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詳細闡述了支付域中支付與交易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交易是商品或服務交換的過程,包含多個要素并產生訂單或合同。支付則是資金流轉的過程,是交易的資金結算環節。支付交易結合了兩者,根據不同場景提供多樣化的支付產品和服務。文中還探討了支付過程、支付資金、支付場景、支付產品等多個方面,并分析了支付與交易在不同維度上的關聯,強調了支付信息流中信息流、支付流和資金流的重要性。
1. 交易基本概念
1.1. 交易定義
交易是個非常龐大的概念,幾乎涵蓋了人類經濟貿易中所有買賣和交換行為。因此為了便于理解我們這里討論的交易是“支付交易”,支付交易通俗的理解就是完成交易雙方買賣和資金轉移。交易強調的是商品/服務交換關系的確立。其中交易的核心點:
- 對象:商品/服務
- 要素:買方、賣方、交易標的、交易金額、數量、交付方式
- 結果:形成一筆訂單或合同
支付交易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調度者”的作用。他向上服務于各行各業,為各種支付場景提供綜合性的交易服務;向下它調度支付產品的收款、付款、轉賬等支付指令,讓資金按照業務的要求進行有效的流動。所以我們經常說的支付產品實際是交易產品,因為只有經過交易化的包裝支付產品才會更加的安全和好用。
支付是與交易相伴而生的,在我們看到收銀臺、支付產品之前需要通過交易的調度才呈現出來的。可能有人會說平時用網上消費、POS機消費、商家收銀臺上我還沒有下單支付就能看到收銀臺呀。其實這些在支付中屬于終端頁面和交易的前導頁面,
從“支付和交易關系”的邏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支付負責資金流動和轉移,支付交易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去提供產品的不同包裝形態。比如面向電商、社交、門店類收款場景我們可以把收單和分賬包裝在一起形成“分賬交易”;對于企業大額支付場景,我們可以把網銀支付、銀企直聯、虛擬賬戶包裝在一起形成“企業支付產品”;對于消費金融場景,我們可以把快捷支付、轉賬匯款產品包裝在一起成為“消金支付產品”。我們所見到的一些行業性解決方案的支付產品本質上是“交易產品”。
1.2. 交易場景
一般是站在金融、支付、互聯網電商等業務角度,來描述“交易”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
- 資金流向不同:有的是從用戶到商戶(消費),有的是用戶之間(轉賬),有的是平臺到用戶(提現/退款)。
- 參與方不同:可能是用戶到商戶,也可能是用戶到平臺,或者多方(跨境交易涉及清算機構)。
- 時效性不同:消費交易實時性強;理財、跨境交易可能存在清算周期。
- 風險差異:交易場景不同,對風控要求也不同,比如跨境交易、分期付款、虛擬商品交易風險更高。
場景類別 | 場景說明 | 典型例子 |
消費交易 | 用戶在商戶/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或服務 | 淘寶買衣服、美團點外賣、京東買手機 |
轉賬交易 | 用戶之間資金轉移 | 微信轉賬、支付寶轉賬、銀行手機銀行轉賬 |
充值交易 | 向賬戶/錢包/卡片注入資金 | 手機充值話費、往余額寶轉錢、往游戲賬戶充值 |
提現交易 | 從賬戶/錢包/卡片取出資金 | 提現到銀行卡、微信零錢提現 |
還款交易 | 清償債務,尤其是信貸類 | 信用卡還款、花唄還款、消費貸還款 |
投資理財交易 | 資金進入理財產品或投資標的 | 購買基金、購買銀行理財、證券交易買賣 |
保險交易 | 投保、續費或理賠相關資金流 | 購買健康險、繳納車險、保險理賠到賬 |
跨境交易 | 涉及外幣結算、國際支付 | 亞馬遜跨境電商購物、PayPal 跨境支付 |
繳費交易 | 用戶對公共事業類費用支付 | 水電煤繳費、學費繳納、罰款繳納 |
特殊場景交易 | 結合行業定制化的交易 | 拼團購、分期付款、會員充值、保證金凍結與解凍 |
網上購物消費可能是我們平時接觸的最多的支付場景了,在順暢的購物體驗過程中讓你很難區分哪些是交易、哪些是支付。這就是交易的功勞,通過不同場景的良好適配為你提供絲滑的支付體驗。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支付交易”在電商平臺和支付平臺之間貫穿始終通過對支付產品的調度來適配各種不同場景。
1.2.1. 消費流程
從你選購一件商品開始下單后,交易引導你完成支付或撤銷,把你的支付結果推送給電商平臺,電商平臺進行派單、發貨、送貨將商品配送到你的手中。
1.2.2. 售后流程
如果你對商品不滿意,在電商平臺發起售后退貨,支付交易匹配訂單給你完成退款。
1.2.3. 履約結算
當商家履約完成沒有退款之后,電商平臺將商品、交易單、支付單進行核對,按照服務協給商家生成賬單后完成資金的結算。
1.2.4. 交易訂單匹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支付系統提供的訂單在電商平臺交易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支付系統提供的“支付訂單”串聯了商品、倉儲、物流訂單;支付系統提供的“資金訂單”則為電商平臺收款方的履約結算提供了結算最為關鍵的資金和余額數據。從這里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大廠對支付牌照趨之若鶩,要“構建平臺模式”實現“線上化交易”、“跨銀行交易結算”支付交易是一個平臺的核心能力。
1.3. 支付交易功能
1.3.1. 支付交易
這類交易產品是最常見的交易產品,我們接入微信、支付寶、云閃付等平臺的支付產品普遍用的都是這類交易產品。
1.3.2. 分賬交易
分賬主要服務于電商場景,因為在電商平臺上有商家、經銷商、供應商、物流配送、代理商等角色,因此收款后需要給多個收款方進行分潤。同時通過持牌機構的清分可以規避二清的合規風險;另一方面在收款、開票上資金、回單、發票關系也更加清晰。這類產品主要包裝的B2C支付產品,包括掃碼支付、小程序支付、公眾號支付、POS刷卡、快捷支付、B2C網銀等支付產品。
1.3.3. 企業交易
這類產品又叫“B2B支付”主要應用于企業場景,因為他主要是解決兩家B端企業之間的應收賬款的票款同步問題。這種場景下除了“B2B支付”解決上下游支付需求以外;也不能完全把C端排除在外,因此他也應該兼容“C2B2B”的交易模式。這類產品主要包裝“銀企直聯”、“虛擬賬戶”等企業端支付產品,完成企業間應收賬款的線上下單,線下付款,訂單核銷的交易需求。
1.3.4. 消金交易
這類產品面向個人用戶的信貸產品使用居多,主要應用在銀行、消費金融、網絡小貸、金融助貸平臺的支付場景中。提供小額信用貸款、現金貸款中借款人、出借人之間的賬戶充值、提現;用信放款、債權還款;以及出借人與資金方、擔保方之間費用結算。這類產品主要包裝“快捷支付”、“錢包賬戶”產品;因為要對借款人的身份進行實名認證,并且對借款人的信用、資質進行背景調查。
2. 支付基本概念
2.1. 支付定義
官方定義就是“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間的資金的流轉,以及應收應付債權的核銷”。簡單來說支付是交易完成后,買方向賣方轉移資金的過程。它是交易的資金結算環節。支付強調的是資金如何轉移、清算、結算。其中支付的核心點:
- 對象:資金流轉
- 要素:付款方、收款方、資金渠道、支付方式
- 結果:完成貨幣轉移、清算和結算
我們所說的支付包含了交易、清分、結算三個過程,其目的就是實現付款方與收款方之間的資金和債權債務(應收/應付)的轉移。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三個過程是以“套娃”的形式來實現的,當付款方將一個支付請求發給銀行或支付機構后,后面交易、清分、結算就開始層層傳遞,最終實現資金的轉移并通知收款人資金到賬。
2.2. 支付過程
2.2.1. 交易記賬過程
交易過程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他是支付和結算的調度者,他根據支付請求去調度支付流程、賬務處理,為資金轉移登記可供結算的訂單和賬務結果。
2.2.2. 清分算賬過程
清分是發生在結算前的一個算賬的過程,它需要根據不同的結算對象計算如何來分配資金。我們知道一筆支付訂單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全額結算給收款人的,例如兩人間的跨行轉賬場景需要計算手續費;點外賣需要計算手續費、配送費、服務費、商家外賣款等多種結算項目,只有算清楚這些賬目后才能結算資金給實際的收款人。
2.2.3. 結算結賬過程
結算是資金的最終轉移的過程,資金的轉移自然要通過賬戶來進行處理。這個過程包含對資金在賬戶間的轉移,以及應收/應付賬務的核銷。
2.3. 支付資金
要實現資金和債權的流轉,需要由“付款人、收款人、支付方式、清結算”這幾部分組成。
2.3.1. 支付方式
支付業務說到底是一個通道生意,需要通過各種通道去鏈接人和資金,支付方式就是這些資金來源工具化表現。從系統設計層面來看,支付方式就是收銀臺上包裝的支付工具,他代表了你可以用來支付的資金來源有哪些,這些資金來源通常需要支付渠道去鏈接打通,才能實現跨行收付款。
2.3.2. 收付款方
支付是服務與交易,支付從付款人開始,到收款人結束完成一筆交易。由于支付的敏感性和風險性要求,這里的收付款人都要開通資金賬戶,并且開通過程要接受實名認證、身份審核后才能進行支付行為。
2.3.3. 清結算
支付的第一需求就是資金的跨銀行的轉移,我們知道如果在一個銀行、一個三方機構內賬戶間互轉是可以實時到賬的,這就是“支付即結算”。數字人民幣能夠實現跨行互轉也是因為對公、對私的錢包賬戶開在數研所的緣故。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實現跨行支付時資金并不能做到這么及時到賬,需要通過多個持牌機構之間清結算來實現最終的資金轉移。因此清結算效率的高低,代表了一個平臺上用戶獲得資金時間的長短。所以,如果說支付方式代表生產關系的話,清結算就代表了生產力。
2.4. 支付場景
支付產品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以各種支付終端、收銀臺形態呈現在你面前,支付終端就是支付方式的一個可視化載體,他分為軟件和硬件兩種類型。
2.4.1. 支付軟件
包括聚合銀臺、商家收銀臺、錢包賬戶、小程序、H5頁面,API接口等。
2.4.2. 支付硬件
包括POS、刷臉設備、自助設備、掃碼槍/盒等。
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最終支付指令都是通過背后的支付系統完成收款、付款和資金轉移的。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硬件設備由于安全和設備管理的需要,因此往往需要一個“設備服務端”來接收你的收款情況,支付軟件則較為簡單,可以直接接入交易系統完成支付。最終你的支付請求都是通過支付核心、支付渠道接入不同的銀行、支付機構完成最終的收款和付款。
2.5. 支付產品
支付終端畢竟只能展示支付產品的冰山一角,完整的支付產品遠比終端展現出來的要豐富的多。我們常說的支付產品主要包括四類,支付終端、收款產品、付款產品,以及產品背后的支撐能力。
2.5.1. 支付終端
支付終端我們前面也介紹過了,是支付產品外在表現,他的作用是盡可能接近付款人,并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付款人完成支付,給商家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和生意。支付終端的也有很多的表現形式,也是為了滿足不同的場景需求,我簡單把它們分為三類。
2.5.2. 網絡接口
典型的代表就是API接口,他以網絡接口的形式提供給平臺和商家進行對接,支付指令通過安全加密的報文傳輸。支付的收銀臺、交易界面、支付場景的適配都需要接入平臺來開發。這類支付產品需要接入平臺有比較完整的技術團隊,自己能去適配各種支付場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對于提供接口的持牌機構來說,可以減少定制化需求的開發,同時這類接口對外提供資質審核要求也更高,因為這類接口直接暴露了持牌機構的支付能力,也很容易被擼接口產生合規風險。
這類接口在清算機構、銀行、中小支付機構對外提供的產品比較常見,另外對于優質場景、交易場景復雜的企業/平臺合作中也經常采用這種方式。
2.5.3. 終端接口
這類也需要技術對接的支付接口,只是在終端適配方面做了包裝。常見的有小程序、H5、SDK、APP等,這類支付接口對于交易平臺所用的支付終端進行了適配。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商家技術接入更加簡單,也不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團隊。同時持牌機構也能限定了商家的交易終端,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防范風險,另一方也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的支付結算能力和通道,防止被擼接口。
2.5.4. 支付設備
這里一類支付產品以POS機、碼牌、自助終端、刷臉設備等形式提供。商家幾乎不需要任何技術對接能力,開箱即用。當然這類實體設備本身有比較高成本,并且這些設備推廣、倉儲、管理也會占用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這類支付產品的銷售,首先要想明確誰來買單、誰來管理、誰來推廣。
2.6. 收款產品
收款產品是移動支付的主力軍,畢竟收款是支付的第一需求嘛。通常把收款產品分為兩類“充值、收單”。
充值:就是付款賬戶和收款銀行卡是同一個人(同名賬戶),我們平時在各類錢包中經常使用。與之相對應的提現,他也是需要收付款賬戶是同一個人。
收單:收單中的“單”原本指的是POS刷卡時消費者確認收款的小票,這種支付方式與通過銀行匯款、轉賬方式進行付款的最大區別,就是收付款方對于訂單的確認過程。收單是收付款雙方可以同步確認訂單,而匯款、轉賬這個過程全靠線下完成。后來收單這個概念被推廣到了移動場景,我們平時通過掃碼支付、刷卡支付、網銀支付、錢包余額等方式向商家付款都是收單交易。
2.7. 付款產品
這類產品在賬戶提現、跨行轉賬、企業匯款中較為常見。付款產品可以說它既簡單也不簡單。付款產品的簡單在于他的產品形態較為單一,付款到卡為匯款、付款到戶為轉賬,同時為適應不同場景還分為單筆付款、批量付款、文件付款等。付款產品操作起來也不復雜,只要賬戶上有錢,選好收款銀行、收款賬戶想付給誰都可以,無需收款方確認。
沒有后悔藥吃:付款產品屬于沒有后悔藥吃的產品,特別是企業間付款金額一般都較大,如果選錯賬號、輸錯金額付出那就直接到賬了,沒有撤銷、退款可以用。唯二的辦法就是打電話給收款方讓他打回來,或者祈禱對方收款人入賬失敗銀行給你退票。如果這兩招都不行就只能報警了。所以企業付款一般都比較謹慎,由專業的出納來負責打款,并且原始協議/合同、付款申請單據、付款金額都要進行多級審核,最終才會進行付款。
付款即結算:付款通道同時也是清結算通道,擁有了付款能力實際就等于擁有了清結算能力。因此在持牌機構對于付款的審核是非常嚴格的,不僅要審核付款給誰,還要審核錢從哪里來,貿易背景是什么,與收款人的協議關系是什么,付款的周期和額度是多少等等。(有句老話,收款投訴多,付款案件多)
支付過程中數字化問題:由于線上化收款普遍只能在5w以下,因此企業間收付款都是通過跨行匯款來完成的。但是匯款背后的貿易背景往往是一份合同、協議或者債權債務關系,而付款產品僅能通過“附言”幾十個字來傳達,因此對企業來說賬戶上一堆錢如何認領,一直是每個企業實現數字化的瓶頸之一。
支付系統的能力:支付產品需要一套完整的支付系統來支撐其運轉。面向消費者需要有各種支付終端來支撐;面向商家需要通過交易系統、支付渠道、結算系統來完成資金的結算到賬。
3. 支付與交易關聯
維度 | 交易(Transaction) | 支付(Payment) |
定義 | 買賣雙方就商品/服務達成交換的過程,生成訂單或合同 | 買方將資金轉移給賣方的過程,實現結算 |
關注對象 | 商品 / 服務 | 資金 |
參與方 | 買方、賣方(交易撮合平臺可作為中介) | 付款方、收款方、支付機構、銀行/清算機構 |
核心要素 | 標的物、數量、價格、交付方式 | 金額、支付渠道、支付方式、賬戶體系 |
產出結果 | 訂單 / 合同 | 資金劃轉 / 結算完成 |
是否可獨立存在 | 可以交易但暫不支付(賒賬、分期、違約) | 支付一般依托于交易,但也可獨立存在(如轉賬、充值) |
典型場景 | 電商下單、證券買賣、貸款簽約 | 電商付款、POS 刷卡、線上轉賬 |
領域屬性 | 業務域(業務邏輯為主) | 資金域(金融結算為主) |
前面分別介紹了支付、交易、支付交易三個比較接近的概念,這也是大家平時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因為他們之間的邊界并不是很清晰。我們主要通過訂單、資金兩個緯度來進行區分的。
3.1. 交易以訂單為主
雖然大多數交易都會與支付相伴,但依然有很多的特殊場景,只有交易沒有支付,或者交易與支付方式沒有必然匹配關系;例如:為了降低庫存用制造的商品抵付原材的費用的,以貨易貨模式;還有交易過程中由于無力支付貨款需要通過折價、拍賣欠款人的資產來支付貨款這里抵押付款的方式。
這類交易的主要特征是只有訂單、合同、協議,但沒有實際資金轉移,當然這種情況就不在我們此次的討論范圍了。
3.2. 支付以資金為主
這種行為比較容易產生混淆的,只有純支付行為,并沒有訂單;比如自己賬戶的充值、提現;款項匯款、代付等;純支付的的主要特點是只有支資金的轉移,沒有可匹配的訂單。
這種無場景的支付行為在支付“風控審核”中是最為敏感的。因為持卡人的真實性、付款場景的真實性完全依靠審核人員對于用戶身份的識別是否準確,背景調查是否充分,商戶資質審核是否嚴格有很大的關系。
這部分場景是支付產品經理要去不斷深入行業,通過數字化手段來實現訂單與資金的匹配,最終進行線上化的業務。
3.3. 支付交易既有訂單又有資金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場景,既有交易訂單,又有資金的支付行為。這類交易也是非常適合實現線上化和數字化的業務,因為訂單和資金可以通過規則計算能夠匹配起來。這部分場景也是支付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要去把體驗做的越來越好的地方。
3.4. 支付信息流
我們對支付的習慣理解是“信息流與資金流”的二流合一,這個概念起源于電商和企業領域的四流合一“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從宏觀領域來說這么理解沒問題,但對支付產品經理來說則略顯粗糙了;實際工作中很多產品經理受此局限性,在與結算人員、企業財務人員溝通中經常聊不到一起去被人質疑專業能力。
3.4.1. 信息/資金/賬單流
支付完整的理解應該是三流合一,這里需要把信息流再次細分為“信息流、支付流”,這里的支付流是指賬務層面的應收應付與實際到賬資金的核銷,這樣細分之后你才能打通宏觀到微觀的完整思考邏輯。
為什么要這么劃分呢?因為不管是訂單還是資金,發生支付行為最終都要在賬務層面進行登記核銷之后才能進行結算,否則后續的行為就掛起了。我們以下圖的收單支付機構的三流合一圖為例來介紹下這個過程。
3.4.2. 收單機構
收單機構也叫第三方支付公司(例如我們常用的微信、支付寶產品),第三方支付能如此流行在于它具有“清結算”能力,把訂單、資金都能在線上完成轉移。如上圖所示,“付款方”在線向“收款方”下單,三方機構收款成功后由于該筆資金不能馬上到賬,因此將這筆賬務登記為“應收”,此時收款方的賬戶余額內有一筆“待結算”資金。當資金到賬后,三方機構進行結算,將這筆“實收”賬務與“應收”進行核銷,這時候收款人賬戶上的“待結算”資金變成了“可用余額”。這就是收單機構的三流合一,他的特點就是“訂單、賬務、資金”在一個完整的閉環內完成,實現資金的線上轉移。
3.4.3. 企業/四方支付
現在企業正是由于不能在線上實時完成賬務處理,因此財務更加依賴訂單明細和資金回單進行內部會計核算與稅務處理。因此在企業財務管理、業財一體化過程中最棘手、最突出的就是結算對賬與賬務核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企業存貨與資金的周轉效率。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在電商平臺、收單機構快速的完成了收款和結算過程,但是資金到了企業賬戶中,這些資金如何與合同、訂單匹配,最終實現財務入賬呢?這就需要企業去“下載流水”與合同/訂單對應的“應收賬款”進行匹配與核對,然后根據下載“余額明細或者資金到賬明細”去“核銷應收賬款”,企業財務才能更好的使用資金盤活庫存和現金的周轉。
博文參考
- 《白話支付》
- 《支付域》
- 《交易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