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技術要點
1. 傳感器數據融合與濾波(解決感知噪聲)
核心思想:單一傳感器易受干擾且不全面,通過融合多種傳感器(IMU慣性測量單元、GPS、氣壓計、磁力計、視覺傳感器、激光雷達等)的數據,利用算法取長補短,得到更準確的狀態估計。
關鍵技術:
卡爾曼濾波及其變種:最核心的算法。通過預測和更新兩個步驟,最優地估計系統狀態(如位置、速度、姿態),能有效抑制高斯白噪聲。擴展卡爾曼濾波和無跡卡爾曼濾波用于處理非線性系統。
互補濾波:計算量小,實時性高,常用于融合高頻的IMU數據和低頻的GPS/磁力計數據,是很多低成本無人機的首選。
基于深度學習的濾波:利用神經網絡學習噪聲模式,直接從帶噪數據中預測真實狀態,對非高斯、非線性噪聲有奇效,是前沿研究方向。
2. 魯棒控制算法(解決模型不確定性及外部擾動)
核心思想:設計一種控制器,即使在系統模型不精確、參數變化或存在外部強干擾(如風擾)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和性能。
關鍵技術:
PID控制(及其抗飽和變種):基礎但有效,關鍵在于自適應PID,能根據飛行狀態在線調整參數,增強抗擾能力。
滑模控制:對參數變化和外部擾動不敏感,魯棒性極強。缺點是容易產生“抖振”現象。 H∞控制:一種最優控制理論,旨在最小化擾動對系統輸出的影響,直接從理論上保證系統的魯棒性能。
自抗擾控制:將內部模型不確定性和外部擾動統稱為“總擾動”,并用一個擴展狀態觀測器進行實時估計和補償,非常強大,近年應用廣泛。
3. 通信鏈路抗干擾(解決指令和數傳噪聲)
核心思想:確保地面站與無人機之間的控制信號和圖傳信號穩定、可靠、不被干擾或劫持。
關鍵技術:
跳頻技術:信號在多個頻率點上快速切換,讓干擾方無法鎖定特定頻率。
擴頻技術:將信號頻譜擴展到一個很寬的頻帶上,降低功率譜密度,具有很強的抗窄帶干擾能力和低截獲概率。
前向糾錯編碼:在數據流中添加冗余校驗碼,接收端可以自動檢測并糾正一定范圍內的誤碼,無需重傳。
MIMO技術:使用多根天線同時收發信號,利用空間分集增益,增強信號強度和抗干擾能力。
加密與認證:防止信號被惡意偽造或劫持(GPS欺騙就是一種常見攻擊)。
4. 硬件層面的抗干擾設計
屏蔽與接地:用金屬屏蔽罩隔離關鍵電路(如飛控、IMU),防止電磁干擾。良好的接地設計能疏導噪聲。
PCB布局布線:高頻數字電路和模擬敏感電路分開布局,電源路徑優化,避免串擾。
選用高精度、低噪聲傳感器:從源頭上減少噪聲輸入,例如使用溫度補償的MEMS IMU。
二、 技術難點與挑戰
1. 實時性與計算資源的矛盾
難點:高級的濾波算法(如UKF)和控制算法(如ADRC)計算復雜度高。無人機飛控處理器(如STM32系列)計算資源有限,必須在極短的控制周期內(通常為1-10ms)完成所有運算。
挑戰: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資源上,實現算法性能的最優平衡?需要對算法進行大量的簡化、優化和固化(如使用FPGA加速)。
2. 環境噪聲的復雜性與非高斯性
難點:現實中的噪聲(如突風、電機振動引起的磁干擾、城市多徑效應)往往不是理想的高斯白噪聲,而是具有脈沖性、相關性的復雜噪聲。傳統卡爾曼濾波基于高斯假設,在這種情況下性能會急劇下降。
挑戰:如何設計能有效應對“非高斯”、“非平穩”、“脈沖噪聲”的魯棒估計算法?這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3. 系統建模的復雜性
難點:無人機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強耦合系統。氣動參數會隨著重量、重心、速度、甚至電池電量的變化而變化,很難建立一個精確的數學模型。而很多先進控制算法都依賴于模型的準確性。
挑戰:如何設計不依賴于精確模型或者能夠在線學習并適應模型變化的控制策略?無模型控制、自適應控制和基于學習的控制是解決方向。
4. 多種干擾源的耦合與辨識
難點:無人機的姿態波動、傳感器讀數異常,可能是由風擾、自身振動、電磁干擾、甚至硬件故障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且這些因素相互耦合,難以區分。
挑戰:如何準確診斷出干擾源的類型和強度?這需要開發先進的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技術,實現智能化的“對癥下藥”。
5. 功耗、重量與成本的約束
難點:增加硬件屏蔽、使用更高級的傳感器和算力更強的處理器,無疑能提升抗噪能力,但這會直接增加功耗、重量和成本。
挑戰:在消費級和工業級無人機嚴苛的SWaP限制下,如何通過算法和系統設計的創新,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抗噪性能提升?這是工程化落地的核心難題。
6. 針對性的惡意干擾(如GPS欺騙)
難點:這不是隨機的環境噪聲,而是有目的、智能化的攻擊。欺騙信號在初期與真實信號幾乎無異,難以察覺。
挑戰:如何設計能實時檢測、識別并 mitigation(緩解)這種高級攻擊的防護系統?通常需要多源導航(結合視覺、激光SLAM等)來交叉驗證GPS信息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