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市場管理流程,華為內部稱為“MM流程”(Market Management,MM)。華為市場管理是通過對市場和細分市場的分析,制定細分市場的策略,形成商業計劃,把商業計劃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MM流程其中一個用于制定業務策略的工具是安索夫矩陣。
安索夫矩陣是什么
安索夫矩陣是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博士于1957年提出的營銷策略模型,該模型以“產品”和“市場”作為兩大基本面,提出了4種不同組合下的營銷策略,是營銷分析中應用最廣泛的工具之一。
安索夫矩陣是以2 X 2的矩陣代表企業企圖使收入或獲利成長的四種選擇,其主要的邏輯是企業可以選擇四種不同的成長性策略來達成增加收入的目標。
安索夫矩陣的兩個維度是:
1、市場/細分市場的新舊 ——市場/細分市場是早已建立起來的或者是新的;
2、 產品/技術的新舊 —— 產品是早已建立起來的還是新的。
如圖所示劃分4個象限。這4個象限對應的4種策略分別簡單解釋如下。
1. 市場滲透
這個象限其實是企業經營的初始起點,也是企業關注最多的,即在現有市場不斷地擴大現有產品的銷售,具體措施有很多,比如不斷開發新客戶,開發新區域,提升已購客戶的復購率,最終的結果就是提升自身市場占有率。
采取這個策略,是將企業現有的產品賣給現有市場,以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目標,采取促銷或是提升服務品質等手段,從競爭對手手中爭奪客戶,提高市場占有率。這種策略并不會開發新的產品,而是開發新的營銷手段。
舉例來說:大部分企業研發出新品后,先挑選幾個重點區域做試點上市,后續再擴大到全國其他省份,甚至國外市場,這屬于空間概念上的滲透;新浪微博2010年左右剛推出時,先從明星、行業大咖入手,再逐步影響到更多的人,這屬于人群滲透;廠商競爭中,市場占有率的此消彼長,屬于品牌滲透,即讓品牌銷量實現最大;廠商為了順利推出新品類,通過各種手段加大新品營銷、促銷,這屬于品類滲透,比如六個核桃、江中猴頭菇餅干等。
其實說的簡單點,對于企業來講,市場滲透就是,開發更多客戶或者讓客戶采購更多,前者屬于橫向擴張,即:擴大客戶范圍或數量,后者屬于縱向擴張,即:加大客戶采購頻次或數量。
市場滲透策略的特點是:市場拓展比較快速,風險較低,且成本較低。
2. 產品開發
這個象限一般是企業創立有一段時間后,為了滿足現有客戶的其他需求,而開發更多的新品,比如南風集團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實現洗衣粉肥皂等普通日化產品銷量最大化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精細日化產品---洗發沐浴系列;美的最早從電風扇和空調起家,后來逐漸研發出冰箱、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微波爐、豆漿機等,這些都屬于為了滿足現有客戶的其他需求。
不同的是,同屬產品開發,有的企業是原有品牌的產品延伸,有的則是建立一個新品牌,前者如美的、小米,后者如寶潔,比如寶潔的佳潔士牙膏。到底該用原品牌還是另創新品牌,這個至今爭議不斷,沒有定論,不過也有一些基本的操作原則,比如不同細分市場的,也就說客戶群體有明顯區分的,適用于新品牌,比如不同功能的、價位相差懸殊的產品;寶潔公司不同功能的洗發水,歸屬于不同品牌;小米和紅米,不同的品牌定位。
產品開發策略的特點是:產品開發比較緩慢,成本昂貴,且研發投入高風險。
3. 市場開發
這個象限,很多人容易誤解,以為是企業從空間角度開發更多的區域市場,或者國外市場,其實這種空間角度的開發還是屬于“市場滲透”,即企業用現有產品占領更多的現有市場,關鍵在于對“市場”概念的界定,這里的市場不是指空間角度,而是指目標客戶群體。
因此,市場開發本意是指用現有產品去開發更多的目標群體(不僅僅是原來的目標群體),在現實案例中,相較而言,從市場開發角度,原材料領域要比成品、半成品領域更常見,這個跟產業鏈的屬性及特質有關,越往上,屬于基礎應用,越往下,屬于具體應用,比如最典型的應用如尼龍,不斷地開發出更多應用領域,從而帶來了更多的目標客戶。
市場開發策略的特點是,市場開發比較緩慢、風險較大,需要在營銷行動上大量投資。
4. 多樣化
這個象限屬于兩個維度(產品、市場)均屬新開發的情況,在這個象限中,反映的是企業增長的最后一個落腳點,企業推出全新的產品賣給以前沒有進入過的市場。這種策略面臨兩大考驗:一是市場全新,以前沒有接觸過,沒有經驗可供參考;二是產品全新,沒有經過市場檢驗。”
比如在多元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萬達,在房地產主業之外,又進軍文化產業、體育及商場等領域,有成功也有失敗,不容易蓋棺定論。
關于專業化還是多元化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成也有,敗也不少,到底如何客觀看待,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議題。有些是事在人為,有些是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