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題目鏈接:
題目:
解題思路:
代碼:
總結:
題目鏈接:
LCP 17. 速算機器人 - 力扣(LeetCode)
題目:
# LCP 17. 速算機器人
小扣在秋日市集發現了一款速算機器人。店家對機器人說出兩個數字(記作 `x` 和 `y` ),請小扣說出計算指令:
- **"A" 運算**:使 `x = 2 * x + y`;
- **"B" 運算**:使 `y = 2 * y + x`。 ?
在本次游戲中,店家說出的數字為 `x = 1` 和 `y = 0` ,小扣說出的計算指令記作僅由大寫字母 `A`、`B` 組成的字符串 `s` ,字符串中字符的順序表示計算順序,請返回最終 `x` 與 `y` 的和為多少。 ?
## 示例 1
- **輸入**:`s = "AB"` ?
- **輸出**:`4` ?
- **解釋**:經過一次 A 運算后,`x = 2`,`y = 0` 。再經過一次 B 運算,`x = 2`,`y = 2` 。最終 `x` 與 `y` 之和為 `4`。 ?
## 提示 ?
- `0 <= s.length <= 10` ?
- `s` 由 `'A'` 和 `'B'` 組成
?
解題思路:
本文解析了LeetCode LCP17速算機器人問題的解法。初始狀態x=1,y=0,通過遍歷指令字符串s中的'A'和'B'分別執行相應運算:'A'使x=2x+y,'B'使y=2y+x。最終返回x+y之和。分析發現,每個指令都會使x+y翻倍,因此結果等于2的s長度次方。給出了直接模擬運算和數學優化兩種解法,前者更直觀,后者更高效。代碼時間復雜度O(n),空間復雜度O(1),適用于小規模輸入。
代碼:
class Solution {// 暴力法
public int calculate(String s) {if(s.length()==0) {return 1;}int x = 1,y=0;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char index = s.charAt(i);if(index == 'A') {x = 2*x+y;}else if (index == 'B') {y = 2*y+x;}}return x+y;}
}
速算機器人計算結果代碼深度解析這段段 Java 代碼出自?Solution?類的?calculate?方法,核心功能是模擬速算機器人的運算過程,根據輸入的指令字符串?s,計算初始值為?x=1、y=0?時,經過所有指令后的?x?與?y?之和。代碼采用直觀的 “暴力法”(即逐字符模擬運算)實現,邏輯清晰且易于理解,以下從功能實現、代碼細節、運算規律等維度展開詳細解析。一、功能定位與核心需求匹配該方法的輸入是一個由?'A'?和?'B'?組成的指令字符串?s(長度范圍?0 <= s.length <= 10),輸出是經過所有指令后?x?與?y?的和。
題目明確規定了初始值(x=1,y=0)和兩種運算規則:
"A" 運算:x = 2 * x + y(更新?x?的值,y?保持不變);"B" 運算:y = 2 * y + x(更新?y?的值,x?保持不變)。
代碼嚴格遵循這些規則,通過逐字符解析指令并更新?x、y?的值,最終返回兩者之和,完全滿足題目的核心需求。二、代碼實現步驟拆解代碼僅用 10 余行邏輯完成功能,步驟清晰,可拆解為 “處理空指令”“初始化變量”“遍歷執行指令”“返回結果” 四個階段:1. 處理空指令:if (s.length() == 0) { return 1; }這是對特殊情況的處理:當輸入的指令字符串?s?為空(長度為 0)時,無需執行任何運算,直接返回初始狀態下?x + y?的值(初始?x=1,y=0,和為?1)。
這一步避免了空字符串進入后續循環,既提升了效率,也體現了代碼的健壯性 —— 考慮到 “無指令” 這一邊界場景。2. 初始化變量:int x = 1, y = 0;按照題目要求,將?x?初始化為?1,y?初始化為?0,為后續運算提供起始值。這兩個變量會在循環中被實時更新,反映每一步運算后的狀態。3. 遍歷執行指令: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 }這是代碼的核心邏輯,通過循環逐字符解析指令字符串?s,并根據字符類型執行對應的運算:
獲取當前指令:char index = s.charAt(i)?從字符串中取出第?i?個字符(指令),index?只能是?'A'?或?'B'(題目約束)。執行 "A" 運算:if (index == 'A') { x = 2 * x + y; }
當指令為?'A'?時,按照規則更新?x?的值:新?x?等于原來的?x?乘以 2 再加上原來的?y,y?的值保持不變。執行 "B" 運算:else if (index == 'B') { y = 2 * y + x; }
當指令為?'B'?時,按照規則更新?y?的值:新?y?等于原來的?y?乘以 2 再加上原來的?x,x?的值保持不變。4. 返回結果:return x + y;循環結束后,所有指令均已執行完畢,此時?x?和?y?分別為最終狀態的值,返回兩者之和即為題目要求的結果。三、示例執行流程驗證以題目中的示例?s = "AB"?為例,演示代碼的執行過程,直觀理解運算邏輯:
初始狀態:x=1,y=0,s.length()=2(非空,不進入?if?分支)。第一次循環(i=0):
取出字符?s.charAt(0) = 'A'?→ 執行 "A" 運算:
x = 2 * 1 + 0 = 2(x?更新為 2),y?仍為 0。第二次循環(i=1):
取出字符?s.charAt(1) = 'B'?→ 執行 "B" 運算:
y = 2 * 0 + 2 = 2(y?更新為 2),x?仍為 2。循環結束:返回?x + y = 2 + 2 = 4,與示例輸出一致。四、更多示例驗證為進一步理解代碼邏輯,再舉兩個典型案例:示例 2:s = "A"初始:x=1,y=0。執行 "A" 運算:x = 2*1 + 0 = 2,y=0。結果:2 + 0 = 2。示例 3:s = "BA"初始:x=1,y=0。第一步("B"):y = 2*0 + 1 = 1,x=1。第二步("A"):x = 2*1 + 1 = 3,y=1。結果:3 + 1 = 4。五、代碼設計亮點與性能分析亮點:邏輯直觀,貼合題意:采用 “逐字符解析 + 實時更新” 的思路,完全模擬人工執行指令的過程,代碼可讀性極高,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理解。邊界處理完善:單獨處理了?s?為空字符串的情況,避免了無效循環,同時保證初始狀態的結果正確(返回 1)。高效的空間復雜度:僅使用?x、y、i、index?四個變量,空間復雜度為?\(O(1)\),無需額外數據結構,資源占用極少。嚴格遵循題目約束:代碼中未使用任何多余的邏輯,完全按照題目給定的運算規則實現,確保結果的正確性。性能分析:時間復雜度:取決于指令字符串?s?的長度?n,循環會執行?n?次,每次循環中的操作(取字符、判斷、運算)均為常數時間?\(O(1)\),因此整體時間復雜度為?\(O(n)\)。適用范圍:題目中?s?的長度最大為 10,即使擴展到更長的字符串(如 1000 字符),該代碼的效率仍能保持穩定,不會出現性能問題。六、隱藏的數學規律與優化思路代碼采用的 “暴力法” 雖然直觀,但通過分析運算過程可發現一個隱藏的數學規律,可進一步簡化計算:
規律:每次執行 "A" 或 "B" 運算后,x + y?的值都會變為原來的 3 倍。
初始狀態:x + y = 1 + 0 = 1;執行一次 "A":新?x = 2x + y,y?不變 → 新和為?(2x + y) + y = 2x + 2y = 2(x + y)? 不對,重新計算:
正確推導:執行 "A" 后,x' = 2x + y,y' = y?→ 和為?x' + y' = 2x + y + y = 2x + 2y = 2(x + y)?
(發現之前的規律錯誤,重新驗證)
以?s="A"?為例:初始和為 1,執行后和為 2 → 2 = 1 × 2;
以?s="B"?為例:初始和為 1,執行后?y=1,和為 1 + 1 = 2 → 2 = 1 × 2;
以?s="AB"?為例:執行 "A" 后和為 2,執行 "B" 后和為 4 → 4 = 2 × 2;
實際規律:每次運算后,和變為之前的 2 倍。
因此,最終結果 = 初始和(1) ×?\(2^n\)(n?為指令長度)。
例如:
s="AB"(長度 2)→ 結果 = 1 ×?\(2^2 = 4\),與示例一致;s="A"(長度 1)→ 結果 = 1 ×?\(2^1 = 2\),與示例 2 一致。
基于此規律,可將代碼優化為一行:
java運行return s.length() == 0 ? 1 : (int) Math.pow(2, s.length());
但原代碼的價值在于直觀模擬運算過程,適合理解題目的本質,而優化后的代碼雖然簡潔,但隱藏了運算邏輯,在教學或初學場景中,原代碼的 “暴力法” 更具可讀性。總結這段代碼是 “模擬類算法問題” 的典型實現,通過逐字符解析指令、實時更新變量的方式,精準還原了速算機器人的運算過程。其優勢在于邏輯直觀、邊界處理完善、性能高效,完全滿足題目的需求。雖然存在基于數學規律的更簡潔解法,但原代碼的 “暴力法” 更貼近問題的本質,便于理解和維護,尤其適合初學者學習 “模擬流程” 類問題的解題思路。通過分析這段代碼,可深入體會 “將抽象規則轉化為具體代碼邏輯” 的過程,為解決類似的模擬運算問題提供參考。
?
總結:
本文解析了LeetCode LCP17速算機器人問題的解法。初始狀態x=1,y=0,通過遍歷指令字符串s中的'A'和'B'分別執行相應運算:'A'使x=2x+y,'B'使y=2y+x。最終返回x+y之和。分析發現,每個指令都會使x+y翻倍,因此結果等于2的s長度次方。給出了直接模擬運算和數學優化兩種解法,前者更直觀,后者更高效。代碼時間復雜度O(n),空間復雜度O(1),適用于小規模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