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代最具潛力和收藏價值的十大畫家
當代從事繪畫的人成千上萬,哪些名家作品值得收藏?當前都有哪些“潛力股”,相關專家綜合市場分析,純從藝術水準上列出值得收藏的“潛力股”,供愛好書畫收藏的各界人士參考。以下十位大畫家作品未來潛力大,關注度高,后勁足,會引起投資者和收藏者的重視。(已過世的方增先和劉文西先生不在內,以在世為準)
一、黃永玉是當代最具傳奇的畫家。自幼喜愛繪畫,年輕時代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聲畫壇,被譽為“中國三神童之一”。解放前他曾任木刻協會常務理事,曾在香港從事木刻創作,并出任香港《新晚報》畫頁編輯,解放后從事美術教學工作。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人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
藝術在黃永玉這里就是一種命運。他的一生無論在什么時候,任何情形下,他都情愿自己是藝術的主宰,藝術的創造者。只有激情尚存,信念尚存,他就不會停止與藝術對話。在他那里,任何藝術形態都具有同樣的份量,并無高低之分。黃永玉沒有受到系統的正規教育,這正好與他的性格相吻合。他一生中看重的如何最充分、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覺,他完全是隨性情而行。他自由而大膽地進行著他的藝術創作。
二、孫其峰是當代畫壇名揚京津、四海同稱,引人注目的一位大家。現孫其峰的畫,理法謹嚴、形象真實、筆墨蒼健、拙巧互用、墨勝新色、章法豐富、書意強烈、熔古今于一爐,根老蕾新、古樸中見雅趣,耐人尋味。他的畫不似濃妝艷抹而媚俗,不以奇形怪狀而欺世,于平淡端莊中見氣韻。
孫其峰繪畫語言屬于崇古派,但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推陳出新的實干者。他主張在傳統上穩打穩扎,主張在傳統基礎上“挑肥揀瘦”、“取其精華”,他反對丟掉傳統“另起爐灶”的創新方式,而主張在語言技法上探索實踐。
孫其峰現為天津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院部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冷印社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天津當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普任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
三、馮遠的作品,其筆墨語言從傳統的疏淡飄逸、逸筆草草中抽離出形態美、黑白構成關系及可變性、又借鑒了西方藝術的造型、體量、結構等美感追求,那種坦蕩深沉、大氣磅礴的藝術品位與藝術特色,在當代畫壇尤為突出。
馮遠在繪畫史上,其筆墨語言從傳統因素中,引人矚目的加強了理性因素,特別是對哲學、歷史、人生因素的強化,使其作品氣象與詩情、結構與語言更偏于冷峻、其結果使藝術的至境氤氳著哲學的啟示與理趣、成為他作品的審美取向。
馮遠的中國畫創作以現實主義具象寫實風格為主,兼及其它,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謹嚴傳神、畫風追求拙樸渾厚、筆墨蒼澀遵勁。注重作品的思想內涵,力求傳達出宏大精神的寫照。
馮遠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等職。
四、王明明作品題材廣泛,創作有感而發,他力求通透傳統,強調趣意,以文人畫恬淡美與現代意識相融合,以傳統筆墨精神與生活深度相融合,別具新風。他筆下的作品通過潑墨、潑色、工與寫、動與靜、用點、線、面肆意表現中國畫筆墨,將人們帶到夢幻而現實的境地之中。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畫家王明明一直持開放的態度,隨情隨性而為。他早期就開始花鳥、山水畫創作,因為很少向外界展示,人們普遍認為他的人物畫出色。作為人物畫之外的另一種情感抒發的方式,王明明卻在放松式的不經意間畫出了花鳥的精神和神韻。
作為出色的畫家,王明明已被市場關注二十多年了。他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斷地推出自己的作品,鮮明的個人風格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畫家畫風的重要特征是“平中有奇”。所謂平,就是平實,不以表面的新奇怪異來嘩眾取寵,而是用自己的藝術功力來寫實自己內心的感受。
王明明藝術之路是靠自學,靠臨摹古人作品,后靠一些名家系統指導,細細體會和咀嚼中國畫的原理,一步步探討藝術的奧秘,終于取得今天的成就。他的“平中有奇”的藝術風格,是他個人性情的真實反映。
王明明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政協全國第十一屆常務委員,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
五、何家英作為當代卓有成就的人物畫家,他開創了一條既不失傳統又具有時代審美的現代藝術之路,并以新經典的姿態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在美術圈及收藏圈備受追捧。
何家英的藝術之路,不僅有老一輩名家給予的方法論,同時在經歷西方藝術思潮以及大眾審美變遷后,所開始對傳統工美畫的深度探索和橫向拓展,做到中西結合,工寫兼備,并以此創建出自己的一套完整語匯。但與成忠臣在繼承傳統上純以書法為基礎的造型方法不同,何家英以素描造型的痕跡較為明顯。
何家英最大貢獻在于為工筆人物畫向當代性轉型上,他創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和西畫中嚴謹扎實的造型技法,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點,創作出一批洋溢著時代氣息的作品。讀他的畫,會從中找到一種真誠細膩的激情和夢幻般的理想色彩。
何家英除了對傳統有著獨到的認識外,對中國畫吸收西畫營養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反對那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鑒具體方法解決問題。
何家英的探索找到了一條藝術市場的最佳結合點,從而給人以啟迪。經努力開拓、不斷去創新,兼融百家,自成一格,他的作品以雅俗共賞獲得“雙贏”。
何家英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六、王子武是中國現當代人物畫家,長安畫派代表人物,善人物、花鳥,偶作山水。王子武對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清醒地認定,自己是畫家,不是社會活動家,不是畫商,更不是當官的料,只有畫畫,才是本性。所以他堅持畫家畫好畫是關鍵,畫家的天職就是畫好畫。已故水墨人物畫家蔣兆和就曾說:人物畫要看王子武,他已超我。著名畫家黃永玉也用震驚二字表達了看到王子武的作品《曹雪芹像》時的感受。
王子武長于寫生人物肖像,其創作的歷史人物弱化了寫實性的塑造,強化了寫意性的表現,藝術語言已臻純化之境。
王子武消化了蔣兆和的藝術語言,朝著“我自為我,自有我在”的境界奔去。正如他那有些歪斜的,瘦削的,寫得很慢的行書那樣,他以節奏連綿不斷,行筆卻有些枯澀的線描營造了自己的繪畫語境,有時又以環境氛圍的烘托,深化人物質感和內心世界的表現。
這實際又得益于他在花鳥、山水方面下的苦功。他的花鳥畫,縱肆其勢,遲留其筆、變化其墨、不就古人某家某派。如果尋其來龍去脈,可以說是來自黃土高原的長安畫派獨造雄風對他的濡染和滋養。
王子武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美協常務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委、深圳市文聯副主席,一級美術師。
七、成忠臣是現代文人畫的佼佼者,集傳統繪畫大成于一身。繪畫理念崇尚作品說話,反對藝術界的“媚官勢權”現象。他幾十年從歷代圣賢筆墨中找營養去修煉,其畫有仙氣,氣息高古,直追古賢顯出老氣橫秋的韻味,書卷氣十足。其繪畫從傳統中一路走來,上至宋元,下至明清徐渭、陳洪綬、八大、石濤、黃慎、任伯年、虛谷、吳昌碩他都有所涉獵。他以這些先賢的名作佳構為引導,借畫面筆融、設色、布局將他們的精髓與畫理妙旨,融合一爐,把他們的藝術思維,化為自身筆墨風格,趨臻化境。
成忠臣幾十年一直堅持傳統繪畫理念,重視書法用筆,筆筆寫出。他反對“徐蔣體系”下的以素描代替傳統中國畫的繪畫方式,提倡中國畫線條用筆技巧,他懂得中國畫的至高境界是以書卷氣來衡量水準高低的,而書卷氣是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除去胸中塵濁。
觀成忠臣的繪畫,墨色、線條、意境等構成了書畫作品的語言,墨色的濃淡、變化,線條的力道、層次、意境的深淺,讓我們看到了他靈魂深處的精彩。
在成忠臣畫中,全由傳統的真正意義上的宣紙、礦物寶石顏料組成。他的畫不同于現今遍布畫壇的全用化學色,而是用傳統的寶石顏料借著膠汁的浮力在宣紙上向前滲化,而且“水法”也掌握的很到位,他是當今畫壇為數不多的用石色高手。
成忠臣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是現代中國畫壇“作品會說話”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是當代中國集詩書畫、儒釋易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
八、史國良的繪畫風格多以寫實的手法展示自己的藝術語境,他憑借著扎實的寫生功底,沿襲著徐蔣一脈的繪畫體系,以厚實的筆墨和寫實生活的積累,成為中國人物畫寫實畫派的代表人物。因史國良早年受蔣兆和與周恩聰的影響,追隨著以寫實主義構造人物畫的理念觀念,所以他在人物畫創作上受周恩聰的強調造型能力影響比較深,如他的代表作《阿娜爾汗》等系列作品。他在繪畫技法上注重了結構,在人物畫上把握程度上繼承了黃胃的畫風,試圖讓人物形態生動傳神,多以塊面和光影變化來提升畫面效果。但他以寫生圖式入畫卻少了筆墨韻味,致使人物畫神態看上去欠缺自然生動,僵滯而有刻意擺布的痕跡。縱觀他的藝術功力,遠沒有成忠臣先生那樣的深厚扎實,他的人物畫創作依然停留在傳承階段,缺少人物畫的創造和探索性實踐。
在藝術實踐上,史國良先生的繪畫路數雖有傳承,但在傳承中缺少他自己的創造語境,又無法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尤其是其在書法功力上的欠缺,即使他的寫生基礎扎實,熟練也會顯出弱勢。但史先生的人物畫盡管是以色彩取性,憑借擅長的色彩運用,力圖使畫面顯現出色彩迷人與鮮亮的美感,卻無形中走進了通俗的民間格局。
公允一點講,史先生的藝術成就,在當代書畫界應算得上是比較優秀的畫家,故綜合評估,把史先生排在第八位。
史國良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史美院及首都師大美術系客座教授、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九、張仁芝的畫,最大感受就是山水似乎就在眼前,一片青蔥撲面,堅持從生活感受出發,用筆墨表達自然之美,這是張仁芝數十年來賦予山水畫創作的方法。雖然已八十多高齡,但仍然強調藝術創作的激情和新鮮感,不斷到生活中尋找新鮮的生動。
看過張仁芝山水畫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繪畫里同時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又有東方的筆墨韻味,這與張仁芝充滿歷史機遇的學畫經歷有關。他早年由中央美院畢業進入北京畫院,進入當時的中國畫進修班,在老一輩大師門下繼續深造中國畫,在此系統學習中領悟到了構圖的規律,筆墨的運用。他把對自然寫生與傳統山水畫的筆墨進行結合,這是張仁芝幾十年來在創作中的研究課題。
不僅僅在山水畫的創作,張仁芝還在不斷地探索水墨的表現語言,所以在山水畫之外,我們也看到他關于荷花系列的水墨畫探索。張仁芝藝術上走的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詩意美感,抓取鮮活感受,激發創作靈感,然后再經過醞釀意境,提煉筆墨后進入創作的路子。他是從生活中去發現有意味的形式,作品自然就帶有真情實感和明顯的個性色彩。總之,觀他的畫,有生活氣息,有時代感,他一生都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蘊含的核心問題——“技與道”。
張仁芝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山水創作室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作品有《峨眉山谷》、《屹立千秋》、《早春》、《金色的年華》及《爐前》等。
十、范曾先生是當代畫壇爭論最大的一個人,他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他的繪畫和書法如今都很受市場的歡迎,在最近幾年里他的書畫價值一直是全國前幾名,身份更是翻番,如今累積過了十億元了。但藝術是用作品說話的,正因為從藝術角度上去評論范先生,我們不得不把他排在第十位。
近幾年來,范先生的藝術作品一直備受爭議,人們質疑的是范曾的藝術價值與他的作品一樣不真實,還有很多專家認為范曾的繪畫就是市場泡沫作用下的產物,范曾的名氣一過,他的繪畫會遭受貶值,很多人認為范曾作品的高價是與市場過高炒作有關,而繪畫水平被質疑主要集中在他的人物畫上,認為范曾的繪畫千篇一律,并沒有什么新意,甚至故意把人物畫放大來提高作品尺寸的嫌疑。
范曾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受到長輩們熏陶,對傳統文化有轉好的先天基礎。范曾先生在藝術上可以說悟性很高,成名較早。但幾十年一直沒有突破,在藝術高度上難以服眾。觀他的書法,就是一個抖字,線條質感很一般,為避免輕浮現實,用“古拙”故意增加澀感。他的繪畫,大部分人認為沒有傳承性,幾乎千篇一律。他的書法和繪畫在體系之外贊頌者極少,在體系內卻排名靠前,這也是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范曾是江蘇南通人,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研究院院長、講座教授,中國藝術研究員終身研究員,南開大學、南通大學惟一終身教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