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一、什么是客觀評估?
二、客觀評估的兩大核心方法
1. 判別式評測(Discriminative Evaluation)
2. 生成式評測(Generative Evaluation)
三、為什么客觀評估成本更高?
1.訓練目標收緊
2.訓練時間延長
3.評測設計復雜化
四、如何科學地評估訓練程度?
1. 固定輸入,控制變量
2. 數據集權威且多樣
3. 多指標交叉驗證
4. 自動化 + 人工抽檢
五、一個實際案例:醫學問答評估
六、結語
前言
在大語言模型(LLM)領域,“訓練程度”像是模型的“學業水平”,而客觀評估則是給它發成績單的方式。不同于帶有主觀色彩的“印象打分”,客觀評估依托明確的標準答案與量化指標,對模型能力進行可復現、可比較的測量。
本文將結合實際經驗,拆解客觀評估的核心方法、落地挑戰與優化策略,幫助你理解——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模型是否真的“學到位了”。
圍繞主題:客觀評估落地場景中,模型一般需要訓練到什么什么程度合適?
一、什么是客觀評估?
在模型的應用場景中,有些任務有著唯一或高度確定的正確答案,比如:
醫療診斷的臨床指標解讀
法律條文的適用判斷
數學公式的計算結果
編程任務的單元測試輸出
這些任務的結果不依賴個人感受,而依賴與權威答案的一致性。
客觀評估的目標就是——讓模型在這些任務上的表現,用數字說話。
二、客觀評估的兩大核心方法
OpenCompass 等評測體系中,客觀評估常用兩種方式:
1. 判別式評測(Discriminative Evaluation)
-
原理:將問題與候選答案組合,計算每種組合的困惑度(Perplexity),困惑度越低,模型越“確信”這個答案正確。
-
優點:
-
對封閉式問題(選擇題、判斷題)效果穩定
-
可以比較不同選項的置信度差異
-
-
例子:
問題:
2 + 2 = ?
答案1:4 → 困惑度 0.05
答案2:5 → 困惑度 0.30
模型選擇答案1。
2. 生成式評測(Generative Evaluation)
-
原理:只給出問題,讓模型直接生成答案,再與標準答案對比。
-
適用場景:
-
翻譯、摘要
-
代碼生成
-
開放式問答
-
-
挑戰:
-
生成結果可能存在表達多樣性(正確但用詞不同)
-
需要額外的后處理(正則化、格式化、語義匹配)
-
-
常用指標:
▲BLEU(機器翻譯評估分數)
▲ROUGE(摘要/生成文本召回率指標):通常關心 ROUGE-1(字/詞級匹配)、ROUGE-2(2-gram匹配)、ROUGE-L(最長公共子序列);
▲BERTScore(基于語義相似度的文本生成評估):返回 P(精確率)、R(召回率)、F1(綜合分數);
▲Exact Match(完全匹配率):表示預測與參考在字符串上完全一致的比例;
▲pass@k(代碼生成任務的成功率估計):這個指標常用于 代碼生成 評估,表示“取 k 個候選代碼,至少有一個正確的概率”。
三、為什么客觀評估成本更高?
醫療、法律等高風險領域往往需要訓練結果與原始數據高度一致,這會帶來幾個直接后果:
1.訓練目標收緊
更接近“過擬合”而非追求泛化
增加模型對細節和原文的記憶能力
2.訓練時間延長
需要更多迭代驗證
數據清洗、格式化、人工標注成本高
3.評測設計復雜化
輸入輸出要高度規范化
必須減少噪聲輸出對結果的干擾
換句話說,客觀評估不僅是測試,更倒逼了訓練策略的收緊和精度提升。
四、如何科學地評估訓練程度?
訓練程度:超過擬合,接近過擬合;
1. 固定輸入,控制變量
使用相同的 Prompt 模板
控制解碼策略(溫度、top-k)
2. 數據集權威且多樣
包含高質量、權威標注數據
覆蓋多種任務類型和難度層級
3. 多指標交叉驗證
準確率(Accuracy):衡量正確輸出的比例
精度 / 召回率 / F1:更適合多標簽、信息抽取任務
任務特定指標:如 BLEU、ROUGE、pass@k
置信度分析:評估模型對正確答案的確信程度
4. 自動化 + 人工抽檢
自動化指標快速篩查
人工復核確保結果可信
五、一個實際案例:醫學問答評估
假設我們要評估一個醫療大模型的訓練程度:
1.數據準備
采集最新的權威指南問答對(保證正確性)
2.評測方法
對診斷題使用判別式評測(困惑度)
對病歷總結使用生成式評測(ROUGE + 人工核查)
3.結果分析
Accuracy ≥ 95% 才算“及格”
低分項分析 → 定位薄弱領域 → 迭代優化
六、結語
客觀評估不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是一套從輸入規范 → 輸出評測 → 指標量化的體系。它讓我們:
知道模型“學到了多少”
發現模型“學偏了什么”
指導后續訓練“該補哪塊短板”
在模型能力快速演進的今天,只有把客觀評估體系搭扎實,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讓每一次訓練都能量化進步,讓模型從“會說”走向“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