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答案是:幾乎解決了,但在一個非常特殊且罕見的邊界場景下,理論上仍然可能出現幻讀。 因此,嚴格來說,它并非被“徹底”或“100%”地解決。
下面我們來詳細分解這個結論:
1. InnoDB 如何“幾乎”解決了幻讀?
正如之前討論的,InnoDB 通過兩種強大的武器來攻擊幻讀問題:
- 對于快照讀(Snapshot Read):即普通的
SELECT
語句。通過 MVCC(多版本并發控制),事務看到的是一個在它開始時創建的、靜態的數據快照。無論其他事務如何插入、刪除或更新,這個快照都不會改變。因此,在同一個事務內,多次執行相同的SELECT
查詢,結果集的行數絕對是一致的。這完全消除了快照讀下的幻讀。 - 對于當前讀(Current Read):即加鎖的
SELECT ... FOR UPDATE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以及UPDATE
、DELETE
語句。通過 間隙鎖(Gap Lock)和臨鍵鎖(Next-Key Lock),InnoDB 不僅鎖定了已有的記錄,還鎖住了記錄之間的“間隙”,防止其他事務在這個范圍內插入新的數據。這防止了其他事務的插入操作導致當前事務的當前讀出現幻讀。
基于這兩種機制,在99.9%的應用場景下,你可以認為InnoDB的可重復讀隔離級別已經解決了幻讀。這也是它成為MySQL默認隔離級別并能支撐絕大多數高并發業務的底氣所在。
2. 那個“不徹底”的邊界場景是什么?
理論上的漏洞出現在:一個事務先進行當前讀(從而受間隙鎖保護),然后在其內部進行快照讀。
讓我們看一個經典的例子:
表結構:
CREATE TABLE `accounts` (`id` int(11) PRIMARY KEY,`name` varchar(50),`balance` int(11)
);
INSERT INTO accounts VALUES (1, 'Alice', 100), (5, 'Bob', 200);
-- 注意:id 2, 3, 4 目前不存在,這些就是“間隙”。
事務A (T1) | 事務B (T2) |
| |
| |
| |
| |
| |
-- 事務A的鎖釋放后,事務B的 | |
|
到目前為止,一切正常,幻讀被成功防止。
現在,讓我們制造那個邊界場景:
事務A (T1) | 事務B (T2) |
| |
| |
| |
... | ... |
-- 關鍵一步:事務A自己執行一個插入操作,這個操作恰好也落在被它鎖住的間隙里。 | |
| |
-- 此時,由于事務A執行了DML操作(INSERT),InnoDB會隱式地推進它的快照時間點(在某些版本和場景下),以保證事務自身能看到自己剛做的修改。 | |
| |
結果: (2, 'David', 400), (3, 'Charlie', 300), (5, 'Bob', 200) | |
|
分析:
在同一個事務A內,兩次執行 SELECT ... WHERE id > 1
:
- 第一次返回 1 行。
- 第二次返回 3 行。
- 行數發生了變化,這符合幻讀的定義。
結論
- 是否徹底解決? 否。從理論和技術完備性的角度,InnoDB的可重復讀隔離級別存在一個極其罕見的邊界場景(自身DML操作推進快照并看到其他已提交的插入),使得幻讀仍然可能發生。
- 是否值得擔心? 幾乎不需要。這個場景需要非常特殊的操作序列(先加鎖讀,然后自己或他人恰好操作同一個間隙,最后自己再讀),在絕大多數真實業務邏輯中幾乎不會有意或無意地這樣編寫代碼。
- 實踐中的選擇? 你可以放心地將InnoDB的可重復讀隔離級別視為解決了幻讀問題。如果您的應用處于那0.1%的極端場景且對一致性有極致要求,解決方案通常是:
- 使用串行化(SERIALIZABLE)隔離級別:徹底解決,但性能代價最高。
- 在需要絕對精確的地方顯式使用
SELECT ... FOR UPDATE
:通過持續加鎖來保證當前讀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