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球追蹤類似于頭部追蹤,但是圖像的呈現取決于使用者眼睛所看的方向。例如,人們可以用“眼神”完成一種鐳射槍的瞄準。
眼球追蹤技術很受VR專家們密切關注。Oculus創始人帕爾默拉奇就曾稱其為“VR的心臟”。對于人眼位置的檢測,能夠為當前所處視角提供最佳的3D效果,使VR頭顯呈現出的圖像更自然,延遲更小,這都能大大增加可玩性。
? ? ? ??
同時,由于眼球追蹤技術可以獲知人眼的真實注視點,從而得到虛擬物體上視點位置的景深。所以,眼球追蹤技術被大部分VR從業者認為將成為解決虛擬現實頭盔眩暈病問題的一個重要技術突破。
在VR設備上的眼球追蹤,需要追蹤的范圍很大。可以無死角覆蓋整個VR顯示屏幕。
除了追蹤范圍,另一個關鍵點在于追蹤的精確度和實時性。在VR設備的使用過程中,常常造成VR設備與頭部的位移變化。若能針對VR設備的眼球追蹤方案增添防抖算法,這樣在人們的頭動并不會影響眼球追蹤的精確度。
眼球追蹤技術將會為VR帶來全新的體驗,例如可以根據人們眼睛的注視點來觸發特定的場景模式等,而且可以有效隱藏不需使用的Menu等。?
?
PS.建議參考下列文章:?
1.AR/VR的重要交互手段“眼動追蹤”怎樣用上MEMS(2016/6/23)?
當你無法像觸控屏幕那樣直觀得操作你所需要的位置時,眼球追蹤提供了一種比較高效的替代方式。可以替換掉不少類似于用觸控或鼠標所進行得操作。且眼球追蹤還可被應用在減少眼睛不注視的地方的渲染量等場景。?
眼動追蹤(Eye Tracking),是指通過測量眼睛的注視點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對頭部的運動而實現對眼球運動的追蹤。
例如,當用戶輸入文本時如果出現拼寫錯誤,且眼睛正在注視錯詞,系統將自動修正;如果設備發現用戶的視線沒有注視錯詞,系統將延遲修正。蘋果認為該功能可以讓操作更直觀。”(該描述來自蘋果2012年9月提交的專利申請)
? ==>詳細內容
2. 破解達·芬奇的“密碼”,英偉達眼動追蹤將觸發VR革命(2016/7/22)?
看著墻上的鐘,你目光的集中點應該落在焦點上,此時,鐘周圍的場景模糊了,似乎你的大腦正在對環境做速寫,或者用計算機圖形術語講,正在渲染場景的低分辨率版本。
英偉達把相同的技巧應用到VR渲染,它可以幫助強化虛擬世界的現實感。將圖形渲染能力集中到更小區域,人眼看到的圖像更清晰。
達芬奇是第一個留意到這個視覺現象的人,叫中央窩視覺(用眼睛中央窩的視網膜區注視物體所產生的視覺)。過去幾個月,David Luebke和英偉達其他四位研究員一直在嘗試將該原理挪到VR中來,只渲染玩家注視的特定區域,剩下的場景分辨率則低得多。
這個虛擬場景就是用英偉達中央窩視覺處理,跟蹤用戶目光焦點,模糊周圍場景。
當使用英偉達系統的玩家聚焦場景中的新區域時,眼動追蹤軟件也會跟著轉移渲染中心。為了在90幀速率(用戶感覺惡心之前可接受的最低幀速率)的VR中渲染一個完整場景,四百萬像素必須每秒渲染近一百次。但是如果只渲染玩家的視線區域,就能省下巨大的計算機能耗。
這個原理在VR研究中不是什么新鮮事。其實,背靠Kickstarter的Fove頭顯就用了相似的系統。Luebke過去15年都在研究這個領域,開始是弗吉尼亞教授,現在是英偉達專家。然而,以前眼動追蹤技術很難跟上人類眼球的超快運動,導致用戶從場景左邊切換到右邊時,出現惡心的延時效應。SensoMotoric Instruments(SMI)新的眼動追蹤技術兼顧精確度和低延遲。
即便用上SMI的技術,英偉達團隊還需要花大量時間計算,在觀眾注意到之前,周邊分辨率到底能低到多少。“余光很擅長探測小而快的動作,用來幫我們看到樹叢中的老虎。”Luebke說。
這樣的話,任何閃過的圖像劣化都會打擾用戶。同樣,如果周邊變得太模糊,可能會創造隧道視覺效果,觀眾就好像是通過一對望遠鏡觀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偉達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他們降低分辨率的同時增加對比度,人類大腦就完全上當了。==>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2)
3.?注視點渲染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做注視點渲染技術,其實就是眼球追蹤技術。這一類技術是目前行業內比較認可的,能夠解決 VR 多項瓶頸問題。其中包括 VR 交互、VR 顯示問題、圖形渲染技術、VR 內容等問題。
目前,大家對于對于 VR 的印象幾乎都是:體驗不錯,但是畫面不是太清晰,才到 2K,而且有時候能清晰的看到眼前的像素點,這些問題在 Oculus、HTC Vive 上同樣存在。現有的 VR 圖形渲染技術對于硬件要求高,而且功耗大。
但是有了注視點渲染技術,這個問題就能有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詳細內容
4. 眼動追蹤技術在VR中的革命與應用(2016/7/31)?
在交互中,眼睛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雙方眼睛交匯的時候,要比其他所有的社交方式都要強大。在VR和AR中使用眼動追蹤技術,可以讓交互變得更自然,更輕松,就算是在一個基于軟件的環境也是如此。
目前的VR/VR交互界面仍然存在一些比較大的局限。手勢控制、頭部運動和聲音控制都會導致疲勞。眼球運動的精細肌肉對疲勞免疫。
==>詳細內容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