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重大決策之前,什么原因一定要補充碳水化合物?人類的大腦其實有兩套運作模式:系統1:自動駕駛模式,依賴直覺,反應快但易出錯;系統2:手動駕駛模式,理性嚴謹,但耗能大,反應較慢。
當面臨重大決策時,系統2往往會“偷懶”,讓我們過度依賴系統1的直覺,結果容易出錯。比如,一項醫院研究發現,急診科醫生在連續工作12小時后,依賴直覺的診斷比例會從15%激增到65%,誤診率上升200%,可避免的死亡率增加400%。為什么我們的大腦不愿開啟系統2呢?因為它非常耗費能量,每高強度思考一小時,血糖就會下降0.83克。所以,做重大決策前,給自己補充些碳水,給大腦提供足夠的“燃料”。
再來,開啟事前驗尸模式:通過因果環路圖來識別潛在的失敗原因。可以從決策的最終目標開始,反向推理出可能導致目標失敗的因果關系,并通過環路圖呈現。在環路圖中,標出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每個環節可能引發的正反饋或負反饋循環,這有助于提前發現潛在風險并采取對策。
比如,橋水基金采用這一思維模式后,預測市場黑天鵝事件的準確率,從22%提升至68%。這種因果分析的方法幫助他們在復雜決策中找到了更多的“潛在漏洞”。正如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所說,我們以為自己活在現實世界,實則常常困在系統1的故事里。
通過因果環路圖,我們能更系統地看待決策背后的因果關系,避免更多“人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