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 K -近鄰算法:機器學習的神奇鑰匙

一、引言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 K - 近鄰(K-Nearest Neighbors,簡稱 KNN)算法。它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 “老江湖”,以其簡單而又強大的方式,在眾多機器學習任務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K - 近鄰算法,作為機器學習中的一種基本分類與回歸方法,以其獨特的 “基于鄰居投票” 策略而聞名。它的核心思想簡單易懂,就如同我們在生活中判斷一個人可能的興趣愛好時,會參考他身邊最常接觸的朋友們的興趣一樣。在 K - 近鄰算法中,當面對一個新的數據點需要判斷其類別時,算法會在已有的訓練數據集中尋找與它距離最近的 K 個鄰居,然后根據這 K 個鄰居的類別來決定新數據點的歸屬。這種直觀的判斷方式,使得 K - 近鄰算法在許多實際應用中都展現出了強大的性能和適應性。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 K - 近鄰算法的奇妙世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了解它的原理、實現步驟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精彩應用。

二、K - 近鄰算法原理剖析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2.1 基本思想

K - 近鄰算法遵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的樸素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樣本的類別由它最接近的 K 個鄰居的類別來決定。例如,在一個水果分類的問題中,我們有一堆已經標注好類別(蘋果、橙子、香蕉)的水果樣本,這些樣本具有一些特征,比如顏色、形狀、大小等。現在來了一個新的水果,我們要判斷它屬于哪一類。K - 近鄰算法會在已有的水果樣本中,找到與這個新水果在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上最相似(距離最近)的 K 個鄰居。如果這 K 個鄰居中,大多數是蘋果,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新水果大概率也是蘋果。

2.2 工作流程

  • 計算距離對于一個待分類的新樣本,需要計算它與訓練集中每個樣本之間的距離。距離的計算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歐氏距離、曼哈頓距離等,后面會詳細介紹。例如,在一個二維空間中,有樣本 A (1, 2) 和樣本 B (4, 6),使用歐氏距離公式計算它們之間的距離為: d = ( 4 ? 1 ) 2 + ( 6 ? 2 ) 2 = 9 + 16 = 5 d = \sqrt{(4 - 1)^2 + (6 - 2)^2} = \sqrt{9 + 16} = 5 d=(4?1)2+(6?2)2 ?=9+16 ?=5

  • 排序將計算得到的所有距離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序。這樣可以方便后續找到距離最近的 K 個樣本。

  • 選 k 個最近鄰從排序后的距離列表中,選取前 K 個最小距離所對應的樣本,這些樣本就是新樣本的 K 個最近鄰。

  • 統計類別頻率統計這 K 個最近鄰樣本中每個類別出現的頻率。比如在前面水果分類的例子中,如果 K = 5,這 5 個最近鄰中有 3 個蘋果,1 個橙子,1 個香蕉,那么蘋果的頻率就是 3/5,橙子的頻率是 1/5,香蕉的頻率是 1/5。

  • 確定預測分類將出現頻率最高的類別作為新樣本的預測分類。在上述例子中,因為蘋果的頻率最高,所以新樣本被預測為蘋果。

2.3 距離度量方式

  • 歐氏距離是最常見的距離度量方法,它是在多維空間中兩點間的 “直線” 距離。
    二維空間中,兩點 ( x 1 , y 1 ) (x_1, y_1) (x1?,y1?) ( x 2 , y 2 ) (x_2, y_2) (x2?,y2?) 之間的歐氏距離公式為: d = ( x 2 ? x 1 ) 2 + ( y 2 ? y 1 ) 2 d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 d=(x2??x1?)2+(y2??y1?)2 ?三維空間中,兩點 ( x 1 , y 1 , z 1 ) (x_1, y_1, z_1) (x1?,y1?,z1?) ( x 2 , y 2 , z 2 ) (x_2, y_2, z_2) (x2?,y2?,z2?) 之間的歐氏距離公式為: d = ( x 2 ? x 1 ) 2 + ( y 2 ? y 1 ) 2 + ( z 2 ? z 1 ) 2 d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 + (z_2 - z_1)^2} d=(x2??x1?)2+(y2??y1?)2+(z2??z1?)2 ?推廣到 n 維空間,兩點 A ( x 11 , x 12 , ? , x 1 n ) A(x_{11}, x_{12}, \cdots, x_{1n}) A(x11?,x12?,?,x1n?) B ( x 21 , x 22 , ? , x 2 n ) B(x_{21}, x_{22}, \cdots, x_{2n}) B(x21?,x22?,?,x2n?)之間的歐氏距離公式為: d = ∑ i = 1 n ( x 2 i ? x 1 i ) 2 d = \sqrt{\sum_{i = 1}^{n}(x_{2i} - x_{1i})^2} d=i=1n?(x2i??x1i?)2 ? 歐氏距離適用于數據特征具有相同量綱且分布較為均勻的情況,比如在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績都在 0 - 100 分之間)時,可以使用歐氏距離來衡量學生成績之間的相似性。

  • 曼哈頓距離也稱為城市街區距離,它是通過計算兩個點在標準坐標系上的絕對軸距總和來衡量的。
    二維空間中,兩點 ( x 1 , y 1 ) (x_1, y_1) (x1?,y1?) ( x 2 , y 2 ) (x_2, y_2) (x2?,y2?) 之間的曼哈頓距離公式為: d = ∣ x 2 ? x 1 ∣ + ∣ y 2 ? y 1 ∣ d = |x_2 - x_1| + |y_2 - y_1| d=x2??x1?+y2??y1?三維空間中,兩點 ( x 1 , y 1 , z 1 ) (x_1, y_1, z_1) (x1?,y1?,z1?) ( x 2 , y 2 , z 2 ) (x_2, y_2, z_2) (x2?,y2?,z2?) 之間的曼哈頓距離公式為: d = ∣ x 2 ? x 1 ∣ + ∣ y 2 ? y 1 ∣ + ∣ z 2 ? z 1 ∣ d = |x_2 - x_1| + |y_2 - y_1| + |z_2 - z_1| d=x2??x1?+y2??y1?+z2??z1? 曼哈頓距離更適合于衡量數據在各個維度上的差異總和,例如在城市交通中,由于道路是網格狀的,車輛只能沿著街道行駛,此時用曼哈頓距離來計算兩個地點之間的實際行駛距離更為合適。

  • 閔可夫斯基距離它是歐氏距離和曼哈頓距離的一般化,公式為: d = ( ∑ i = 1 n ∣ x 2 i ? x 1 i ∣ p ) 1 p d = (\sum_{i = 1}^{n}|x_{2i} - x_{1i}|^p)^{\frac{1}{p}} d=(i=1n?x2i??x1i?p)p1?其中 p p p 是一個變參數。 p p p = 1 時,就是曼哈頓距離;當 p p p = 2 時,就是歐氏距離;當 p p p 趨近于無窮大時,就是切比雪夫距離。閔可夫斯基距離可以根據不同的 p p p 值,靈活地適應各種數據分布和距離度量需求。例如,在某些機器學習任務中,通過調整 p p p 值,可以找到最適合數據特點的距離度量方式,從而提高模型的性能。

三、K 值的選擇與影響

3.1 K 值對模型的影響

在 K - 近鄰算法中,K 值的選擇就像是給模型設定了一個 “視野范圍”,對模型的性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K 值過小時,模型的 “視野” 就會變得很狹窄,它只關注與待分類樣本非常接近的少數幾個鄰居。這就好比一個人在判斷事物時,只參考身邊最親近的幾個人的意見,而忽略了更廣泛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模型容易受到噪聲和異常值的影響。因為只要這少數幾個鄰居中有噪聲點,就可能會對最終的分類結果產生很大的干擾,導致模型出現過擬合現象。例如,在一個包含水果樣本的數據集中,可能存在一些被錯誤標注的樣本(噪聲),如果 K 值取 1,那么當遇到一個新的水果樣本需要分類時,只要這個新樣本距離噪聲點最近,就會被錯誤地分類。

相反,當 K 值過大時,模型的 “視野” 變得過于寬泛,它會考慮到距離較遠的大量鄰居。這就如同一個人在做決策時,聽取了太多人的意見,其中很多人的意見可能與問題本身并不相關,從而導致決策變得模糊和不準確。在模型中,這會使得模型變得過于平滑,容易忽略掉數據中的局部特征和細節信息,進而導致欠擬合。例如,在一個數據分布不均勻的數據集里,若 K 值過大,模型可能會將新數據點錯誤地分類到數據量較多的類別中,而忽略了新數據點周圍局部區域的真實分布情況。

3.2 如何選擇 K 值

既然 K 值對模型性能的影響如此之大,那么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 K 值就成為了應用 K - 近鄰算法時的關鍵問題。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

交叉驗證的基本思想是將數據集劃分為多個子集,然后在不同的子集上進行訓練和驗證,通過綜合多個驗證結果來評估模型的性能。

下面以常見的 k 折交叉驗證(k-fold Cross-Validation)為例,介紹其具體實現步驟:

  1. 數據集劃分將原始數據集 D 隨機劃分為 k 個大小相似的子集 D 1 , D 2 , ? , D k D_1, D_2, \cdots, D_k D1?,D2?,?,Dk? ,每個子集都盡可能保持與原始數據集相似的分布。

  2. 訓練與驗證對于每個可能的 K 值,進行以下操作:

    1. 依次將其中一個子集 D i D_i Di? 作為驗證集,其余 k ? 1 k - 1 k?1 個子集合并作為訓練集。

    2. 使用訓練集訓練 K - 近鄰模型,并在驗證集 D i D_i Di? 上進行驗證,記錄模型在驗證集上的性能指標,如準確率、召回率、F1 值等。

  3. 性能評估重復步驟 2,直到每個子集都作為驗證集被使用一次。然后計算每個 K 值在 k 次驗證中的平均性能指標。

  4. 選擇最優 K 值比較不同 K 值下的平均性能指標,選擇使平均性能指標最優的 K 值作為最終的 K 值。

下面是使用 Python 和 Scikit-learn 庫實現 k 折交叉驗證選擇 K 值的代碼示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cross_val_score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加載鳶尾花數據集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 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初始化K值范圍k_values = range(1, 31)cv_scores = []# 進行k折交叉驗證(這里使用5折交叉驗證)for k in k_values: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k)scores = cross_val_score(knn, X_train, y_train, cv=5, scoring='accuracy')cv_scores.append(scores.mean())# 找到最優K值best_k = k_values[np.argmax(cv_scores)]print(f"最優的K值為: {best_k}")# 繪制K值與交叉驗證得分的關系圖plt.plot(k_values, cv_scores)plt.xlabel('K值')plt.ylabel('交叉驗證平均準確率')plt.title('K值對交叉驗證準確率的影響')plt.show()

在上述代碼中,我們首先加載了鳶尾花數據集,并將其劃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然后,我們在一個指定的 K 值范圍內(這里是 1 到 30),使用 5 折交叉驗證對每個 K 值進行評估,計算每個 K 值下模型在 5 次驗證中的平均準確率,并將這些平均準確率存儲在 cv_scores 列表中。最后,通過比較 cv_scores 中的值,找到平均準確率最高的 K 值,即為最優的 K 值。上述程序的輸出結果如下所示:

最優的K值為: 1
模型的準確率為: 1.0

同時,我們還繪制了 K 值與交叉驗證平均準確率的關系圖(如下圖所示),通過圖形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到 K 值對模型性能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 K 值選擇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四、K - 近鄰算法的優缺點

4.1 優點

  • 簡單易懂,易于實現K - 近鄰算法的原理非常直觀,核心思想就是基于鄰居的類別來判斷新樣本的類別,其實現過程也不涉及復雜的數學推導和模型訓練過程,只需要按照計算距離、排序、選擇最近鄰、統計類別頻率并確定分類的步驟即可完成,這使得它對于初學者和快速搭建原型來說是一個非常友好的算法。比如在簡單的文本分類任務中,我們可以快速利用 K - 近鄰算法對新的文本進行分類,不需要進行復雜的模型構建和參數調整。

  • 無需訓練,即時推斷與許多其他機器學習算法(如決策樹、神經網絡等)不同,K - 近鄰算法不需要預先進行訓練來構建模型。它是一種 “懶惰學習” 算法,只有在需要對新樣本進行分類或預測時,才會根據訓練數據進行計算。這種特性使得它對新數據的適應性很強,當有新的數據加入時,不需要重新訓練整個模型,只需要將新數據加入到訓練數據集中即可,非常適合那些數據不斷更新的應用場景,如實時推薦系統,當有新的用戶行為數據產生時,K - 近鄰算法可以快速地利用這些新數據進行推薦。

  • 對異常值不敏感由于 K - 近鄰算法是基于局部信息進行判斷的,它在決策時考慮的是多個鄰居的類別,而不是單個樣本的特征。因此,個別異常值(離群點)對最終分類結果的影響相對較小。例如,在一個圖像分類任務中,即使訓練數據集中存在少量被錯誤標注或具有異常特征的圖像樣本,K - 近鄰算法在分類新圖像時,也不太會因為這些異常值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因為它是綜合考慮多個鄰近圖像的類別來進行決策的。

  • 適用于多分類問題K - 近鄰算法天然適用于多分類問題,不需要像一些其他算法(如邏輯回歸)那樣進行額外的擴展或修改。在多分類任務中,它可以直接根據 K 個最近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類別來確定新樣本的類別,實現起來非常簡單直接。例如,在一個將水果分為蘋果、橙子、香蕉、草莓等多種類別的分類任務中,K - 近鄰算法可以輕松地處理這種多分類情況,根據鄰居的類別分布來準確地對新的水果樣本進行分類。

4.2 缺點

  • 計算復雜度高在進行預測時,K - 近鄰算法需要計算新樣本與訓練集中所有樣本之間的距離,這使得其計算量與訓練集的大小成正比。當訓練集規模非常大時,計算距離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計算資源。例如,在一個包含數百萬條用戶數據的推薦系統中,每有一個新用戶需要推薦內容,K - 近鄰算法都需要計算該新用戶與數百萬個已有用戶之間的距離,這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是非常耗時的,嚴重影響系統的實時性。

  • 空間復雜度高K - 近鄰算法需要存儲整個訓練數據集,因為在預測時需要用到所有的訓練樣本。這對于大規模數據集來說,會占用大量的內存空間。如果訓練數據集中包含大量的特征和樣本,可能會導致內存不足的問題。比如在一個醫學圖像識別項目中,圖像數據通常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大量的像素點,每個圖像樣本都占據較大的存儲空間,若使用 K - 近鄰算法,存儲這些大量的醫學圖像訓練數據將對硬件的存儲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 對不平衡數據集敏感當訓練數據集中不同類別的樣本數量存在較大差異時,K - 近鄰算法的分類效果會受到嚴重影響。因為在確定 K 個最近鄰時,樣本數量較多的類別更容易在 K 個鄰居中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導致新樣本更容易被誤分類到樣本數量多的類別中。例如,在一個疾病診斷的數據集中,正常樣本的數量遠遠多于患病樣本的數量,那么在使用 K - 近鄰算法進行診斷時,新的樣本很可能會被錯誤地判斷為正常,而忽略了患病的可能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過采樣(增加少數類樣本的數量)、欠采樣(減少多數類樣本的數量)或者調整分類決策閾值等。

  • “維度災難” 問題隨著數據特征維度的增加,樣本之間的距離計算變得更加復雜,而且樣本在高維空間中會變得非常稀疏,這使得距離度量的有效性降低,K - 近鄰算法的性能也會隨之下降。例如,在文本分類中,若將每個單詞都作為一個特征,那么文本數據的維度會非常高,此時 K - 近鄰算法在計算距離和分類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分類準確率會明顯下降。為了緩解 “維度災難” 問題,可以采用特征選擇或降維技術,如主成分分析(PCA)、線性判別分析(LDA)等,去除一些冗余或不重要的特征,降低數據的維度 。

五、K - 近鄰算法的應用領域

5.1 圖像識別

在圖像識別領域,K - 近鄰算法應用廣泛。如手寫數字識別,以 MNIST 數據集為例,先將手寫數字圖像轉為特征向量(如 28x28 像素圖像轉 784 維向量),待識別圖像通過計算與數據集中圖像特征向量距離,找 K 個最近鄰,依其類別多數判定結果。物體識別也類似,提取圖像顏色直方圖等特征轉向量,新圖像靠 K 近鄰圖像類別判斷自身類別。

5.2 文本分類

文本分類任務中,K - 近鄰算法用于判斷待分類文檔類別。以新聞文章分類為例,先對文本預處理,再用詞袋模型或 TF - IDF 等轉特征向量。新文章通過計算與已標注數據集文章特征向量的余弦相似度找 K 近鄰,按其類別頻率最高者判定新文章類別。

5.3 推薦系統

電影、商品推薦場景中,K - 近鄰算法基于用戶或物品相似度推薦。電影推薦時,構建用戶 - 電影評分矩陣,用皮爾遜相關系數算用戶相似度,為目標用戶推薦相似用戶喜愛且其未看過的電影。商品推薦原理相同,依據用戶購買歷史與商品屬性推薦相似商品。

5.4 醫療診斷

醫療領域,K - 近鄰算法輔助疾病診斷與階段分類。糖尿病診斷時,收集患者臨床參數構成特征向量,對比大量確診病例找 K 近鄰判斷新患者患病可能。癌癥分期也類似,依患者檢查指標找相似患者輔助判斷分期,為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六、K - 近鄰算法實戰

6.1 準備數據集

我們以經典的鳶尾花數據集為例來進行 K - 近鄰算法的實戰。鳶尾花數據集是一個多分類數據集,由三種不同品種的鳶尾花(山鳶尾、變色鳶尾、維吉尼亞鳶尾)的測量數據組成,每個樣本包含四個特征:花萼長度、花萼寬度、花瓣長度和花瓣寬度,共 150 個樣本。

首先,我們需要加載鳶尾花數據集并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在 Python 中,我們可以使用 Scikit-learn 庫來完成這些操作。Scikit-learn 是一個強大的機器學習庫,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算法,使得機器學習任務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以下是加載和劃分數據集的代碼: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加載鳶尾花數據集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 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測試集占比30%,設置隨機種子確保結果可復現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在上述代碼中:

  • load_iris() 函數用于加載鳶尾花數據集,Xy 分別表示數據集的特征和標簽。
  • train_test_split 函數用于將數據集劃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 test_size=0.3 表示測試集占總數據集的 30%
  • random_state=42 設置了隨機種子

這樣每次運行代碼時,劃分的結果都是相同的,便于我們進行實驗和比較。

6.2 代碼實現

接下來,我們使用 Python 和 Scikit-learn 庫來實現 KNN 算法。具體步驟包括模型初始化、訓練、預測和評估。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初始化KNN分類器,這里設置K值為5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5)# 使用訓練集訓練模型knn.fit(X_train, y_train)# 使用訓練好的模型對測試集進行預測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計算模型在測試集上的準確率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print(f"模型的準確率為: {accuracy}")# 生成分類報告,包含精確率、召回率、F1值等指標print("分類報告:\n",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生成混淆矩陣print("混淆矩陣:\n",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在上述代碼中:

  • KNeighborsClassifier 類用于創建 KNN 分類器
  • n_neighbors=5 表示 K 值設置為 5,即選擇最近的 5 個鄰居來進行分類決策。
  • fit 方法用于使用訓練集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
  • predict 方法用于對測試集數據進行預測,返回預測的類別標簽。
  • accuracy_score 函數用于計算預測結果的準確率,即預測正確的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比例。
  • classification_report 函數生成一個詳細的分類報告,包含精確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 值(F1-Score)等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評估模型在不同類別上的性能。
  • confusion_matrix 函數生成混淆矩陣,它直觀地展示了模型在各個類別上的預測情況
  • 矩陣的行表示真實類別,列表示預測類別,通過混淆矩陣可以清晰地看到模型在哪些類別上容易出現誤判。

輸出結果如下圖所示: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6.3 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代碼運行后,我們可以得到模型的準確率、分類報告和混淆矩陣,從而對模型的性能進行分析。

運行結果中,模型的準確率為 1.0,這意味著在測試集中,模型正確分類的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 100%,說明模型在這個數據集上表現較好。

從分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類別的精確率、召回率和 F1 值。精確率表示預測為某一類別的樣本中,實際屬于該類別的比例;召回率表示實際屬于某一類別的樣本中,被正確預測為該類別的比例;F1 值則是精確率和召回率的調和平均數,綜合考慮了兩者的性能。例如,如果某一類別的精確率較低,說明模型在預測該類別時,容易將其他類別的樣本誤判為該類別;如果召回率較低,說明模型容易將該類別的樣本漏判。

混淆矩陣可以更直觀地展示模型的分類情況。上述結果中混淆矩陣如下:

[[19  0  0][ 0 13  0][ 0  0 13]]

第一行表示實際為第一類別的樣本,模型正確預測了 19 個,沒有誤判為其他類別;
第二行表示實際為第二類別的樣本,模型正確預測了 13 個,誤判了 0 個為第三類別;
第三行表示實際為第三類別的樣本,模型正確預測了 13 個,誤判了 0 個為第二類別。

通過混淆矩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模型在哪些類別之間容易出現混淆,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上述結果中是一個特例,準確率為 100%,所以不需要改進。實際使用中由于數據量大,準確率會比較低,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改進。改進方向主要有:

  • 調整 K 值通過交叉驗證等方法,嘗試不同的 K 值,找到最優的 K 值,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因為不同的 K 值會影響模型的 “視野” 和對噪聲的敏感度,合適的 K 值可以使模型更好地平衡偏差和方差。
  • 特征工程對數據進行特征選擇或特征提取,去除一些冗余或不相關的特征,或者構造新的特征,以提高數據的質量和模型的性能。例如,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對數據進行降維,減少特征數量,降低計算復雜度,同時避免 “維度災難” 問題。
  • 數據預處理對數據進行標準化、歸一化等預處理操作,使不同特征具有相同的尺度,避免某些特征對距離計算的影響過大,從而提高模型的性能。例如,使用 MinMaxScaler 對數據進行歸一化,將數據映射到 [0, 1] 區間,或者使用 StandardScaler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使其均值為 0,標準差為 1 。

七、總結與展望

K - 近鄰算法作為機器學習領域的經典算法之一,以其簡潔直觀的原理和廣泛的應用場景,在眾多機器學習任務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的核心思想 —— 基于鄰居的類別來判斷新樣本的類別,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原理上看,K - 近鄰算法通過計算距離、選擇最近鄰以及統計類別頻率等步驟,實現了對新樣本的分類或預測。這種基于局部信息的決策方式,使得它在處理一些數據分布不規則、沒有明顯規律的問題時具有獨特的優勢。同時,K 值的選擇、距離度量方式以及分類決策規則等要素,也為算法的靈活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通過合理調整這些要素,可以使算法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數據集和任務需求。

實際應用,K - 近鄰算法已經在圖像識別、文本分類、推薦系統、醫療診斷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幫助我們識別手寫數字、分類新聞文章、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電影和商品,甚至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和階段分類,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極大地推動了這些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然而,K - 近鄰算法也并非完美無缺,它存在計算復雜度高、空間復雜度高、對不平衡數據集敏感以及容易受到 “維度災難” 影響等缺點。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針對這些問題已經出現了許多有效的解決方案,如降維技術、近似最近鄰算法、數據預處理方法以及改進的距離度量方式等,這些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 K - 近鄰算法的性能和適用范圍。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持續發展,K - 近鄰算法有望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和拓展。一方面,它可能會與其他新興技術,如深度學習、量子計算等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更強大的功能。例如,在深度學習中,K - 近鄰算法可以作為一種后處理手段,對深度學習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驗證;在量子計算領域,量子 KNN 算法可能會利用量子計算的并行性優勢,實現更快速的最近鄰搜索,從而在大規模數據處理和高維數據場景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另一方面,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長和數據維度的不斷增加,如何進一步優化 K - 近鄰算法的性能,使其能夠更高效地處理大數據和高維數據,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時,探索 K - 近鄰算法在新領域的應用,如生物信息學、物聯網、智能交通等,也將為解決這些領域的復雜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機器學習項目代碼地址:【傳送門】


延伸閱讀

  • 機器學習核心算法系列文章
    解鎖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 K-平均:揭開K-平均算法的神秘面紗
    解鎖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 決策樹:機器學習中高效分類的利器
    解鎖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 邏輯回歸:不是回歸的“回歸”
    解鎖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 線性回歸:機器學習的基石

  • 深度學習框架探系列文章
    深度學習框架探秘|TensorFlow:AI 世界的萬能鑰匙
    深度學習框架探秘|PyTorch:AI 開發的靈動畫筆
    深度學習框架探秘|TensorFlow vs PyTorch:AI 框架的巔峰對決
    深度學習框架探秘|Keras:深度學習的魔法鑰匙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news/895978.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news/895978.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news/895978.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如何在Windows 10操作系統中安裝并配置PHP集成軟件XAMPP

步驟1:下載XAMPP安裝包 訪問XAMPP官網: 打開瀏覽器,進入XAMPP官方網站:https://www.apachefriends.org/index.html 選擇XAMPP版本: 在XAMPP的下載頁面上,選擇適合Windows的最新穩定版本下載(例…

【DeepSeek】本地部署,保姆級教程

deepseek網站鏈接傳送門:DeepSeek 在這里主要介紹DeepSeek的兩種部署方法,一種是調用API,一種是本地部署。 一、API調用 1.進入網址Cherry Studio - 全能的AI助手選擇立即下載 2.安裝時位置建議放在其他盤,不要放c盤 3.進入軟件后…

Python 入門教程(2)搭建環境 | 2.3、VSCode配置Python開發環境

文章目錄 一、VSCode配置Python開發環境1、軟件安裝2、安裝Python插件3、配置Python環境4、包管理5、調試程序 前言 Visual Studio Code(簡稱VSCode)以其強大的功能和靈活的擴展性,成為了許多開發者的首選。本文將詳細介紹如何在VSCode中配置…

Oracle EBS 12.1和APEX 集成時 Apache的配置代理

在有些場景下,apex的前端服務不是和oracle EBS 應用部署在同一個服務器上或者要求apex和訪問地址和EBS公用同一個域名同一個端口,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用EBS 的域名和端口來實現對apex的訪問呢 通過配置代理規則解決,以Oracle EBS 12.1.3 為例&am…

【第二節】C++設計模式(創建型模式)-抽象工廠模式

目錄 引言 一、抽象工廠模式概述 二、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三、抽象工廠模式的適用場景 四、抽象工廠模式的優缺點 五、總結 引言 抽象工廠設計模式是一種創建型設計模式,旨在解決一系列相互依賴對象的創建問題。它與工廠方法模式密切相關,但在應用…

ubuntu20.04重啟后不顯示共享文件夾

ubuntu20.04重啟后不顯示共享文件夾 主要參見這兩篇博客 Ubuntu重啟后不顯示共享文件夾_ubuntu 20.04 共享目錄無法使用-CSDN博客 ubuntu22.04 配置共享文件夾 找不到/mnt/hgfs_ubuntu安裝tools 后mnt文件夾在哪-CSDN博客 重啟Ubuntu20.04后,發現共享文件夾進不去…

halcon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對象檢測,物體檢測

目錄 效果圖操作步驟軟件版本halcon參考代碼本地函數 get_distinct_colors()本地函數 make_neighboring_colors_distinguishable() 效果圖 操作步驟 首先要在Deep Learning Tool工具里面把圖片打上標注文本, 然后訓練模型,導出模型文件 這個是模型 mod…

9.PG數據庫層權限管理(pg系列課程)第2遍

一、PostgreSQL數據庫屬主 Postgres中的數據庫屬主屬于創建者,只要有createdb的權限就可以創建數據庫,數據庫屬主不一定擁有存放在該數據庫中其它用戶創建的對象的訪問權限。數據庫在創建后,允許public角色連接,即允許任何人連接…

2.19學習(php文件后綴)

misc buu-后門查殺 下載附件,我們用火絨安全掃一下然后點擊詳情進入該文件所在文件夾,再用記事本打開該文件,搜索flag無果,再試試pass(由題目中的密碼聯系到pass,password,key等)&a…

PMBOK第7版整體架構全面詳解

1. 引言 7月1日對于項目管理從業者和研究者而言,是個非凡意義的一個時間,這一天,翹首以待的《 項 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 》(PMBOK)第七版終于發布了。 總體而言,PMBOK第七版集百家之所長,成一…

C++:類與對象,定義類和構造函數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1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如何讓定義一個類 // 封裝 // 1、將數據和方法定義到一起。 // 2、把想給你看的數據給你看&#xff0c;不想給你看的封裝起來。 通過訪問限定符來實現 class Stack { public: //1.成…

nginx 部署前端vue項目

?? 主頁&#xff1a; ?? 感謝各位大佬 點贊?? 收藏 留言?? 加關注! ?? 收錄于專欄&#xff1a;前端工程師 文章目錄 一、??什么是nginx&#xff1f;二、??nginx 部署前端vue項目步驟 2.1 ??安裝nginx 2.1.1 ??windows環境安裝2.1.2 ??linux環境安裝 2.2 …

藍橋杯備考策略

備賽策略 (1-2周):基礎算法數據結構 (3-5周):動態規劃/貪心圖論 (6-8周):全真模擬查漏補缺 階段1:基礎鞏固(第1-2周) **目標:**掌握基礎數據結構和必考算法&#xff0c;熟悉藍橋杯題型。 學習內容: 數據結構:數組、字符串、棧、隊列、哈希表、二叉樹(遍歷與基本操作)。 基礎…

tmux和vim的基本操作

Tmux Tmux 的核心功能 多窗口和多面板&#xff1a; 在一個終端中創建多個窗口&#xff08;Windows&#xff09;&#xff0c;每個窗口可以運行不同的任務。 在每個窗口中&#xff0c;可以進一步分割成多個面板&#xff08;Panes&#xff09;&#xff0c;實現分屏操作。 會話…

Lineageos 22.1(Android 15) 開機向導制作

一、前言 開機向導原理其實就是將特定的category的Activity加入ComponentResolver&#xff0c;如下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SETUP_WIZARD"/>然后我們開機啟動的時候&#xff0c;FallbackHome結束&#xff0c;然后啟動Launcher的時候…

【二分搜索 C/C++】洛谷 P1873 EKO / 砍樹

2025 - 02 - 19 - 第 55 篇 Author: 鄭龍浩 / 仟濹(CSND) 【二分搜索】 文章目錄 洛谷 P1873 EKO / 砍樹題目描述輸入格式輸出格式輸入輸出樣例 #1輸入 #1輸出 #1 輸入輸出樣例 #2輸入 #2輸出 #2 說明/提示題目中的部分變量思路代碼 洛谷 P1873 EKO / 砍樹 題目描述 伐木工人…

DeepSeek系列模型發展:從LLM到V3、R1的技術突破與優化各階段的重要論文匯總(附下載地址)

DeepSeek 系列模型從最初的 LLM 版本發展到最新的 V3 和 R1 版本&#xff0c;在架構設計、訓練效率和推理能力方面不斷取得進步。以下是各版本按時間倒序的詳細信息&#xff1a; 1. DeepSeek-R1 發布時間&#xff1a;2025年1月 論文標題&#xff1a;DeepSeek-R1: Incentivizi…

HTTP SSE 實現

參考&#xff1a; SSE協議 SSE技術詳解&#xff1a;使用 HTTP 做服務端數據推送應用的技術 一句概擴 SSE可理解為&#xff1a;服務端和客戶端建立連接之后雙方均保持連接&#xff0c;但僅支持服務端向客戶端推送數據。推送完畢之后關閉連接&#xff0c;無狀態行。 下面是基于…

推薦一款AI大模型托管平臺-OpenWebUI

推薦一款AI大模型托管平臺-OpenWebUI 1. OpenWebUI 1. OpenWebUI什么? 官網地址&#xff1a;https://openwebui.com/ GitHub地址&#xff1a; https://github.com/open-webui/open-webui Open WebUI 是一個可擴展、功能豐富且用戶友好的自托管 AI 平臺&#xff0c;旨在完全離…

js中常用方法整理

數據類型 typeOf()Number&#xff08;&#xff09;parseInt()parseFloat()- * / %檢測數據類型轉換為數字轉換為整數類型轉換為浮點類型非加法的數字運算toString()Boolean()String()轉換為字符串&#xff0c;不能轉換undefined/null字符串拼接轉換為布爾類型轉換為字符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