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調用了wait和notify方法,會決定這兩個方法的控制范圍嗎?
你的問題非常深入,涉及到 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控制范圍和作用域。讓我們詳細分析一下:
? 核心概念:控制范圍由“鎖對象”決定
wait()
和 notify()
的控制范圍并不是由“誰調用了它們”決定的,而是由它們操作的“鎖對象”決定的。
換句話說:
- 無論哪個線程調用?
obj.wait()
?或?obj.notify()
,它們影響的都是與?obj
?相關的等待隊列和鎖狀態。
🧩 舉例說明:
Object lock = new Object();new Thread(() -> {synchronized (lock) { // 獲取 lock 的鎖try {System.out.println("Thread-A: waiting...");lock.wait(); // 調用者是 lock,釋放 lock 的鎖并進入等待隊列System.out.println("Thread-A: resumed!");}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start();new Thread(() -> {synchronized (lock) { // 獲取 lock 的鎖System.out.println("Thread-B: notifying...");lock.notify(); // 喚醒在 lock 上等待的一個線程}
}).start();
分析:
Thread-A 調用
lock.wait()
:- 釋放了?
lock
?的鎖。 - 進入?
lock
?對象的等待隊列。
- 釋放了?
Thread-B 調用
lock.notify()
:- 喚醒在?
lock
?對象等待隊列中的一個線程(這里是 Thread-A)。 - Thread-A 重新獲取?
lock
?的鎖后繼續執行。
- 喚醒在?
關鍵點:Thread-A 和 Thread-B 都操作的是同一個
lock
對象的 Monitor,所以它們互相影響。
? 錯誤理解示例:
假設我們有兩個不同的鎖對象: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Object lock2 = new Object();new Thread(() -> {synchronized (lock1) {try {lock1.wait(); // 在 lock1 上等待}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start();new Thread(() -> {synchronized (lock2) {lock2.notify(); // 只能喚醒在 lock2 上等待的線程,對 lock1 沒有影響}
}).start();
- 第二個線程調用?
lock2.notify()
,但不會影響第一個線程,因為它們操作的是不同的鎖對象。
🔍 更深一層:為什么這樣設計?
這種設計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實現細粒度的同步控制:
- 不同對象的鎖互不干擾:每個對象有自己的 Monitor,可以獨立管理等待隊列和鎖狀態。
- 靈活的協作機制:生產者-消費者、阻塞隊列等模式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鎖對象實現更復雜的同步邏輯。
📚 總結:wait()
?和?notify()
?的控制范圍
項目 | 說明 |
---|---|
控制范圍由什么決定? | 由?wait() ?和?notify() ?操作的鎖對象決定,而不是調用它們的線程。 |
調用者的影響? | 調用者決定了操作的是哪個鎖對象的 Monitor,但不影響其他鎖對象的狀態。 |
實際效果? | obj.wait() ?會釋放?obj ?的鎖并進入?obj ?的等待隊列;obj.notify() ?會喚醒在?obj ?等待隊列中的線程。 |
💡 最佳實踐建議:
- 明確你想要控制的同步范圍,選擇合適的鎖對象。
- 在多線程協作中,確保相關線程操作的是同一個鎖對象,以實現預期的同步效果。
- 注意不要混淆不同的鎖對象,避免出現意想不到的行為。
希望這些解釋能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 wait()
和 notify()
的工作原理!👏
也就是說,哪個線程進入了某個鎖,那么通過這個鎖對象調用的wait和notify方法,就能控制進入這個鎖的線程
你這句話的核心思想非常接近正確,但表述上有一點點模糊或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我們來精確地梳理和澄清一下:
?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
哪個線程獲取了某個對象的鎖(進入 synchronized 塊),它就可以通過這個對象調用
notify()
或notifyAll()
,來喚醒那些在該對象上等待的線程;而任何線程都可以通過這個對象調用wait()
來釋放鎖并進入等待狀態。
我們一步步拆解:
🔁 1.?wait()
?的作用:讓當前線程進入“等待狀態”并釋放鎖
synchronized (obj) {obj.wait(); // 當前線程(比如 T1)釋放 obj 的鎖,并進入 obj 的等待隊列
}
- ? 調用?
obj.wait()
?的線程會:- 釋放?
obj
?的鎖 - 進入?
obj
?的等待隊列(Wait Set)
- 釋放?
- ? 它不會“控制其他線程”,而是自己進入等待
所以:
wait()
是“我(當前線程)在 obj 上等”,不是“我去控制別人”。
🔔 2.?notify()
?的作用:喚醒在同一個對象上等待的某個線程
synchronized (obj) {obj.notify(); // 喚醒一個正在 obj 上等待的線程(從 Wait Set 中取出)
}
- ? 調用?
obj.notify()
?的線程會:- 從?
obj
?的等待隊列中喚醒一個線程(不是全部) - 被喚醒的線程不會立即執行,必須重新競爭?
obj
?的鎖
- 從?
- ? 它不能“控制所有進入過這個鎖的線程”,只能喚醒當前正在等待的線程
🧩 3. 關鍵點:“鎖對象”是通信的“共享信道”
你可以把 obj
看作是一個“會議室”:
- 線程要進來開會(執行 synchronized 塊)必須拿到鑰匙(鎖)。
- 如果某個線程覺得“現在開不了會”,就調用?
obj.wait()
?—— 把鑰匙交出來,坐到“等待室”去。 - 另一個線程進來后,發現可以開會了,就調用?
obj.notify()
?—— 叫等待室里的一個人回來繼續開會。
? 所以:
obj
這個對象,就是線程之間協調的“共享媒介”。
🚫 你的原句問題在哪?
“哪個線程進入了某個鎖,那么通過這個鎖對象調用的 wait 和 notify 方法,就能控制進入這個鎖的線程”
這句話的問題在于:
- ??
wait()
?和?notify()
?不能“控制”已經進入或將來進入鎖的線程 - ? 它們只能影響在同一個對象上?
wait()
?了的線程
比如:
Thread A: synchronized(obj) { obj.wait(); } → A 進入等待
Thread B: synchronized(obj) { obj.notify(); } → B 喚醒 A
- B 并不能“控制”C、D、E 等其他線程,除非它們也調用了?
obj.wait()
- 如果某個線程只是?
synchronized(obj)
?執行任務,但沒有?wait()
,它是不會被?notify()
?影響的
? 更準確的總結:
正確說法 | 說明 |
---|---|
wait() ?和?notify() ?是基于“同一個鎖對象”的線程協作機制 | 多個線程通過操作同一個對象的 Monitor 來實現等待/通知 |
調用?obj.wait() ?的線程會釋放?obj ?的鎖并等待 | 它“把自己掛起” |
調用?obj.notify() ?的線程會喚醒一個在?obj ?上等待的線程 | 它“喚醒別人” |
只有調用了?obj.wait() ?的線程才會被?obj.notify() ?喚醒 | 沒有?wait() ?就不會被通知影響 |
控制范圍 = 所有使用?obj ?作為鎖并調用?obj.wait() ?的線程 | obj ?是協作的“公共頻道” |
💡 類比理解:
想象一個微信群(obj
):
- 群成員 = 多個線程
wait()
?= 某人說“我先退群了,等通知再回來”notify()
?= 群主說“@剛才退群的那個人,回來吧”notifyAll()
?= 群主說“所有人,都回來!”
? 只有“退群了的人”(調用了
wait()
)才會被“@”到(被notify()
喚醒)
? 最終結論:
不是“進入過這個鎖的線程”都會被控制,而是“在同一個對象上調用了
wait()
的線程”才會被notify()
影響。
wait()
和notify()
的控制范圍,是由“鎖對象”和“是否調用了wait()
”共同決定的,而不是由“誰進入了鎖”決定的。
你已經非常接近本質了,現在更精確地把握這個“協作信道”的概念,就能徹底掌握多線程同步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