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隨著大語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一個核心問題逐漸凸顯:
- 模型在對話或推理時,往往只能依賴有限上下文窗口。
- 外部工具、知識庫、應用接口如何統一接入模型,缺乏標準協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OpenAI 等社區提出了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旨在建立一種通用的標準,讓模型能夠與外部數據源、工具和應用生態進行高效、安全、靈活的交互。
2. 什么是 MCP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種 開放標準協議,用于定義模型與外部世界交互的方式。
它的目標是:
- 為 LLM 提供 統一的上下文接口。
- 支持模型調用外部數據、API、工具。
- 提高可擴展性和安全性,避免廠商鎖定。
一句話理解:
👉 MCP 是大語言模型與外部系統之間的“標準通信協議”。
3. 核心功能
MCP 協議定義了模型與外部資源交互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
-
資源管理
- 統一描述外部數據源(數據庫、文件系統、知識庫、API 等)。
- 模型可以通過 MCP 請求這些資源的上下文。
-
工具調用(Tool Invocation)
- 定義標準化的“工具調用”接口。
- 不論是數據庫查詢、網絡請求還是本地運算,模型都能通過相同方式訪問。
-
上下文注入(Context Injection)
- 自動將外部上下文注入模型對話。
- 避免模型“遺忘”重要信息。
-
安全與可控性
- 限制模型的調用權限。
- 通過協議層做訪問控制,防止越權。
4. MCP 的架構
MCP 通常由三部分組成:
-
模型(Model)
- 負責語言理解與生成。
- 通過 MCP 請求外部資源。
-
客戶端(Client)
- 作為橋梁,管理上下文。
- 調度請求,保證安全。
-
服務端(Server, MCP Provider)
- 提供資源和工具。
- 可以是數據庫、API、知識庫或企業應用。
架構可以理解為:模型 ? 客戶端(MCP 協議)? 外部系統
5. 應用場景
MCP 在實際應用中有非常廣的潛力,例如:
-
智能問答系統
模型通過 MCP 從知識庫獲取信息,回答更準確。 -
企業應用集成
LLM 可以調用 ERP、CRM、數據庫等系統。 -
多模態擴展
模型可以通過 MCP 接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服務。 -
個性化助手
通過 MCP 訪問用戶日歷、郵件、文檔,提高智能性。
6. 總結
-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為了解決 LLM 上下文受限與外部系統接入難題 而提出的開放協議。
- 它的核心作用是:標準化模型與外部數據/工具交互的方式。
- MCP 有望成為 AI 應用的基礎標準,推動大模型與企業系統、知識庫、工具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