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在前面
民間總結:
理科看Claude 3.7 Sonnet
文科看DeepSeek-R1
那么,ChatGPT呢?
看Deep Research(深入研究)功能。
對于科研狗來說,在這個文章爆炸的時代,如何利用AI準確、高效地收集文章,并提取重要信息,灰常重要。而Deep Research(深入研究)就是干這個活的。
接下來,我們來測試測試具體效果。
二、開測
(1)定題目
請幫寫一個綜述,主題是:馬爾尼菲籃狀菌(TM)與宿主互作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
然后,它回繼續追問一些細節:
請問您對綜述的具體要求有哪些?例如:
- 目標讀者(專家、研究生、普通科普讀者等)
- 需要涵蓋的時間范圍(如近五年研究、近十年研究等)
- 是否需要重點介紹某些研究方法或模型(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互作等)
- 是否需要涉及臨床或應用背景(如感染機制、免疫逃逸、藥物靶點等)
- 參考文獻格式(APA、MLA、Nature格式等)
- 期望的字數范圍
請提供更多細節,以便我撰寫符合您需求的綜述。
根據具體需求給他提供書寫的細節:
(1)目標讀者:專家學者;(2)需要涵蓋的時間范圍:所有時間;(3)不需要重點介紹某些研究方法或模型;(4)涉及一些潛在的臨床治療靶點或者臨床應用,重點闡述感染機制、免疫逃逸;(5)參考文獻格式使用APA;(6)期望的字數范圍:5000個漢字。
確定了工作流程以后,他開始自己列出工作流程,然后開始根據關鍵詞,去搜索文獻:
下面這個驚艷到了我,他會去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找一篇文章的原始參考文獻:
下面這個似乎是:他在找我的一篇文獻,自己再琢磨用什么關鍵詞去搜索,先是名字,然后是NCOR2-013:
整個過程一共花了8分鐘,因為這個領域的文章本來就比較少:
(2)最終的綜述:
① 引言
一些術語還是有錯誤,比如馬爾尼菲籃狀菌病等,但是大體上的描述是沒問題的。每一個論據有文獻支持,我檢查了一下,引用的文章沒問題,就是缺乏多樣性,這一段其實都是引用2篇文獻。
因此,GPT對于專業的論文書寫范式還是需要提高。
② 馬爾尼菲籃狀菌的感染機制
然后是分病原-宿主兩方面闡述感染機制,內容上基本沒多大問題,唯一讓人吐槽的是引用的都是那2篇文章。
我猜想原因可能是:首先,TM的文章不多,其次是,GPT沒有訪問非OA文章的權限(他不會一些技巧下載到非OA文章)。
看下面的內容,他能訪問到具體文章后,還是可以進行歸納的,比如我自己的2篇文章:
③ 潛在的臨床治療靶點及應用
④ 總結與展望
⑤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比較少,但是格式、內容等都是正確的。
三、寫在最后
先說缺點:(1)不能夠完全覆蓋所有文獻,包括非OA文獻、中文文章等。其實也是權限問題,不是技術問題;(2)格式方面,跟標準的論文格式還有差距,喜歡引用同一篇文章去論證多個句子;(3)一些學術詞匯有錯誤。
因此,想一步到位擼出一篇可以用的綜述,目前來看還不現實。
但是吧,能用8分鐘整理出一個5000字的報告,而且正確率基本得到保證,效率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在這種信息過載的時代,此種工具我是夢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