知識、新的能力,又想沒辦法專注的學習,既無法專注有渴望學習新技能,逐漸會產生焦慮、失眠等負面癥狀,這就是現實社會現照,那怎么辦?我們能回避嗎?顯然不行,我們只有面對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原文:許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我們一面浸淫在海量的知識之中,一面又無比渴望擁有智慧;我們一面開辟出各種腦力拓展途徑,一面又讓自己的專注力每況愈下;我們在肩負的責任與內心的熱望之間進退失據,從而變得既無法專心致志,又難得片刻喘息。
2025/05/11 發表想法
我們往往看到別人的成功,或則別人的方案受歡迎,背后是別人比你花了幾倍的時間在專注的做這件事情,深度思考這件事情,而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淺淺的為了完成任務而在做這件事情。
原文:會議開始了,你的團隊開始對該項目進行討論。你是如此胸有成竹,因為對于這一重大問題,你早已展開過多維度的深度剖析,推演過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并進一步考慮到了大局影響,甚至還吸納了來自同事們的諸多反饋和建議。你在會議中慷慨陳詞,既堅定自身立場,又對團隊成員們的觀點持開放態度。你希望在保持自身良好狀態的同時,通過集思廣益,將整個討論引向最佳的結果。同事們提出的所有重要見解、創新思路以及未知變數都被如數記錄在你的第二大腦中。
2025/05/11 發表想法
思維方式的革新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這句話寫的比較貼切,感同身受!!
原文:思維方式的革新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因此他人很快也會覺察出你的變化。他們開始發現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大規模的知識體系了然于胸;他們對你的驚人記憶力津津樂道,但卻不知道其實你并沒有刻意去記憶任何事情;他們對你長期以來在開發腦力上付出的卓越努力嘖嘖稱羨,而事實上你只是種下了靈感的種子并靜待花開而已。
2025/05/11 發表想法
我理解作者說的抽象的知識變得有血有肉,其實就是我們要關注細節、記錄細節,感觸我們做的事情,把我們做的事情的邏輯、方法、感受都記錄下來,日后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查閱,把一些需要記憶的事情讓第二大腦來做,我們的大腦是用來創造的,而不是記錄的,大腦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記得做了會出現問題的,我們要逐漸的減少大腦的記憶負擔。
原文:一旦學會了如何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有血有肉,那么你的逐夢未來之旅便已萬事俱備。無須額外攝取更多的信息或開展更多的研究,你的信息管理能力已經足以讓你從已知信息的豐富細節中挖掘出無窮的新意。
2025/05/11 發表想法
我們個體要不斷地尋找自己適合的記錄方式,之前是找不到足夠好的信息而煩惱,現在的是信息量太多而出現問題,這就是信息傳播太發達而出現的副作用,
原文:我們將各種深度好文加入收藏以便日后閱覽,但卻很難騰出時間細細品味;我們不辭辛勞創建了無數文檔,卻在短暫使用后便拋諸郵箱或文檔系統的故紙堆中;我們的大量智力成果—頭腦風暴、照片、規劃、研究等—往往都被塵封在電腦硬盤中,或是遺失在云端的某個角落。我相信,科技的發展已經迎來了一個新的拐點—更加先進、更加親和用戶,也更加易于與人類的生物性大腦進行整合。隨著電子計算機變得體積愈發小巧、性能愈發強大、功能愈發直觀,它們無疑已經成為人類思維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