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學
- 第一章 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學
- 第二章 高等教育發展史
- 2-1西方高等教育發展史
- 2-2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
- 第三章 高等教育理念
- 3.1-王一軍-高等教育理念的構成要素
- 3.2-王一軍-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 第四章 高等學校教育
- 4.1 高等學校教育制度
- 4.2-陳何芳-高等教育辦學體制 (07:51)0%
- 4.3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 4.4 高等教育評價制度
- 第五章 高等教育功能
- 5.1 高等教育的個體功能
- 5.2 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
- 5.3 高等學校的職能
- 第六章 高等學校課程
- 6.1 高等學校課程理論
- 6.2 高等學校課程規劃
- 6.3 高等學校課程編制
- 6.4 高等學校課程管理
- 第七章 高等學校教學
- 7-1高等學校教學理論
- 7-2高等學校教學方法 (13:16)0%
- 7-3高等學校教學環節和組織形式
- 7-4高等學校教學評價
- 第八章 高等學校學科
- 8.1 學科的基本理論
- 8.2 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
- 8.3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
- 第九章 高等學校教師
- 9.1 高等學校的教師特點
- 9.2 高等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論
- 9.3-周萍-高等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與途徑
- 9.4 高等學校的教師管理
- 第十章 高等學校的管理及組織特性
- 10.1-陳-高等學校的組織特性和權力類型 (08:48)0%
- 10.2-陳何芳-高等學校的管理過程和高等學校治理 (09:45)0%
- 第十一章 高等教育研究
- 11.1-周萍-高等教育研究的類型和方法 (13:09)0%
- 11.2-周萍-高等教育研究的過程和規范 (13:51)
第一章 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學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大學、文學院、理工學院和師范學院等機構提供的各種類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學條件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學年齡為18歲,學完課程后授予學位、文憑或證書,作為完成高等學業的證明。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礎之上進行的各種教養性、學術性、專業性教育。
- 教養性教育是指以人文精神的養成和提高、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使學生學會做人為基本教育理念,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培養的教育。
- 學術性教育是指使學生在接受大學學術氛圍的熏陶中,習得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養成較高的科學素養、形成較好的研究能力的教育。
- 專業性教育是指向學生傳授某一學科專業的系統科學知識,訓練學生與所學學科專業知識相對應的能力與技能,培養學生成為某一專業的專門人才的教育。
二、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高等教育學以高等教育為研究對象,以揭示高等專業教育的特殊規律,論述培養專門人才的理論與方法為研究任務。
??高等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在一般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專門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高等教育的研究對象就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與特殊規律。
三、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按照學科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的差別,可以劃分為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三大類。同樣,依據學科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的差別,有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高等教育學主要是屬于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學科。
四、高等教育學的作用
1、引導觀念更新。
2、服務決策咨詢。
3、推動實踐改進。
第二章 高等教育發展史
2-1西方高等教育發展史
一、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1、專門學校
宮廷學校:國家統治者
祭司學校:高級僧侶
職官學校:一般官吏
神廟學校:一般的僧侶
二、西方近代高等教育
出現了獨立形態的、制度化的組織機構。
與西方社會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發生了越來越密切的聯系。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特點:行會性、自治性、國際性、宗教性。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專業教育(文、法、醫、神);教學方法(讀課、辯論);學位制度(學士、碩士、博士)
三、德國的大學改革
1、教學與科研相統一
2、學術自由
學者:思想自由 言論自由
師生:教學自由
大學:獨立自治
四、美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
2-2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
第三章 高等教育理念
3.1-王一軍-高等教育理念的構成要素
3.2-王一軍-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 高等學校教育
4.1 高等學校教育制度
一、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高等教育規則,包括正式的規定 和 非正式的習俗和慣例。高等教育制度是一個總體的概括概念,至少包括高等學校教育制度、招生入學制度、高等教育辦學體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高等教育評價制度等等。
高等教育由哪些機構實施?設置哪些人才規格?------高等學校教育制度
挑選什么樣的學生接受教育?------招生入學制度
高等教育如何舉辦?------高等教育辦學體制
高等教育如何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高等教育如何評價?------高等教育評價制度
二、高等學校教育制度(學制)
高等學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級各類高等學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總稱。
博士三年、碩士三年、本科四年、專科三年
三、高等學校的類型
??高等學校: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通常是指那些符合法定設立條件得到教育行政機關認可并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機構。
??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單獨除此之外的,我們統稱為“其他高等教育機構”,設立的科研院所、依托社會的高等教育項目等。
- 高等學校的類型:
??成人高等學校常見的類型包括函授大學、自考考試、夜大學、職工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大學、開放大學、職工高等學校、管理干部學院、教育學院、普通高等學校的成人(繼續)教育學院等。
??我國高等教育中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學校”的是自考考試。
四、高等教育制度的制約因素
硬件: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等
軟件: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法律政策、社會主流思想觀念等
習俗: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風俗習慣等
特定情境:國民的規范意識、契約精神,突發事件、暗箱交易等
4.2-陳何芳-高等教育辦學體制 (07:51)0%
4.3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一、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類型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是指政府、社會和高校對高等教育進行管理的制度。
核心:合理劃分高等教育管理權力,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類型:宏觀管理制度、微觀管理制度。
- 宏觀管理制度
國家、社會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也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體現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在高等教育活動中的管理地位、管理作用和管理成效。可分為中央集權型、地方分權型、分權結合型。 - 微觀管理制度
或者稱高等教育自我管理制度、高等學校管理制度。
是指高等學校管理權限劃分、決策權力分配、高校內部的人財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依據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可分為學術權力主導型(歐洲大陸國家)、行政權力主導型(美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結合型(英國)。
依據決策主體,分為校長負責制、理事會或校務委員會制、董事會制(私立高校)。
二、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新中國成立初:中央集權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制度
改革開放后: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高校享有一定辦學自主權
當前: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三、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趨勢
1、宏觀層面
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
社會:監督責任
高校:自主辦學
2、微觀層面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加強章程建設
優化結構辦出特色
4.4 高等教育評價制度
??高等教育評價制度:分為內部評價制度(高校自我評價制度) 和外部評價制度(政府行政性評價制度和第三方評價制度)。
第五章 高等教育功能
5.1 高等教育的個體功能
一、個體發展概述
??教育的本真訴求就是關注人。
??人的發展包括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個體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
??人的發展包括身體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人的發展影響因素有遺傳、環境、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
二、高等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促進功能
??1、促進個體能力的發展;
??2、促進個體社會化;
??3、促進個體個性化的發展。
三、高等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
1、高等教育負向功能的含義與類型
??(1)高等教育負向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結果的非目的性,教育的負向功能是不在人的預料之中的,它隱含于教育的最后之中,它是教育活動之后的連帶物,是教育這一文化活動或系統的屬項。
??(2)從質的規定來看,高等教育的負向功能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常態負向功能、非常態負向功能。
2、高等教育負向功能的特征與表現
??難以消除性:如高學歷熱,導致低學歷難找工作;課程和專業設置不合理,導致不能學以致用。
??延遲性:如高等教育長期偏重書本知識,導致數年后學生創造能力受到壓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等教育的負向功能常常以一種令人難以覺察的潛在形式在教育結果中表現出來,這體現出了延遲性的基本特性。
??可減低性:高等教育的負向功能是不可以徹底消除的,但是人們通過努力可以減少或者減低其負向功能的影響程度。
5.2 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
一、高等教育政治功能
??教育政治功能是由教育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表現在:①通過培養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為政治服務(教育政治功能最主要表現),②形成輿論對政治產生影響;③促進政治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經濟功能
??一方面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受制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果。
決定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和速度的是生產力。
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生產力發展。
從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角度來看經濟要發展,科技是關鍵,高等教育是基礎。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高等教育的文化保存、繼承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具有高層次、專業化和系統化的特點);
??②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播和交流功能(重要推動力、重要場所、傳播深層次文化);
??③高等教育文化的選擇功能(具有自主性、時代性和豐富性特點);
??④高等教育文化的創新功能。高等教育創新文化的途經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5.3 高等學校的職能
一、高等學校職能的歷史演變
??1.培養人才為主要職能(11世紀-18世紀)中世紀大學
??2.以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為主要職能(19世紀初-19 世紀末)
??3.培養人才、發展科學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并存的階段(19世紀末至今)
二、當代高等學校職能的構成
1、培養人才的職能
??(1)高等學校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高等教育實施的是專門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具有明確的專業目的性。高等學校應當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統一,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
??(2)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具有多類別與多層次性。就世界各國的總體情況而言,本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居主要位置。
2、發展科學職能
??柏林大學的創立及其發展,使得大學擁有了第二種職能——發展科學的職能。
3、社會服務的職能
4、高等學校職能的相互關系是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第六章 高等學校課程
6.1 高等學校課程理論
一、高等學校課程的含義
??定義:課程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大學課程是指為學生所制定的基于高深學問中普通知識與特定專業知識的學習、研究和行動方案及其實施過程。
二、高等學校課程理解的多種視角
??1.大學課程是一種政治,大學課程是一種制度,大學課程是一種文化。哈佛大學因為率先實施選修課制度而開創了一個教育新時代。
??2.埃利特奧在就任哈佛大學校長的第二年,創造性的提出“科目”這一概念。牛津大學以導師制聞名于世。
三、高等學校課程觀
??1.基于普遍知識構建的大學課程為普遍知識課程。
??2.基于科學知識構建的大學課程為高深學問課程。
??3.基于個人知識構建的大學課程為多元教育課程。
6.2 高等學校課程規劃
一、高等學校課程規劃的文件構成
??高校課程體系是諸多課程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從層次上來說,課程體系可以分為宏觀(校)、 中觀(院系) 和 微觀(專業) 三個層次。
??高等學校課程規劃的文件構成:本科專業目錄;學校人才培養計劃;院(系)專業課程方案。
二、高等學校課程類型
??高等學校的多樣化決定了高等學校課程類型的多樣化。
??縱向來看,有專科課程、本科課程、研究生課程;
??橫向來看,有理科課程、工科課程、文科課程等。
??本科課程強調通識性學習、以高深學問為載體,通過文化素養課程、多學科交叉課程、專業課程、科研課程、學生咨詢課程,引導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實現自主的專業構建,并達到人格完善、理智培養、學術理解等素質發展目的。
三、高等學校課程結構
1.高等學校課程的縱向結構
??高校課程縱向結構(層次結構)反映了普通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基礎課程(一般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內在的邏輯關系。
2.高校課程的橫向結構
??主要是指各類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內在邏輯關系。
??(1)必修課程:是指某種專業、某些專業甚至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必修課程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相對穩定性,以保證人才的規格和基本質量水平。
??(2)選修課程: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學生選擇修習的、與專業培養目標有一定關系的課程。選修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
6.3 高等學校課程編制
??課程編制模式是聯系課程理論和課程編制實踐的中介和橋梁。我國大學課程主要依據目標模式(泰勒原理) 進行編制。泰勒原理,是一個課程編制的四階段模式,即確立和表述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安排教育、教學活動;對課程進行評價。在我國,課程編制的主體是廣大教師。
一、高等學校課程編制的影響因素
??①社會力量;②學生需求;③學科發展;④專業架構;⑤教師素質。
二、高等學校課程編制的任務
??1.高校課程編制任務:調查課程需求;確定課程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制定課程評價標準和方式。課程目標是課程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它制約著全部教學活動,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2.泰勒認為,課程目標有三個來源:一是來自學科專家的建議,二是來自學生的需求,三是來自社會生活。
??3.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遵循五條原則:①整體性原則;②量力性原則;③滿足性原則;④效用性原則;⑤經濟型原則。
三、高等學校課程綱要的編制
??高等學校課程綱要的內容框架一般包括總體介紹(課程目標、基本信息等)、評價標準(考核方式、評分規則等)和教學材料(教材、參考資料等)。日程表(如每周具體安排)通常屬于教學的細化執行計劃,可能不會作為綱要的固定組成部分。
6.4 高等學校課程管理
一、高等學校課程管理概述
??高校課程管理包括政府、學校、院系和師生等層面的具體管理工作。
??國家層面的課程管理注重政策引導,學校層面的課程管理注重制度規范,院系層面的課程管理注重全面落實,教師層面的課程管理注重過程優化,學生層面的課程管理注重學習實效。
二、高等學校課程管理制度
??高校課程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選修制、學分制和評課制。
三、課程管理的基本過程
??課程管理的基本過程:課程審查、課程督導、課程評價和課程更新四個基本過程。
??(1)課程審查主要從社會需要、學生需要和學科發展等方面出發,圍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效果進行。
??(2)高校課程督導主要圍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課程實施層面,二是課程管理層面。課程督導分為綜合督導和專項督導兩類。課程專項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責任制度。
??(3)課程評價主要由校方或院方組織課程評估,通常采用學生、專家和同行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課程質量進行評估,以學生評估為主。
??(4)課程更新:在課程更新審批程序中,有兩個機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學科教學專家小組,二是院一級的教學委員會。
第七章 高等學校教學
7-1高等學校教學理論
一、教學概述
1.教學的概念
??(1)教學是在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雙邊活動。教學是學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高等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最基本途徑。
2.教學的基本任務
??(1)形成正確價值觀點。(所有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最核心任務)
??(2)形成技能與培養能力。(技能可劃分為智力技能和操作性技能)
??(3)傳播知識與發展智力。(教學活動重要的核心功能)
??(4)培養與發展個性。
3.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1)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又稱“刺激-反應”理論,即“S-R”理論)
??①代表人物及其理論: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
??理論內容:斯金納認為學習就是S-R之間的聯結的加強,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安排強化。
(2)認知主義教學理論
??①內容: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而不是S-R聯結的形成或行為習慣的加強或改變,教學就是促進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或改組。
??②提出這一理論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蘇泊爾,其中以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模式和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為代表。
(3)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①理論來源: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布魯納等人的思想。
??②基本思想: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是其積極建構的結果,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呈現給他們的東西。
??③代表性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
(4)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又稱情感教學理論)
??①內容:學習的結果不是S-R聯結,也不是建構認識結構,而是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形成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教學的本質即促進,促進學生成為完整的人。
??②代表思想: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
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特點
1.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1)體現專業的目的性(又稱職業傾向性)。
(2)突出自覺性、創造性和獨立性。
(3)注重科學研究。
三、高等學校教學原則及運用
??1.定義:教學原則是指根據一定教學目的,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制定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學生增長智慧比讓學生增長知識更優先,教學生思考比讓學生富有知識更優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比帶他們學習更優先。
??2.高等學校具有原則獨特之處表現在:
??(1)講述思路為主的原則
??(2)增強學生參與的原則
??(3)強化問題意識原則(引導研究學習)
??(4)在教師主導下發揮學生自覺性、創造性與獨立性的原則
??(5)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高等學校教學特有的原則)
??(6)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高等學校教學特有的原則)
7-2高等學校教學方法 (13:16)0%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概念:
??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師生雙方在共同的活動中所采用的辦法,既包括教師教的辦法,也包括學生學的辦法,是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
2.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特點
??(1)強調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區別于普通教育人才的主要標志不在于前者具有更廣博的知識,關鍵或者說本質的區別在于前者所具有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所受的專業訓練。)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大學教學方法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2)重視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這是由大學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不確定性決定的)。
??(3)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4)體現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滲透和融合。
3.影響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創新的因素
??(1)教學目的和任務
??(2)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
??(3)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
二、高等學校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2.問答法;3.討論法;4.實驗法;5.演示法;
6.參觀法,也稱現場教學法。7.練習法;8.實習法
三、其它教學方法
1.發現教學法(美國模式)
2.問題教學法(蘇聯模式)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討論案例。
4.項目教學法
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
5.自學指導法
7-3高等學校教學環節和組織形式
一、高等學校主要教學環節
??高校教學主要由三大環節組成:即課堂教學(基本的教學環節)、實習實踐、畢業論文(設計)。
??高校課堂教學的優點主要是提高教學效率、 增強教學的計劃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
二、教學組織形式的類型
1.班級授課制
??中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開辦的京師同文館。
2.個別教學和分組教學
3.遠程授課
三、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
??教學組織形式的新變革:
??①教學活動的小規模化;
??②教學活動的短學程化(微課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
??③教學活動場所多樣化。
7-4高等學校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
??(1)概念: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工作質量所做的測量、分析和評定。
??(2)內容:①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②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③課堂評價。
二、高等學校教學評價的類型與方式
??1.依據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作用不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將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前)、形成性評價(中)、終結性評價(后)。
??2.依據評價主體不同的教學評價:(1)自評(學生總結、教師反思);(2)他評。
??3.依據評價標準不同和解釋方法不同的分類:絕對性評價、相對性評價和個體差異性評價。
三、高校教學評價結果的運用
??(1)診斷與反饋功能;(2)導向與調節功能;(3)激勵與促進功能;(4)教育功能。
第八章 高等學校學科
8.1 學科的基本理論
一、學科的概念
??1.一般而言,學科既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組織建制。一般認為,學科包括教學科目、學問分支和學術組織三層基本含義。
二、學科制度化
??1.在高等教育領域,學科制度一般指與學科相關的諸多制度,如學科準入制度、學科等級制度、學科劃分制度、學科評價制度、學科獎懲制度等。
??1978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成立,標志著社會科學的地位得到重新確立。
三、跨學科研究
8.2 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
??以學科或專業為基礎,分門別類地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和專業教育。
一、學科建設的內容
1.學科建設包括五個方面核心內容:
①學科體系規劃(前提);
②學科方向建設(基礎);
③學科梯隊建設(關鍵);
④學科基地建設(依托);
⑤學科建設管理(保障)。
二、學科建設遵循的原則:
①要科學定位,確立學科發展方向;
②要突出重點,建設具有特色的學科;
③要克服封閉保守,面向經濟社會需要。
8.3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核心職能,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實力強弱的主要標準。
第九章 高等學校教師
??我國高校教師權利的主要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在該法中,對高校教師的權利做出了具體詳細的規定。
9.1 高等學校的教師特點
??高校教師勞動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高校教師勞動特點具有復雜性、創造性、示范性、長期性、群體和個體統一性。
9.2 高等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論
一、高等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
??專業知識、專業精神、專業信仰、專業人格、實踐智慧。
二、高等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階段論
1.教學關注階段論
??四個階段:任前關注階段、早期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教學情境階段、關注學生階段(也就是自我——教學任務—學生)。
2.心理發展階段論
??(1)自我保護期
??(2)默守陳規期
??(3)盡責期
??(4)自治期
3.職業生涯周期論
??休伯曼等學者提出:入職期(第1-3年)、穩定期(第4-5年)、實驗與重估期(第7-25年)、平靜與保守期(第26-33年)、退出教職期(第34-40年左右)。
4.綜合發展階段論
??利思伍德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多維模式。其主體是專業知能,兩翼是心理發展和職業周期發展。
9.3-周萍-高等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與途徑
一、高等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模式
??專業發展模式有:自我實現模式(教學熟練者型、學歷進修型)、學校推動模式(校本培訓、派出培訓、社會許可)。
二、高等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個人的自主發展是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個人自主發展要做到:①樹立自我專業發展意識,確立專業自我;②接受崗位培訓,成為“技術熟練者”;③進行教學反思,成為“反思型實踐者”;④開展校本教研,成為“研究型實踐者”。
9.4 高等學校的教師管理
一、高校教師人事聘任制度
1.內容:包括招聘、續聘、解聘(學校主動)、辭聘(教師主動)。
二、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制度
職稱評聘方式:(1)單位內聘制;(2)職稱聘評制。
三、高校教師的績效評價制度
1.基本原則:①科學性原則;②導向性原則;③客觀性原則;④可測性原則;⑤簡易性原則;⑥穩定性原則。
2.內容方法:①政治思想評價(定性考核);②教學業績評價(量化考核);③科研業績評價(量化考核)。
3.考核類型:①年度考核;②聘期考核。
四、國外高等學校的教師管理制度
1.西方國家任期主要有三種形式:日本式(高校自主決定任期);美國式(聘任制與試用制、終身制并存);德國式(除教授外,其他教師均有任期規定)。
第十章 高等學校的管理及組織特性
10.1-陳-高等學校的組織特性和權力類型 (08:48)0%
10.2-陳何芳-高等學校的管理過程和高等學校治理 (09:45)0%
第十一章 高等教育研究
11.1-周萍-高等教育研究的類型和方法 (13:09)0%
11.2-周萍-高等教育研究的過程和規范 (1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