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一、網絡架構
- 1. 網絡架構圖
- 2. 各層級功能
- 3. 機房網絡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 二、交換技術
- 1. 交換技術基礎
- 2. 交換技術分類
- 3. 廣播域相關概念
- 4. ARP 協議
- 5. 三層交換機
- 6. VLAN(虛擬局域網)
- 三、路由技術
- 1. 路由器端口類型及功能
- 2. 路由器功能
- 3. 路由路徑信息來源
- 4. 常用動態路由協議
- 四、OSI 七層模型
- 五、TCP/UDP 協議

一、網絡架構
1. 網絡架構圖
2. 各層級功能
- 路由器:作為網絡出口,是連接互聯網中各個局域網、廣域網的關鍵設備。
- 核心層:主要負責完成數據的高效轉發以及鏈路備份等重要任務,確保網絡的高速穩定運行。
- 匯聚層:具備網絡策略制定、安全防護、工作站交換機接入以及實現 VLAN 之間通信等多種功能。
- 接入層:為工作站提供接入網絡的接口。
3. 機房網絡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問題 | 原因分析 | 解決方案 |
---|---|---|
網絡連接不穩定 | 可能是網絡設備故障、線路老化或接觸不良、網絡擁塞等原因。 | 檢查網絡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的狀態,查看是否有硬件故障;檢查網絡線路,更換老化或損壞的網線;優化網絡配置,合理分配帶寬,避免網絡擁塞。 |
部分工作站無法上網 | 可能是工作站網絡配置錯誤、IP 地址沖突、接入層設備故障等。 | 檢查工作站的網絡配置,確保 IP 地址、子網掩碼、網關等設置正確;排查是否存在 IP 地址沖突,可通過更改 IP 地址解決;檢查接入層交換機,查看端口狀態是否正常。 |
網絡延遲高 | 可能是網絡帶寬不足、網絡設備性能瓶頸、網絡拓撲不合理等。 | 評估網絡帶寬需求,考慮升級網絡帶寬;檢查網絡設備的性能,如路由器、交換機的 CPU 使用率等,必要時進行設備升級;優化網絡拓撲結構,減少網絡跳數。 |
廣播風暴 | 可能是網絡中存在環路、大量廣播數據包發送等原因。 | 使用生成樹協議(STP)等技術防止網絡環路;檢查網絡中是否存在異常設備發送大量廣播數據包,定位并解決問題。 |
二、交換技術
1. 交換技術基礎
有想過局域網內主機怎么通信的?主機訪問外網又是怎么通信的?想要搞懂這些問題得從交換機、路由器講起。
交換機工作在 OSI 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交換機擁有一條高帶寬的背部總線交換矩陣,在同一時間可進行多個端口對之間的數據傳輸。
2. 交換技術分類
- 2 層交換技術:主要用于小型局域網,僅支持在數據鏈路層轉發數據,用于工作站接入。在數據鏈路層通過 mac 地址走 arp 協議發送四元組(原 mac,原 ip,目標 ip,目標 mac 為 fff)。
- 3 層交換技術:最初是為了解決廣播域的問題而誕生,經過多年發展,三層交換機已經成為構建中大型網絡的主要力量。它工作在網絡層,支持路由功能,支持 ip 數據包全路徑轉發,主要解決廣播域的問題。
3. 廣播域相關概念
交換機在轉發數據時會先進行廣播,這個廣播可以發送的區域就是一個廣播域。交換機之間對廣播幀是透明的,所以交換機之間組成的網絡是一個廣播域。而路由器的一個接口下的網絡是一個廣播域,所以路由器可以隔離廣播域。通過 VLAN 可以將廣播域劃分為小的局域網,一個路由器的端口就是一個 VLAN,VLAN 可以有效隔離廣播域,避免因廣播亂發導致網絡癱瘓的問題。
4. ARP 協議
ARP(地址解析協議,在 IPV6 中用 NDP 替代)是通過 IP 地址獲取物理地址的一個 TCP/IP 協議。發送廣播幀就是由 ARP 協議實現的。交換機有緩存地址表,若有數據,可直接封裝二層包進行轉發。使用 arp -a 命令可以查看活躍的主機。
5. 三層交換機
前面講的二層交換機只工作在數據鏈路層,路由器則工作在網絡層。而功能強大的三層交換機可同時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并根據 MAC 地址或 IP 地址轉發數據包。但它不能代替路由器,其設計之初是為了解決不同 vlan 的廣播域問題而產生的。
6. VLAN(虛擬局域網)
VLAN 是一種將局域網設備從邏輯上劃分成一個個網段的技術。一個 VLAN 就是一個廣播域,VLAN 之間的通信是通過第 3 層的路由器來完成的。VLAN 應用非常廣泛,基本上大部分網絡項目都會劃分 vlan。其主要好處有:
- 分割廣播域,減少廣播風暴影響范圍。
- 提高網絡安全性,根據不同的部門、用途、應用劃分不同網段。
三、路由技術
1. 路由器端口類型及功能
路由器主要分為兩個端口類型:LAN 口和 WAN 口。路由器是整個網絡的出口。
- WAN 口:配置公網 IP,接入到互聯網,負責轉發來自 LAN 口的 IP 數據包。
- LAN 口:配置內網 IP(網關),連接內部交換機,對接工作站。
2. 路由器功能
路由器是連接兩個或多個網絡的硬件設備,將從端口上接收的數據包,根據數據包的目的地址智能轉發出去。其主要功能包括:
- 路由
- 轉發
- 隔離子網
- 隔離廣播域
3. 路由路徑信息來源
路由器會根據目的地址給出一條最優的路徑,路徑信息的來源有兩種:
- 靜態路由:指人工手動指定到目標主機的地址然后記錄在路由表中,如果其中某個節點不可用則需要重新指定。
- 動態路由:則是路由器根據動態路由協議自動計算出路徑永久可用,能實時地適應網絡結構的變化。
4. 常用動態路由協議
-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
-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
-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邊界網關協議)
四、OSI 七層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一個用于計算機或通信系統間互聯的標準體系,一般稱為 OSI 參考模型或七層模型。
層次 | 名稱 | 功能 | 協議數據單元(PDU) | 常見協議 |
---|---|---|---|---|
7 | 應用層 | 為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網絡服務,提供一個接口。 | 數據 | HTTP、FTP、Telnet |
6 | 表示層 | 數據格式轉換、數據加密/解密 | 數據單元 | ASCII |
5 | 會話層 | 建立、管理和維護會話 | 數據單元 | SSH、RPC |
4 | 傳輸層 | 建立、管理和維護端到端的連接 | 段/報文 | TCP、UDP |
3 | 網絡層 | IP 選址及路由選擇 | 分組/包 | IP、ICMP、RIP、OSPF |
2 | 數據鏈路層 | 硬件地址尋址,差錯效驗等。 | 幀 | ARP、WIFI |
1 | 物理層 | 利用物理傳輸介質提供物理連接,傳送比特流。 | 比特流 | RJ45、RJ11 |
五、TCP/UDP 協議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面向連接協議,雙方先建立可靠的連接,再發送數據。適用于傳輸數據量大,可靠性要求高的應用場景。在三層分組,最大傳輸單元 1500 字節,且會返回收到多少序列號。
-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面向非連接協議,不與對方建立連接,直接將數據包發送給對方。適用于一次只傳輸少量的數據,可靠性要求低的應用場景。相對 TCP 傳輸速度快。
📢 注意啦!文末有彩蛋!參與抽獎就有機會把這本好書抱回家~動動手指,說不定下個錦鯉就是你!贈書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