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郫都教育”關注我們:)
有這樣一群人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是他們奉獻一生的事業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是他們培養英才的責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是他們追求終生的信仰
值此第35個教師節之際
讓我們走近郫都區優秀教師
一起品讀他們背后的育人故事
一片冰心在玉壺
記郫都區岷陽實驗外國語學校尹桂清老師
初心不移
“三尺講臺,滿載愛心;放飛夢想,幸福其中。”24年的從教生涯,尹桂清擔任了22年的班主任。班主任,三個字,讓教師的責任更重了些,思考更多了些。觀察著一群孩子在校的點點滴滴,默默地跟蹤著他們的成長軌跡,一旦發現偏移,發現不對勁,就要巧妙介入,春風化雨。
在她心中,老師的基準是“師德”,以德樹人,師德的著力點,是“愛”。她用“愛”在學生心中植下“美德、善良、陽光”,用“愛”讓學生放飛美麗的夢想。尹老師的目光里有愛,或是溫柔,或是鼓勵,或是嚴厲,都寫滿了溫暖、真誠與靈動;尹老師的粉筆里有愛,版面設計,大小分明,重點突出,都為了學生清楚明白,在40分鐘的課堂里,跟隨她回到唐宋元明清,了解歷史長河的走向與脈絡,思考朝代的迭替,歷史的意義。
創新課堂
“興趣能力并重,幸福藝術同步”是她教學的座右銘。作為一名初中歷史老師,她一直用實際行動讓24年的教學生涯充滿新鮮感、時代感。她堅持以解讀大綱、教材為基點,以貫通新思路與新方法為設計方向,以符合學生學情為設計目標指導自己的教學。
雖然離退休的時間只有幾年了,但是尹桂清的創新精神卻如24年前一樣。新媒體教學時代的來臨,她迎難而上,勇于探索,勇于實踐,設計出一堂堂有信息時代符號的歷史課。
她的字典里沒有“照本宣科”這四個字,藝術的教學方式常常帶給學生以驚喜。就在這充滿幸福感的課堂氛圍里,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熱情高漲地去探討、去創新,最終實現能力的提升。
教壇領軍
一個人的優秀是優秀,帶領一群人的優秀才是卓越。尹桂清工作室于2011年成立,是我區首批“教學能手工作室”之一。她帶領著一群充滿理想與追求,充滿活力與干勁的年輕教師們,共同在歷史教學的大道上前行。
榮譽屬于努力與奮進的可愛之人,尹桂清老師的不懈努力,執著追求,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任、同事的認可,也為她迎來了一系列的榮譽:區優秀教師、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區優秀班主任、區學科帶頭人;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成都市優秀班主任、成都市優秀德育工作者、成都市學科帶頭人。
24個春秋,8760個日日夜夜,始終如一,從未改變。
鏗鏘援藏行 壯志耀青春
記2019年成都市優秀支教教師吳穎
一次高反 記憶猶新
缺氧和高反幾乎是每個援藏人面臨的挑戰。剛到道孚不久,為了配合政教處老師教育吸煙的同學,吳穎一路小跑上下五樓,結果突然感到頭暈目眩,呼吸困難,后來是通過吸氧才度過了艱難的一晚。
血壓升高、脈搏加速、常流鼻血、嚴重失眠、記憶力下降……一系列高原反應接踵而來。在藏區開展工作的難度讓吳穎清醒地認識到,以身作則有多么重要,要想讓大家理解和支持她,必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包括對高反的嘗試。吳穎努力克服高原自然條件帶來的各種不適和心理的恐慌,快速調整身份,適應新的角色,以教育人飽滿的“精氣神”迅速投入到道孚中學的開學工作中去。
一個榜樣 感召前行
作為郫都區援藏道孚54名干部和支教隊伍中的一員,吳穎參加了郫都區首期年輕干部鑄魂工程培訓班,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吳穎耳濡目染了駐村干部張煜恪、廖巍,掛鄉干部馮驥,援藏醫生張珍等人的故事。在吳穎眼里,他們是所有援藏隊員的化身,都在默默為藏區的脫貧攻堅事業做著貢獻,吳穎感同身受。
到道孚中學后,吳穎先后組織開展了道孚中學“愛我中華,情滿校園少年強”2019年春季開學典禮、“節約糧食從我做起”主題周、學雷鋒系列活動、法治進校園活動、各種規范行為習慣的國旗下講話及主題班會,道孚中學一日常規教育等等活動。每項活動的開展吳穎都親力親為,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帶動和影響當地學生的改變。
一份收獲 備受鼓舞
部分藏區孩子的行為習慣較差,但又缺乏系統的培訓和教育,為了改變這種一直以來都存在的難題,吳穎到道孚中學后便采取了很多措施來逐步改變這種狀況。
在班級的管理方面,吳穎總是設身處地替班主任著想,關心班主任的工作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在此之前,學校做眼保健操形同虛設,她規范了學生的眼保健操和做操時間;做課間操時,看到孩子們上下樓互相沖撞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她便組織訓練他們有序的排隊上下樓。吳穎最有成就感的是在政教處老師們的配合下錄制了道孚中學行為習慣反思操,并利用每天的課間操和中午時間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反思教育,收效明顯,孩子們亂丟亂扔垃圾、吸煙、打架、插隊等現象越來越少。
“她每天就像打了雞血似的!”吳穎的同事這樣評價她。“既然來到了心心向往的雪域高原,選擇了在這個舉國上下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全力以赴的時刻來到藏區,苦一點累一點,都值了!”吳穎如是說。
接下來
我們將持續推出郫都區優秀教師
背后的育人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