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按漁網分割提取柵格圖并繪制網格化分析圖
- 準備數據
- 操作步驟
- 步驟1:創建漁網(Create Fishnet)
- 步驟2:柵格數據處理
- 步驟3:柵格插值
- 步驟4:數據關聯
- 參考
網格化的目的是讓各個數據更加標準化的進行統計。因各個網格位置受控,也有利于大量數據的對比與疊加計算。
準備數據
1、研究區邊界圖(.shp文件)
2、柵格數據(2020年GDP)
GDP數據來源:
- 數據分辨率:1 km
- 數據格式:tif
- 數據坐標系:WGS_1984_Albers(投影坐標系)
- 投影方式:阿爾伯斯等面積圓錐(Albers Equal Area Conic)投影
操作步驟
步驟1:創建漁網(Create Fishnet)
1、創建漁網(Create Fishnet)
運行ArcToolbox,選擇【數據管理工具(Data Management Tools)】,點擊【樣例(Sampling)】中的【創建漁網(Create Fishnet)】工具,進行參數設置。
范圍選擇流域研究區;像元寬度與高度選擇1 km×1 km(對應文件單位,為1m);幾何類型選擇面
漁網創建完成如下:
點擊界面的【選擇】—【按位置選擇(Select By Location)】,打開此屬性面板
2、裁剪/提取漁網
【按位置選擇(Select By Location)】,選擇與研究區邊界相交的漁網。
目標圖層選擇漁網,而來源圖層我們選擇研究區,之后應用就可以看到需要的漁網范圍已經被選中,之后導出漁網數據即可
右鍵點擊漁網,在調出的面板中選中【導出】—【導出數據】,
彈出的面板中保存輸出路徑,存為shp文件,ok即可
漁網范圍被提取出來顯示如下,
漁網的POLYGON處理完成后,POINT也同樣需要處理。采用裁剪進行處理,
裁剪命令位置:ARCTOOLBOX → 分析工具 → 提取分析 → 裁剪
步驟2:柵格數據處理
1、投影柵格(Project Raster)
由于GDP柵格文件與本文WGS84坐標系不同,導入需要轉換。
投影柵格命令位置:ARCTOOLBOX → 數據管理工具 → 投影和變換 → 柵格(Raster)→ 投影柵格(Project Raster)
- 輸入柵格:指要被投影的柵格,導入下載的GDP柵格
- 輸入坐標系:指源文件的坐標系,這里不用改,會自動識別
- 輸出坐標系:指目的坐標系,這里選GCS_WGS_1984
- 輸出柵格數據集:指輸出文件保存的地方。
2、柵格掩膜提取/裁剪
柵格裁剪命令位置:ARCTOOLBOX → 數據管理工具 → 柵格 → 柵格處理 → 裁剪 - 輸入柵格:轉換好的GDP柵格
- 輸出范圍:指給予裁切范圍,即研究區邊界
- 輸出柵格數據集:指輸出文件保存的地方。
裁剪后的GDP柵格文件如下:
步驟3:柵格插值
1、柵格轉點
由于柵格數據無法直接插值。先轉換為點,再執行柵格轉點命令。
柵格轉點命令位置:ARCTOOLBOX → 轉換工具 → 由柵格轉出 → 柵格轉點
- 輸入柵格:裁切好的GDP柵格
- 字段:選GDP數據所在的屬性表列,為VALUE
- 輸出點要素:指輸出文件保存的地方。
2、插值分析
插值的方法有很多,方法十分靈活,可適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采樣數據。本次使用IDW反距離權重法。 - 反距離權重法命令位置: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工具 → 插值分析 → 反距離權重法
- 輸入柵格:轉換出的點
- Z值字段:選GDP數據所在的屬性表列,本例為grid_code
- 輸出柵格:指輸出文件保存的地方。
插值前后對比:
步驟4:數據關聯
1、值提取到點
使用步驟1種裁切好后的漁網點,來提取柵格數據。運行值提取到點命令。
值提取到點命令位置: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 提取分析 → 值提取到點
命令運行結束后。檢查生成點屬性表。是否已經正常提取數據。
2、面關聯點值
右擊步驟1種創建格網中裁剪好的漁網,這里指面,而不是點。這一步的意義是將點的數據連接給面。運行數據連接命令。
連接基于空間位置的另一圖層的數據。
參考
1、知乎-arcgis漁網分割提取柵格圖_[GIS]網格化分析圖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