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感知多任務訓練模型是指在一個統一的模型架構中,同時完成自動駕駛場景下的多個感知任務(如目標檢測、語義分割、深度估計、車道線檢測等)的模型設計。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特征共享和任務協同,在提升單任務性能的同時,降低整體計算成本(參數量、推理延遲),滿足自動駕駛對實時性和魯棒性的高要求。
一、多任務訓練的核心優勢
相比單任務模型(每個任務單獨訓練一個模型),多任務訓練模型的優勢顯著:
- 數據利用率更高:同一幀圖像 / 點云可同時服務于多個任務,避免數據冗余標注和存儲成本;
- 特征協同增強:不同任務的特征可相互補充(如語義分割的全局上下文可輔助目標檢測的定位,深度估計的幾何信息可提升分割的邊界精度);
- 效率更優:共享主干網絡(Backbone)可減少重復計算,推理時只需一次特征提取即可輸出多任務結果,更符合自動駕駛車端硬件的實時性要求。
二、模型設計的核心要素
多任務模型的設計需平衡 “特征共享” 與 “任務特異性”,核心要素包括以下 5 點:
1. 任務選擇與優先級劃分
自動駕駛感知的核心任務需根據場景需求篩選,常見任務包括:
- 核心任務:3D 目標檢測(車輛、行人、騎行者等)、語義分割(路面、植被、建筑等)、BEV(鳥瞰圖)特征構建(統一空間表示);
- 輔助任務:深度估計(像素級距離預測)、車道線檢測(結構化道路邊界)、交通信號燈識別等。
任務優先級需結合業務需求(如城區駕駛更依賴語義分割,高速駕駛更依賴車道線),優先保證核心任務的性能。
2. 共享特征提取器(Backbone)設計
共享特征提取器是多任務模型的 “基礎”,負責從輸入數據(圖像 / 點云)中提取通用特征,需兼顧不同任務對特征的需求(部分任務需細節特征,如目標檢測的小目標;部分需全局特征,如語義分割的場景上下文)。
常見設計思路:
- 圖像輸入:采用 CNN(如 ResNet、EfficientNet)或 Vision Transformer(ViT)作為基礎骨干,通過多尺度特征輸出(如 FPN 結構)滿足不同任務的分辨率需求;
- 點云輸入:采用 SpConv(稀疏卷積)或 PointNet 系列網絡,提取點云的幾何與語義特征;
- BEV 視角統一:近年來主流方案會將圖像 / 點云特征轉換到 BEV(鳥瞰圖)視角(如通過 LSS、BEVFormer 等方法),統一多任務的空間表示(BEV 視角更符合自動駕駛決策的需求)。
3. 任務特定頭(Task-Specific Head)設計
在共享特征的基礎上,需為每個任務設計 “任務頭”,負責將共享特征轉換為任務專屬輸出(如檢測框、分割掩碼)。
設計原則:
- 輕量化:任務頭需盡量簡潔(如采用 1-2 層卷積 / 全連接層),避免增加過多計算量;
- 針對性優化:根據任務特性調整頭結構 —— 例如:
- 目標檢測頭:需輸出類別、位置、尺寸(3D 任務還需航向角、速度),常用 Anchor-Based/Anchor-Free 結構;
- 語義分割頭:需輸出像素級類別,常用轉置卷積(Up-Sampling)恢復高分辨率;
- 深度估計頭:需輸出像素級距離值,常用回歸損失(如 L1/L2)或概率分布預測。
4. 多任務損失函數的構建
多任務模型的損失函數是平衡任務間沖突的核心,需將各任務損失加權求和:
Ltotal?=∑i=1n?wi??Li?
其中 Li? 是第 i 個任務的損失(如檢測用 Focal Loss,分割用 Cross-Entropy Loss),wi? 是任務權重。
Ltotal?=∑i=1n?wi??Li?
其中 Li? 是第 i 個任務的損失(如檢測用 Focal Loss,分割用 Cross-Entropy Loss),wi? 是任務權重。
損失函數設計的關鍵挑戰是權重動態平衡:
- 靜態權重:通過經驗或網格搜索固定權重(如檢測任務權重高于語義分割);
- 動態權重:根據訓練過程自適應調整(如通過任務難度(損失值大小)、梯度_norm(避免某任務梯度主導訓練)動態更新,典型方法如 GradNorm、Dynamic Weight Average)。
5. 訓練策略優化
多任務訓練易受 “任務沖突”(如特征需求矛盾)和 “數據分布不均”(如某任務樣本占比過高)影響,需針對性優化:
- 樣本平衡:對樣本稀缺的任務(如交通信號燈)采用過采樣,或對樣本冗余的任務(如背景分割)采用欠采樣;
- 階段性訓練:先訓練共享骨干(用數據量豐富的任務初始化),再聯合訓練任務頭,減少任務間干擾;
- 任務解耦與協同:通過注意力機制(如任務自適應注意力)讓共享特征動態偏向當前任務需求(例如:檢測小目標時,注意力聚焦于高分辨率特征;分割大場景時,聚焦于全局特征)。
三、典型架構案例
1. 基于 CNN 的多分支架構(如特斯拉 HydraNet)
- 設計思路:共享一個 CNN 骨干網絡(如 Modified ResNet),通過 “九頭蛇” 式分支(Hydra Heads)輸出多任務結果;
- 任務覆蓋:3D 目標檢測(車輛、行人)、車道線檢測、交通信號燈識別、語義分割(路面 / 障礙物);
- 優勢:分支輕量化,推理速度快(符合車端實時性需求)。
2. 基于 Transformer 的 BEV 多任務架構(如 BEVFormer)
- 設計思路:以 Transformer 為核心,先將多攝像頭圖像特征轉換為 BEV 視角特征(通過空間交叉注意力融合時序與空間信息),再基于 BEV 特征分支輸出檢測、分割、深度等任務結果;
- 優勢:BEV 視角統一了不同任務的空間坐標,避免了視角轉換的誤差,任務協同性更強;
- 典型應用:Waymo、百度 Apollo 的高階自動駕駛感知系統。
3. 點云 - 圖像融合多任務架構(如 PV-RCNN++)
- 設計思路:聯合處理點云和圖像數據,共享融合特征(點云提供幾何信息,圖像提供語義信息),分支輸出 3D 檢測、語義分割、BEV 障礙物占用預測;
- 優勢:彌補單一傳感器的缺陷(如點云在弱光下魯棒,圖像色彩信息豐富),提升惡劣場景下的感知穩定性。
四、核心挑戰與解決方案
挑戰 | 解決方案 |
---|---|
任務沖突(如細節特征與全局特征需求矛盾) | 1. 采用 “漸進式特征共享”:低層共享細節特征(供檢測),高層共享全局特征(供分割); 2. 任務自適應注意力:動態調整共享特征中對當前任務有用的部分。 |
損失函數平衡(某任務損失主導訓練) | 1. 動態權重算法(如 GradNorm,讓各任務梯度_norm 趨于一致); 2. 損失標準化(對不同量級的損失進行歸一化)。 |
數據分布不均(部分任務樣本少 / 標注成本高) | 1. 弱監督 / 半監督學習(如用檢測框輔助分割標注); 2. 跨任務數據增強(如用分割掩碼生成虛擬檢測樣本)。 |
推理效率與性能的權衡 | 1. 輕量化骨干(如 MobileNet、GhostNet); 2. 動態任務調度(低算力場景下關閉次要任務)。 |
五、總結
自動駕駛感知多任務訓練模型的核心是 “共享與協同”—— 通過合理設計共享特征提取器、任務頭和損失函數,讓多個任務在統一架構中互利共贏。其最終目標是在車端有限的計算資源下,實現對復雜交通場景的全面、實時、魯棒感知,為決策規劃層提供可靠的環境認知基礎。隨著 BEV 視角和 Transformer 架構的普及,多任務模型正朝著 “端到端”(從傳感器輸入直接輸出多任務 BEV 結果)的方向發展,進一步簡化感知鏈路并提升協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