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模型進入人們視野
ChatGPT 于2022年11月底上線
模型名稱 | 發布時間 | 核心突破 | ||
GPT-3 | 2020年6月 | 首款千億參數模型,少樣本學習 | ![]() | |
GPT-3.5-Turbo | 2022年11月 | 對話能力優化,用戶級應用落地 | ![]() | ![]() |
GPT-4 | 2023年3月 | 多模態、強邏輯推理 | ![]() | |
GPT-4o / GPT-4 Omni | 2024年5月 | 全能輸入輸出,實時聯網 | ![]() | |
o1-preview | 2024年9月 | ![]() | ![]() |
2.什么是大語言模型
語言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通過概率建模預測自然語言文本的生成規律。傳統語言模型(如N-gram模型)主要基于統計方法,通過局部上下文預測詞序列的分布。然而,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的出現標志著從單純的語言建模向復雜任務求解的躍遷,其本質是通過海量數據與深度學習技術構建的通用智能系統。
2.1 傳統語言模型的局限性
- 知識依賴性強:需依賴外部知識庫(如知識圖譜)補充背景信息,難以自主理解隱含語義。
- 泛化能力不足:需針對特定任務微調模型,適配成本高且跨領域遷移效果差。
- 推理能力受限:處理復雜邏輯(如多步推理、因果分析)時表現較弱,需調整模型結構或引入額外訓練策略。
2.2 大語言模型的技術突破
大語言模型通過以下創新解決了傳統模型的瓶頸:
-
規模躍升:參數規模達百億至萬億級,訓練數據覆蓋多領域文本,可捕捉深層語言規律與常識。
-
統一架構:基于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機制,支持長距離依賴建模與上下文感知,無需任務特定結構調整。
-
預訓練范式:通過海量無標注文本的自監督學習(如掩碼語言建模),獲得通用語義表示能力,顯著降低下游任務適配成本。
-
涌現能力:在零樣本/少樣本場景下展現復雜推理、知識聯想等能力,如代碼生成、多輪對話。
-
2.3 傳統模型的本質差異
維度 | 傳統語言模型 | 大語言模型 |
---|---|---|
參數規模 | 百萬至千萬級 | 百億至萬億級 |
訓練數據 | 有限領域標注數據 | 跨領域無標注文本(如網頁、書籍) |
任務適配 | 需針對性微調 | 通過提示工程直接調用通用能力 |
推理機制 | 局部上下文依賴 | 全局語義建模與邏輯鏈生成 |
應用與挑戰
大語言模型已廣泛應用于機器翻譯、文本生成、智能問答等領域,但其仍面臨幻覺問題(生成不準確內容)、算力需求高、倫理風險等挑戰。未來,結合外部知識庫與多模態數據可能成為進一步突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