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中,數據集的劃分方式取決于任務需求、數據量以及模型開發流程的嚴謹性。
1. 三者劃分:訓練集、驗證集、測試集
目的
- 訓練集(Training Set):用于模型參數的直接訓練。
- 驗證集(Validation Set):用于調參和模型選擇(如調整超參數、選擇網絡結構、防止過擬合)。
- 測試集(Test Set):用于最終模型性能的無偏評估,模擬真實場景下的泛化能力。
為什么需要驗證集?
- 避免過擬合測試集:如果僅用測試集評估模型并反復調整參數,模型可能間接“記憶”測試集的分布,導致評估結果虛高。
- 模型選擇:驗證集幫助選擇最優超參數(如學習率、正則化系數)或模型架構(如ResNet vs. VGG)。
適用場景
- 數據量充足(如ImageNet、COCO等大規模數據集)。
- 需要嚴謹的模型開發流程(如學術研究、工業級應用)。
- 超參數調優復雜(如網格搜索、隨機搜索)。
典型流程
- 訓練模型(訓練集)。
- 調參和模型選擇(驗證集)。
- 最終評估(測試集,僅一次)。
2. 兩者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
省略驗證集的原因
- 數據量極小:若數據量過小(如僅幾百樣本),劃分驗證集可能導致訓練數據不足,影響模型性能。
- 簡化流程:在快速實驗或簡單任務中,可能直接使用測試集評估(但存在風險)。
- 交叉驗證替代:若數據不足,常用K折交叉驗證替代固定驗證集。
潛在風險
- 數據泄露(Data Leakage):若反復用測試集調整模型,可能高估模型真實性能。
- 缺乏模型選擇依據:無法有效比較不同超參數或模型架構的優劣。
適用場景
- 數據量極小(如醫學影像數據稀缺)。
- 快速原型驗證(如教學示例、簡單實驗)。
- 結合交叉驗證:如將訓練集拆分為K個子集,輪流作為驗證集(無需單獨劃分)。
關鍵區別與選擇建議
劃分方式 | 適用場景 | 優點 | 缺點 |
---|---|---|---|
訓練/驗證/測試集 | 數據充足、嚴謹的模型開發 | 無偏評估、調參靈活 | 需要更多數據 |
訓練/測試集 | 數據稀缺、快速實驗 | 簡單直接 | 風險高、無法調參 |
實際案例
-
三者劃分:
- 在ImageNet競賽中,訓練集用于訓練,驗證集用于調參,測試集用于最終排名。
- Kaggle比賽中,選手在本地用驗證集調參,提交結果后由平臺用隱藏測試集評分。
-
兩者劃分+交叉驗證:
- 在小數據集(如MNIST)上,可能將數據劃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同時通過交叉驗證調參。
- 推薦做法:
如果數據量允許,始終使用訓練集、驗證集、測試集三者劃分,確保模型開發的嚴謹性。 - 數據不足時:
優先使用交叉驗證(如K折交叉驗證),而不是簡單地省略驗證集。
最終,測試集應被視為“不可見數據”,僅在模型完全確定后使用一次,以反映真實泛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