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范圍管理
1. 核心概念
2. 范圍管理過程
WBS(工作分解結構)示例
真題示例:?
二、進度管理
1. 核心過程
2. 關鍵工具與技術
真題示例:
一、范圍管理
1. 核心概念
- 項目范圍:為交付產品必須完成的工作,以范圍基準(范圍說明書、WBS、WBS詞典)衡量。
- 產品范圍:產品或服務的功能,以產品描述判斷是否完成。
- 范圍變更:項目范圍可能因需求變化而調整,需通過范圍管理控制。
2. 范圍管理過程
過程 | 關鍵內容 |
---|---|
規劃范圍管理 | 制定范圍管理計劃,定義如何管理范圍。 |
定義范圍 | 詳細描述項目與產品范圍,形成范圍說明書(輸入:項目章程、變更申請等)。 |
創建WBS | 將項目分解為可管理的子項目或工作包。 |
確認范圍 | 正式驗收可交付成果。 |
范圍控制 | 監控范圍狀態,管理基準變更。 |
WBS(工作分解結構)示例
工作編號 | 工作任務 | 工期 | 負責人 |
---|---|---|---|
0 | 遠程教育項目 | 8月 | 吳函 |
1 | 硬件 | 2月 | 何小波 |
2 | 第三方軟件 | 2月 | 王方 |
3 | 系統功能 | 5月 | 張必勝 |
3.1 設備管理 | 1月 | 桂波陽 | |
3.2 維護管理 | 1月 | 周瑞 | |
3.3 工單管理 | 1月 | 謝敏波 | |
3.3.1 模塊設計 | 5天 | ||
3.3.2 代碼編制 | 5天 | ||
3.3.3 單元測試 | 10天 | ||
3.3.4 功能測試 | 5天 | ||
3.3.5 驗證測試 | 5天 | ||
3.4 采購管理 | 1月 | 胡海濤 | |
3.5 庫存管理 | 1月 | 王敏捷 | |
4 | 系統接口 | 1月 | 李鴻海 |
5 | 現場實施 | 1月 | 李智 |
真題示例:?
( )把軟件項目整體或者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解為易于管理、方便控制的若干個子項目;再將子項目繼續分解為工作包。在每個分解單元中,都存在可交付成果和里程碑。該模型的主要用途是( )。
A.分層數據流圖 B.軟件模塊圖 C.工作分解結構WBS D.PERT圖
A.描述軟件項目的功能需求 B.定義項目邊界,有助于防止需求蔓延
C.對軟件的靜態結構進行建模 D.刻畫軟件開發活動之間的依賴關系
工作分解結構(WBS)是將項目整體或主要可交付成果,按照一定的原則分解為易于管理、方便控制的子項目,再進一步將子項目分解為工作包,且每個分解單元都有可交付成果和里程碑。 |
WBS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明確項目的范圍,定義項目邊界,通過清晰的層級分解可以有效防止需求的隨意擴展和蔓延。而分層數據流圖主要用于描述軟件項目的功能需求;軟件模塊圖主要對軟件的靜態結構進行建模;PERT圖主要用于刻畫軟件開發活動之間的依賴關系及時間估算等。 |
二、進度管理
1. 核心過程
過程 | 關鍵內容 |
---|---|
活動定義 | 確定完成可交付成果的具體活動。 |
活動排序 | 識別活動間的邏輯關系(如FS、SS等)。 |
活動資源估算 | 估算資源類型與數量(專家判斷、自下而上估算等)。 |
活動歷時估算 | 估算活動所需時間。 |
進度計劃編制 | 制定進度計劃(關鍵路徑法、甘特圖等)。 |
進度控制 | 監控進度偏差并調整。 |
2. 關鍵工具與技術
-
關鍵路徑法(CPM)
- 關鍵路徑:項目最長路徑,決定最短工期(總浮動時間=0)。
- 時間參數:
- ES(最早開始)、EF(最早完成)= ES + 工期。
- LS(最遲開始)= LF - 工期、LF(最遲完成)。
- 浮動時間:
- 總浮動時間
- 定義:在不延誤項目完工時間且不違反進度制約因素的前提下,活動可從最早開始時間推遲或拖延的時間量,體現活動的進度靈活性,正常情況下關鍵活動的總浮動時間為零。
- 計算方式:總浮動時間=最遲開始LS - 最早開始ES ;或總浮動時間=最遲完成LF - 最早完成EF ;或總浮動時間=關鍵路徑時長 - 非關鍵路徑時長。
- 總浮動時間
教材的圖可能存在錯誤,修改后如下:?
順推:最早開始ES=所有前置活動最早完成EF的最大值;最早完成EF=最早開始ES+持續時間。
逆推:最晚完成LF=所有后續活動最晚開始LS的最小值;最晚開始LS=最晚完成LF-持續事件。?
- 自由浮動時間
- 定義:在不延誤任何緊后活動的最早開始時間且不違反進度制約因素的前提下,活動可從最早開始時間推遲或拖延的時間量。
- 計算方式:自由浮動時間=緊后活動最早開始時間的最小值 - 本活動的最早完成時間 。
?關鍵路徑上的最早時間和最晚時間相同。
自由浮動時間 C:20-15=5
3. 圖形工具
- 甘特圖:直觀展示任務時間安排。
- PERT圖:用于復雜項目的時間估算。
真題示例:
下圖中(單位:周)顯示的項目歷時總時長是( )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活動d - i比計劃延期了2周,活動a - c實際工期是6周,活動f - h比計劃提前了1周,此時該項目的歷時總時長為( )周。
A.14 B.18 C.16 D.13
A.14 B.18 C.16 D.17
- 計算各條路徑的工期:
- 路徑1:a - b - e - g - k,工期為3+4+2+1=10?周;
- 路徑2:a - c - i - k,工期為3+2+4+5=14?周;
- 路徑3:a - d - f - h - j - k,工期為3+4+3+5+1=16?周。
通過比較可知,路徑3(a - d - f - h - j - k)是關鍵路徑,所以原計劃項目歷時總時長是16周
- ?實施后,關鍵路徑變為:a-d-i-k,工期16周
某項目包含A、B、C、D、E、F、G七個活動,各活動的歷時估算和邏輯關系如下表所示,則活動c的總浮動時間是( )天,項目工期是( )天。
>活動名稱 >緊前活動 >活動歷時 A - 2 B A 4 C A 5 D A 6 E BC 4 F D 6 G EF 3 A、0 B、1 C、2 D、3
A、14 B、15 C、16 D、17
[開始]│↓A(2天)├──→ B(4天)│ ││ ↓├──→ C(5天) → E(4天)————│ ││ ↓└──→ D(6天) → F(6天) → G(3天)
計算從項目開始到結束的所有可能路徑的工期:
- 路徑1:A?B?E?G?,工期為2+4+4+3=13?天;
- 路徑2:A?C?E?G?,工期為2+5+4+3=14?天;
- 路徑3:A?D?F?G?,工期為2+6+6+3=17?天。
確定關鍵路徑、項目工期和活動C?的總浮動時間
- 關鍵路徑:總工期最長的路徑為關鍵路徑,所以關鍵路徑是A?D?F?G?。
- 項目工期:關鍵路徑的工期即為項目工期,所以項目工期是17?天。
- 活動C?的總浮動時間:總浮動時間是指在不延誤項目完成日期的前提下,活動可以推遲的時間量。關鍵路徑上的活動總浮動時間為0?,活動C?不在關鍵路徑上。 從開始節點到活動C?結束節點的最長非關鍵路徑是A?C?E?G?(工期14?天),而關鍵路徑A?D?F?G?(工期17?天),兩者的差值就是活動C?的總浮動時間,即17?14=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