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第一次單獨合影,同框畫面可以說很難得了。
BAT關心的走勢一直是同行們競相捕捉的熱點,所以三位大Boss在這次大會上關于人工智能的見解,也受到廣泛關注與多方解讀。
馬云認為機器比人聰明,應該讓機器做人做不到的事情,成為人類的朋友,而不是敵人;馬化騰認為人工智能的可怕在于高速的自學習,人工智能模擬器后臺將改變各行各業,其應用將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李彥宏認為人工智能大產業將高速發展數十年,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類的能力,但能顛覆一個個行業,人和工具的關系將改變,以后將是工具與機器學習人類的思想與意圖。
雖然具體方向大同小異,但三位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工智能是大勢,這不禁讓人聯想到,7年前關于云計算,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的論戰。
從視頻可以看出,不同于人工智能,三位大佬對云計算的看法明顯不同,細細琢磨,可能這正是決定今天三大巨頭云計算發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李彥宏:云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早期的時候,15年前大家講客戶端跟服務器這個關系,再往后大家講基于互聯網web界面的服務,現在講云計算。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主要的活都是在服務器這端來做,在客戶端所做的事越來越簡單。
馬化騰:現在我們倡導這個理念,現在來看還為時過早。如果說未來各種綜合性業務軟件,各種企業管理系統都可以去云端處理,都不需本地局域網服務器處理,而是由公共網絡設施完成,像水和電一樣,這的確是有想象空間的。可能你過幾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達“那時確有可能,但現在確實還是過早了。
馬云:我的理解云計算是一種分享,數據的處理、存儲并分享的機制。我們自己公司對云計算是充滿信心和希望,不是因為我們又找到一個新的礦產,阿里巴巴擁有大量消費數據、支付寶交易數據,我們覺得這些數據對我們有用,對社會更有用。我們做云計算因為市場需要、客戶需要,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成本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做,將來要死。
可以說,三人的觀點直接體現在了現在BAT的云計算賽道上。在全球權威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近期發布的云供應商魔力象限中,目前只有阿里云進入了領導者象限,與IBM、Oracle旗鼓相當。如下圖:
阿里云
雖然論戰云計算是2010年的事,但是其實阿里云在2009年已經商用,更是充分把握了2013-2014期間云計算發展的紅利期,在資源、布局、資歷等都有著早期積累與優勢。
阿里云的服務非常廣泛,在SaaS、PaaS、IaaS有著明確布局,涉及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數據庫、中間件、人工智能等平臺與細分產品,并為游戲、多媒體、金融、政府等行業提供解決方案。
2016年雙11結束后,阿里全天交易額達到1207億元,而阿里云作為后臺支撐,幫助應對淘寶和天貓瞬間涌入的消費者和訂單,并實現了零漏單。此外,去年8月,阿里云又發布了阿里云人工智能ET,在各行業實現數據化和智能化:
阿里云 ET將為城市大腦提供內核支持,采用飛天操作系統,將百萬級的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可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
層出不窮的產品不斷拓展市場,使得阿里云財報也特別漂亮。在5月中旬阿里巴巴公開的2017財年全年財報中可以看出,阿里云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速。同時,摩根士丹利甚至預測,目前占據中國云計算市場31%份額的阿里云,到2019財年年底將會在中國市場份額達到58%。
現在看來,馬云對于云計算的敏感與提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的國內頭部玩家的地位。當然,正如視頻中馬云所言,阿里的電商基因需要做云計算,以滿足內部平臺穩定的需求,同時亞馬遜在云服務上的初步成功,也為阿里云提供了參考與借鑒。至此,綜合競爭力、策略與市場,阿里云有望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形成國際上的“3A”局勢。
騰訊云
騰訊云雖然起步稍晚,但仍然領先于國內大部分玩家。騰訊云在2010年成立,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最早是為了幫助第三方應對流量用戶激增后的基礎設施壓力,一路走得還算穩當,但與阿里云相比,卻錯失了最佳的入場時機。就連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也曾表示,“阿里云確實抓住了風口,有先發優勢。”
然而,對于有著深厚技術積累的騰訊云而言,從熟悉的社交和游戲行業入手,憑借在通訊、存儲、數據分析、語音與人臉識別等多項優勢能力,以及在游戲、視頻、互聯網+等領先資源,結合消費級業務優勢形成了不同的垂直云體系,目前已然是國內云計算第一梯隊的廠商。
同時,騰訊云的技術實力也在各種國際競賽中得以展現:
騰訊云大數據聯合團隊以98.8秒的成績完成100TB數據排序,摘得2016 Sort Benchmark全球排序競賽冠軍。在這次競賽中,騰訊云數智分布式計算平臺分別奪得Sort Benchmark大賽GraySort和Minutesort的冠軍,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時隔六年,馬化騰在去年曾表示:“對騰訊來說,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第一要素就是云。”也就是說,現在騰訊云業務已經上升到騰訊的戰略高度,騰訊云在整個騰訊架構體系中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
百度云
百度此前也有小規模發展云計算,不過正式布局始于2014年,那時李彥宏已經開始認同云服務的價值,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大需求。百度開放云于2015年正式運營,并于2016年正式更名為百度云。
2014年,百度對外開放一個完整的包含IaaS、PaaS、SaaS的開放云體系,相繼推出了13款產品;同年9月,百度開放云開通測試通道;直到2015年4月7日對外開放注冊。
其實,最開始百度可以說是BAT中最具有技術基因的,在搜索、信息流等業務具有絕對優勢,但可惜一直在觀望。直到去年,李彥宏也直言,“百度一直在旁觀云計算市場,但當時覺得云計算是個苦活累活,不值得進入。”對于遲到者百度來說,未來搶占云計算市場高地,需要奮起直追。
不過,也應該看到,依托本身的技術基因以及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展優勢,百度的發展勢頭很足,特別是去年推出云計算戰略,一次性發布了三大智能平臺:智能大數據平臺——天算、智能多媒體云平臺——天像以及智能物聯網平臺——天工,強勢發力,志在于建設“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三位一體,并連同已有的云服務,共同完善百度開放云趨于成熟的產品體系。
作為互聯網的“水煤電”,云計算通過合理分配計算能力,提升了計算的效率,節約了自購服務器、機房、寬帶和管理團隊的成本。自從2015年火起來之后,云服務作為未來的趨勢已經無可厚非,未來它將以開放、互通、計算力繼續變革企業和產業。
與技術先進程度相比,云計算可能更拼的是基礎設施及運營能力。就目前來看,阿里云在國內一家獨大,依托龐大的技術儲備與用戶基數、復雜的業務場景以及長期的資金支持,仍然將在較長時間保持頂級玩家的地位與優勢。
同時,2017年前后,BAT都不約而同地布局了ABC業務(AI+Bigdata+Cloud)業務,也就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國際化戰略和人工智能也成為了大家競相比拼的主要方向。
其實,早在2010年,對于云計算這個問題,我也在《云計算開啟潘多拉星球時代》(http://www.chinacloud.cn/show.aspx?id=2195&cid=14)發表過自己的見解,當時我曾預測,“云計算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它將徹底改變IT產業的架構和運行方式。”今天看來,這一預測與目前云計算的發展走向還是比較契合的:
在短期之內,高性能計算機、高端服務器、高端存儲器、高端處理器的市場的增長率將進入拐點,這些高端硬件市場將被數量眾多、低成本、低能耗、高性價比的云計算硬件市場所擠占;
緊接著,成本遠高于云計算的傳統數據中心(IDC),將因為其過高的硬件、網絡、管理和能耗成本,以及過低的資源利用率,而迅速被云計算數據中心取代,已建的數以萬計的數據中心將被迫轉換成云計算運行模式;
很快地,絕大多數軟件將以服務方式呈現。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數據都存儲在“云”中。甚至連大多數游戲都將在“云”里運行,用戶終端只負責玩家輸入和影音輸出;
在不遠的將來,會出現“泛云計算化”的現象,呼叫中心、網絡會議中心、智能監控中心、數據交換中心、視頻監控中心、銷售管理中心等,將越來越向某些超大型專業運營商集中而獲取高得多的性價比。
有時候去哪兒遠比出發重要,我們不怕不努力,就怕努力錯了方向,正如《預見未來》告訴我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看見就能改變,因為預見,一切都會截然不同。預見未來,才能遇見成功!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