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哈嘍,最近對清華大學腦機接口的數據進行了嘗試,輸入到了DL模型中,以下是本人對于清華BCI數據的個人見解。
數據地址:
清華大學腦機接口研究組 (tsinghua.edu.cn)
打開網站可以看到有很多個數據,官方對于每個數據都有介紹,但是只對于第一個數據:Benchmark Dataset官方所言最多,英文直接翻譯就是基準數據集,下面的其他SSVEP數據都是對于該數據的變體,并且其他數據清華介紹也很少。下面對于這個基準數據進行介紹:
Benchmark Dataset:
該數據集收集了35名健康受試者(17名女性,年齡17-34歲,平均年齡:22歲)的SSVEP-BCI記錄,重點關注在不同頻率(8-15.8 Hz,間隔0.2 Hz)下閃爍的40個字符。對于每個受試者,實驗由6個trials組成。每個trials包含40個試驗,對應于以隨機順序指示的全部40個字符。每次試驗都以指示目標刺激的視覺提示(紅色方塊)開始。提示在屏幕上出現0.5秒。受試者被要求在提示持續時間內盡快將目光轉向目標。提示偏移后,所有刺激開始同時在屏幕上閃爍,并持續5秒。刺激偏移后,在下一次試驗開始前,屏幕空白0.5秒,這使得受試者在連續試驗之間有短暫的休息時間。每次試驗總共持續6秒。為了便于視覺固定,在刺激期間,閃爍的目標下方出現了一個紅色三角形。在每個區塊中,受試者被要求在刺激期間避免眨眼。為了避免視覺疲勞,在兩個連續的蓋帽之間休息幾分鐘。
使用Synamps2系統(Neuroscan,股份有限公司)以1000Hz的采樣率采集EEG數據。放大器的通頻帶范圍為0.15Hz到200Hz。六十四個通道覆蓋受試者的整個頭皮,并根據國際10-20系統排列。地面位于Fz和FPz之間。引用位于頂點上。電極阻抗保持在10KΩ以下。為了消除常見的電源線噪聲,在數據記錄中應用了50Hz陷波濾波器。事件觸發器由計算機生成到放大器,并記錄在與EEG數據同步的事件通道上。
連續的腦電圖數據被分割為6秒的時期(刺激前500毫秒,刺激后5.5秒)。這些時期隨后被下采樣到250Hz。因此,每次試驗包括1500個時間點。最后,這些數據作為雙精度浮點值存儲在MATLAB中,并命名為主題索引(即S01.mat,…,S35.mat)。對于每個文件,加載在MATLAB中的數據生成一個名為“data”的4-D矩陣,其維數為[64,1500,40,6]。四個維度表示“電極數”、“時間點”、“目標指數”和“區塊指數”。電極位置保存在“64通道.loc”文件中。每個SSVEP頻率有六個試驗。40個目標索引的頻率和相位值保存在“Freq_phase.mat”文件中。
所有受試者的信息都列在“Sub_info.txt”文件中。對于每個科目,有五個因素,包括“科目指數”、“性別”、“年齡”、“熟練程度”和“群體”。根據受試者在基于SSVEP的腦機接口中的經驗,將受試者分為“有經驗”組(8名受試者,S01-S08)和“幼稚”組(27名受試人,S09-S35)。
總結:
sub:35人
采樣率:250hz
data=(64,1500,40,6):電極數”、“時間點”、“目標指數”和“區塊指數
target=(1,40)
標簽print一下:
[[ 8. 9. 10. 11. 12. 13. 14. 15. 8.2 9.2 10.2 11.2 12.2 13.2
14.2 15.2 8.4 9.4 10.4 11.4 12.4 13.4 14.4 15.4 8.6 9.6 10.6 11.6
12.6 13.6 14.6 15.6 8.8 9.8 10.8 11.8 12.8 13.8 14.8 15.8]] (1, 40)
類別:40
數據重塑:
(64,1500,40,6)
(64,1500,240)
(240,64,1500)
(240,1,64,1500)
數據最終以(240,1,64,1500)作為CNN的輸入,240個樣本,1個人工的擴維的維度,當作輸入通道數=1,H=64,W=1500.
標簽獨熱編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