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先進音視頻技術協會承辦的GAS《聲學大講堂》2021年開播,三年來GAS《聲學大講堂》開設了“沉浸聲音頻與藝術”、“智能車載音頻”、“智能可穿戴”、“智能耳機”、“智能音箱”、“專業音響”、“助聽/輔聽設備“、”知識產權與標準”等十個專題,已舉辦300多課時講座,150余位業界專家參與,超過25萬人次上線。GAS《聲學大講堂》目前已成為行業技術專業等級最高、用戶量最多、覆蓋面最廣、深受業界關注與高度認同的聲學技術學習與交流服務平臺。
? ? ? ? 2024GAS《聲學大講堂》將于3月7日開播。今年的《聲學大講堂》將以聲音與音樂計算(Soundand Music Computing)為主題,聲音與音樂計算+互聯網/音響/醫療/生態/汽車/物聯網等為專題,邀請40余位業界產學研專家學者,舉辦近百學時講座。
一、聲音與音樂技術
? ? ? ?聲音與音樂計算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在科學技術方面,涉及聲學(物理)、信號處理、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人工智能、心理學等學科;在音樂方面,涉及理論研究、創作、表演、教育、音樂制作、音響工程、聲音設計、聲音裝置等。
? ? ? ?我們的世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是人類信息的重要來源。你知道微信是如何把人類語言轉成文字的嗎?你知道智能耳機是如何讓通話變得清晰嗎?你知道計算機是如何消除歌聲來制作伴奏嗎?你知道聽歌識曲是如何實現的嗎?你知道計算機是如何學會唱歌造就了風靡世界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嗎?你知道計算機是如何自動創作音樂和設計聲音嗎?你知道只需要錄一段聲音,就能讓計算機幫助你自動判斷比如所在的場所、樂器或音響的質量、機械的故障、心肺的疾病、管道的泄露、動物的種類、船舶的類型嗎?諸如此類,涉及聲音的應用場景不計其數,這背后到底蘊含著哪些科學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知識?
? ? ? ?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將各種基于聲音的應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如果您對以上的內容感興趣,歡迎參加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聲音與音樂技術專委會(CAAI-SMT)主辦的2024GAS聲學大講堂-音頻技術培訓系列公益講座:“聲音與音樂計算”系列專題講座。第一期邀請了八位國內外具有長期科研經驗的著名專家教授,全面介紹涉及聲音的各個科研領域及必要的音樂領域知識,包括聲音與音樂計算技術、語音信息處理、音樂聲學、計算機聽覺、音頻生成式AI、音樂心理學、音樂信息檢索、聲音與當代音樂創作等8個方面專題,使觀眾對聲音科技具有全局性的了解。
二、專家介紹
(1)李偉:
? ? ?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聲音與音樂技術會議(CSMT)創始人,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聲音與音樂技術專委會(CAIA-SMT)主任。持續研究音樂人工智能與計算機聽覺23年,發表文章100余篇。西班牙巴塞羅那UPF大學音樂技術研究院(MTG)訪問學者,曾任音樂人工智能領域頂級會議ISMIR 2017共同主席,撰寫上述領域大型綜述,定義音樂科技等百度詞條,主編音頻音樂與計算機的交融-音頻音樂技術(上/下)學術著作/教材,錄制同名MOOC及數字化教材。
(2)俞棟:
? ? ? ? 博士、教授,ACM/IEEE/ISCA Fellow,現任騰訊杰出科學家/AI LAB副主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語音處理、多模態交互、和自然語言處理,曾任IEEE語音語言技術委員會主席,是深度學習技術在語音領域的先行者。他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獲得了2013、2016、2020、2022年IEEE信號處理協會最佳論文獎,2021年NAACL最佳長文獎,2022年信號處理雜志最佳論文獎,2022年信號處理雜志最佳專欄獎,和2023年EMNLP杰出論文獎。
(3)韓寶強:
? ? ?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本科、碩士在天津音樂學院攻讀作曲和民族音樂學理論,博士學習期間先后在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德國Essen大學學習音樂聲學和計算機音樂。1995和2000年先后在德國Osnabrueck大學和美國Stanford大學計算機聲學與音樂研究中心(CCRMA)從事樂器聲學研究。著有《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
(4)Bj?rn W. Schuller:
? ? ? ? 博士,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人工智能正教授和GLAM負責人,奧格斯堡大學醫療保健和福祉嵌入式智能正教授和主席,南京東南大學客座教授,哈工大(中國)永久客座教授。他是IEEE/BCS/ISCA Fellow,AAAC名譽主席和ACM高級會員。他(合著)了1,000多篇出版物,是《數字健康前沿》的現場主編,也是IEEE情感計算匯刊的主編。他的30+獎項包括2015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40位40歲以下杰出科學家之一。他曾在15+個歐洲項目中擔任協調員/PI,是ERC啟動和DFG Reinhart-Koselleck受贈人,以及巴克萊、GN、華為、Informeis或三星等公司的顧問。
(5)王文武:
? ? ? ?英國薩里大學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教授,視覺語音和信號處理中心(CVSSP)機器聽覺實驗室的主任,薩里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的研究員。研究內容包括信號處理、機器學習和感知、人工智能、機器聽覺、以及統計異常檢測。撰寫相關領域學術論文300余篇。作為(共同)作者,獲得15余項獎勵,包括IEEE信號處理學會2022年青年作者最佳論文獎、ICAUS 2021最佳論文獎、DCASE 2020和DCASE 2023評委獎,DCASE 2019和DCASE 2020可復現系統獎, LVA/ICA 2018最佳學生論文, FSDM 2016最佳口頭報告獎等。現任IEEE信號處理學會機器學習與信號處理技術委員會主席,EURASIP聲學語音和音樂信號處理技術委員會副主席,IEEE信號處理學會技術方向委員會的董事會成員,IEEE信號處理學會信號處理理論和方法技術委員會成員,以及國際潛在變量分析和信號分離學會指導委員會成員,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的副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的副編,Frontiers in Signal Processing領域主編,以及IEEE ICASSP 2024國際研討會聯合主席。曾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的高級領域編輯(2019-2023)和副編(2014-2018),IEEE MLSP 2025的程序委員會主席,IEEE ICASSP 2023和INTERSPEECH 2022的衛星研討會聯合主席,IEEE ICASSP 2019的出版聯合主席,IEEE MLSP 2013的本地安排聯合主席,以及IEEE SSP 2009的宣傳聯合主席。他曾受邀在2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上做主題或者專題報告,并擔任10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技術程序委員會委員。
(6)宋蓓:
? ? ? ?音樂學博士、心理學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音樂學院藝術學系主任,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帶頭人,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國家公派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UCL)訪問學者(2013-2014),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心理學、音樂教育學。
(7)陳寧:
? ? ? ? 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智能音頻信號處理和腦電情感計算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在Information Fusion、Pattern Recognition、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Electronics Letters、Applied Acoustics、EURASIP Journal on Advances in Signal Processing、EURASIP Journal on Audio Speech and Music Processing、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中國科學、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ISMIR、INTERSPEECH、SPECOM、以及ICME等國內外權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或錄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的40余篇)。
(8)牛小風:
? ? ? ? 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作曲系副主任。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創作委員會會員,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聲音與音樂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創作多個動畫片、游戲、電視連續劇的音樂,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及專著,獲得多個教學比賽獎項,曾獲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計劃”項目,參與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項目,擔任50余期中央電視臺六套《音樂之聲》欄目主講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