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燁
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礦業工程2017級博士
中南大學2019年大學生年度人物之一
獲獎經歷(部分)
2016年
中南大學FMG獎勵金優秀學生獎
2017年
中南大學優秀畢業生
2018年
中南大學優秀學生
2019年
中南大學優秀學生
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中南大學大學生年度人物
2017-2019年
博士一等學業獎學金
主持項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重點項目(CX20190069)
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hium extraction from salt-lake brines via precipitation approaches
A novel precipitant for separating lithium from magnesium in high Mg/Li ratio brine
Systematic review of feldspar beneficiation and i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flotation of chalcopyrite and galena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silicate and sodium sulfite
A review on approaches for hazardous organics removal from Bayer liquors
Membrane technologies for Li+/Mg2+?separation from salt-lake brines and seawat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專利清單(部分)
一種鹽湖鹵水中鋰鎂資源綜合利用的方法
一種電絮凝提取鹽湖鹵水中鋰資源的方法
一種鹽湖鹵水中鋰鎂分步回收的方法
一種分步沉淀浮選回收鹽湖鎂資源的方法
一種利用鹽湖鎂資源制備氫氧化鎂或輕質氧化鎂的方法
一種含黃藥殘留選礦廢水的聯合處理方法
一種低品位赤銅礦的選礦方法
一種利用低濃度含鋰溶液制備碳酸鋰的方法
科研如登山,一步一重天
張燁本科就讀于山東科技大學,學的便是礦物加工工程專業。雖然剛入學時對專業不太了解,但在逐漸深入地學習中,他萌發了對科研的興趣,并以專業第一的成績進入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深造。“還記得本科時,每天雷打不動地六點鐘準時起床學習。”正是勤勉于學的四年,為他后來研究生階段在科研上深入攻關夯實了專業基礎。
從本科讀到博士,科研之路越走越遠,勤學的腳步卻不停歇。進入博士階段后,早七晚十一,看文獻、做實驗是他生活的主旋律。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不斷結出的科研碩果。在往返于和平樓與寢室的日復一日里,張燁以第一/通訊作者的身份發表SCI論文七篇,申請了“一種鹽湖鹵水中鋰鎂資源綜合利用的方法”、“一種電絮凝提取鹽湖鹵水中鋰資源的方法”等十四項國家專利,并榮獲2019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中南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等十余項獎勵。

在收獲榮譽的同時,他也越來越堅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讀博期間,張燁一直致力于高鎂鋰比鹽湖鹵水鋰鎂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傳統沉淀法處理高鎂鋰比鹽湖鹵水時會產生沉淀過濾性能差,成本高等問題,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面對這個產業難題,他決定尋找一種新型的、應用性更強的沉淀劑。“光是尋找這種工藝方案我就用了一整個學期”。在最初實驗過程中,他想采用傳統浮選的方法直接將鋰鎂分離,可無論怎么改變條件都達不到良好的實驗效果,進入瓶頸期的他被迫中止了實驗。然而這并不代表他選擇了放棄,接下來他花了幾周的時間,廣泛深入挖掘文獻。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篇關于鎂鹽沉淀的論文給了他靈感:為什么不直接沉淀鎂呢?得到的鎂沉淀再繼續做成產品,從而實現鋰鎂的綜合利用。在靈感的指引下,他找到了新型的沉淀劑,為這個難題提交了一個更優的答案。
在張燁看來,科研就像不停地登山,所有研究的起步都從最基礎開始,但之后的路就需要一步步走,每上一階,便可觀新一重景致。即便有時沒能發現答案,只是因為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當站得足夠高時,自然也就能看得更遠。
厚積才能薄發,登高方能望遠。這是張燁奉行的信條。張燁直言,自己的專業有些“小眾”,但是在行業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他希望能夠更多地運用選礦的方法來解決環境、冶金等方向的產業問題,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做學生工作,就像在“喊山”
踏實,是張燁從老師、同學口中聽到最多的評價。這份踏實,不僅體現在科研上。班長、黨支部書記、院研究生會副主席,科研之余,張燁身兼多職,承擔了許多學生工作。
在很多人看來,學生工作就是上傳下達、溝通聯絡。但想把工作做好,實為不易,特別當服務對象是學習、工作自由度很高的博士生時,僅是傳達和收發工作就很令人頭疼。張燁每次都能最快最好地把相關信息傳達到位,確保每個同學知悉。沒有回復的就私信,私信不回的他就打電話,對班里唯一的一名巴基斯坦籍留學生,張燁更是格外照顧,每次都將相關的文件和要求等先翻譯成英文再發給他。留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張燁也會及時伸出援手。他的耐心與周到真正覆蓋到了班里的每一個同學。
學生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在他看來,這些工作給他帶來的收獲更是無價的。“每天走在路上,或者去做什么事時,總會有人熱情地跟我打招呼,這不但給了我一個好心情,也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溫暖的氛圍。”在進行學生工作時,他收獲的好人緣,也為他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人際環境和更大的幫助。此外處理這些繁瑣的工作也讓他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每項工作都有不同的時間節點,我一般會提前把任務分段,每天做一點,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在最后日期前趕出來。”張燁覺得,做學生工作就是像在“喊山”,你向山喊什么,它就會回復你什么。盡心服務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提升。

生活如“觀山”,風景無限
博士期間,張燁積極參與多項志愿服務活動,服務集體,奉獻社會。他曾在中國礦物加工大會、資源高效回收前沿理論與新技術高級研修班、礦產資源清潔高效利用與界面化學學術研討會等多場高水平學術會議中擔任志愿服務人員,協助完成專家接待、會場協調、資料整理等事務。他還多次在招生工作現場、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中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此外,張燁還是球場上的達人,揮灑汗水的過程能讓他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和滿足。他積極參加籃球賽、排球賽、羽毛球賽等省級、校級、院級文體賽事,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他所在的團隊曾獲得湖南省高校排球協會交流賽冠軍等多項榮譽。
真正的快樂來自于幫助別人,“樂于助人”是他的天然屬性。在日常的學習科研中,張燁也經常為師弟師妹們答疑解惑,分享科研前沿與學術論文撰寫的經驗,通過“韻動資生”研究生學術論壇等多種方式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深入交流中實現共同進步。

越努力越幸運!張燁坦言在中南求學的六年多里,得到了導師、同學、朋友、家人們非常多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在這些力量的支撐下他更堅定自己向上攀登的信心和決心。全面發展不僅是對他自己的挑戰,同時還讓他見證了自己更多的可能。祝愿張燁能在科研之路上越登越高,早日實現人生理想!
達人寄語
“只管去做,剩下的交給時間。”
達人爆料方式
1:投稿郵箱:3348600236@qq.com
2:投稿QQ :3348600236
3:微信公眾號主頁回復爆料信息
(姓名+聯系方式+爆料亮點)
作者 | 周海薇 張藝朵
圖片 | 張燁
編輯 | 呂晨
審核 | 聶臻
責編 | 王軒

點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往期達人合輯
我知道你在看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