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字。
現在的網絡上,似乎普遍有一種共識,那就是中國的離婚率高的嚇人。
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比如什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離婚率高達40%”、“天津的離婚率高達70%”……搞得人心惶惶。
有網友對此提出質疑,說,我怎么沒有感覺身邊的朋友都離婚了啊?
這時候就會有人說:“別人離了也不會告訴你啊”,“不要心存僥幸,現實就是有這么高”。
還會有各路大V各種裝腔作勢分析一波……
然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這些人都錯了,中國真實的離婚率其實很低,低到你們可能都不敢相信。
數據和結論在文章末尾,正文主要是原始數據、計算過程,還有我的一點感想。
先看一些新聞和網友評論熱熱身:



--- 01 分母是什么 ---
以天津市的這一條新聞為例:
在這個公眾號里面,居然寫道“而全國離婚率最高的天津市,每100人里面,竟然達到了71人離婚的比例”,下面還煞有介事的貼出了統計數據。

然而打臉的是,這張圖的名稱是《2019上半年中國31省離結比》,“離結比”三個字圈起來,什么叫離結比啊?

定義:
離結比 = 去民政局登記離婚的夫婦對數/去民政局登記結婚的新人對數。
(ps:是一對情侶的對,不是log)
這個數據能說明什么?
新人,是當年結婚的新人,離婚的夫婦是往年所有的夫婦,不管你是剛結婚的、有孩子的、還是人到中老年的“熟年離婚”,全部包括在內。
這能直接相除嗎?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每天都有新生兒出生,每天也都有老人去世,然后我用死亡人口/出生人口,是不是也可以得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結論:
《震驚,這個國家的人口出生死亡比居然達到了100%》
《太可怕了,不要到這個國家投胎,這個國家每誕生一個新生兒,就有一個老人去世》
思之令人發笑。
然而,不幸的是,寫這些聳人聽聞的新聞,就是現在的一些無良自媒體正在干的事兒。

--- 02 定義 ---
真正的離婚率定義有兩種,一種是粗離婚率,一種是細離婚率。
粗離婚率:離婚對數/當地人口數。
細離婚率:離婚對數/當地已婚女性數。
這才是真正的離婚率。
可能有人會說,即使這樣,40%的離結比依然很高啊,換一種算法可能也低不到哪里去。
那么現在可以先在心中估算一個數字,看看最后和我算出的結果相差多少。
--- 03 數據設定及python計算 ---
我選擇了張沖等人的統計數據[1],包括每年新增結婚人數、離婚人數,作為計算的依據:
然后我們來做一些設定:
① 假設離結比為40%,
② 初婚年齡從26歲開始,死亡年齡到75歲終止,這樣如果一對夫婦白頭偕老的話,正好是50年金婚,圓滿。
③ 先計算最簡單的情況,假設不同婚齡的夫婦離婚的幾率相等。
④ 每年結婚的新人設為1000萬對(我用1000對代替)。
⑤ 假設新婚夫婦男女雙方的年齡相同,預期壽命相同。
計算出來的表格如下:

第一列是1000對新婚夫婦中每年存續下來的夫婦對數,
第二列是婚齡,
第三列是當年離婚的夫婦對數,第三列的平均數在8左右,8*50年=400對,正好符合40%的離結比。
也就是說,40%的離結比的真實含義是:
1000對夫婦結婚之后,平均每年離婚8對,每一對夫婦每年分開的概率為1%,到了50年之后,有大約600對夫婦可成功解鎖“金婚”成就。
表格太長,我只截取了前20年的,50年完整數據的堆疊圖如下:
(藍色是存續下來的婚姻,
黃色是離婚的,
縱軸為夫婦對數,
橫軸為婚齡)

--- 04 離就離了---
很多媒體甚至包括文獻里面,對離婚率升高都表現得憂心忡忡,或者覺得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之類的。
如果說現在的離婚率高,那么“標準離婚率”在哪里呢?我反而覺得是以前離婚率過低,現在的離婚率升高是在恢復正常,是一個好現象。
剛建國的時候大家思想都比較保守,婚姻不幸福也不敢離婚,怕別人指指點點,就硬忍著,這是好事嗎?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她們勇于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這沒有錯啊,這是社會的進步,我真的覺得是進步,沒有反諷,而且通過剛才的計算,現在的離婚率其實并不高。
根據孫曉娟等人的研究[2],在1970-2009年間,對比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離婚率,中國的離婚率是最低的:

(2009年之后的對比數據,抱歉我沒找到相關文獻。)
而且,離了,就是失敗的婚姻嗎?我不這么看。
上學會畢業,上班會離職,公司有可能會解散,人生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過的,為什么結婚就一定要走到最后一刻呢?愛情固然讓人欣喜,然而人生的底色是孤獨。
人的一生很長,不能因為最終分開了,就認為之前幾十年的陪伴是毫無價值的,也不能因此判定之前的婚姻都是失敗的。
我問過身邊的女性朋友,她說:

再打一個比方,我今年30歲,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是77.3歲,不能說我活到76歲就算我夭折了吧?
那么下一個問題來了:中國式婚姻的平均存續時間有多長?

--- 05 存續時間 ---
根據一些參考文獻,2005年,中國的平均婚姻預期壽命為10.29年,2010年,平均婚姻預期壽命為9.59年[3]。
然而!
以上數據的計算方法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只計算了最終離婚夫婦的婚姻存續時間,對于白頭偕老的夫婦則忽略不計。

怎么可以這么算呢……我們重新來算算吧……
這次我們做一些微調,不同的年齡段設定為不同的離婚率,這樣更準確。
找一些原始數據:
① 來自北京市2004-2010年的數據[4];
② 全國的數據,2010年城鄉離婚人口按年齡分組離婚率曲線圖[5];


讓中青年的離婚率高一點,中老年的離婚率低一點,這樣比較符合實際。
去掉20-24歲這一組,從26歲開始算起,5年一組,一直算到74歲。1000對*40%(離結比)= 400對,然后我把這400對離婚夫婦分配到每個年齡段中:

然后按照這個比例帶入模型,得出結果:

50年完整數據的堆疊圖如下:
(藍色為存續婚姻,黃色為離婚,橫軸為婚齡,縱軸為夫妻對數)

用當年離婚總對數/當年存量婚姻對數,得出:
每對夫婦每年離婚的概率僅1.05%;
接著算每段婚姻的平均存續時間,中途離婚的算到他們離婚那一年,一直沒離婚的按照50年計,算得婚姻平均存續時間為37.79年。

--- 06 人口流動&經濟發展的影響 ---
人口流動對離婚率也是有影響的。
可能的因素有哪些呢,聚少離多導致感情淡漠?接觸到其他異性的概率增加?
抱歉,以上都不是我想說的。
影響最大的地方其實在于統計過程。
以北京和天津為例,討論兩種不同的情況。
北京的情況是這樣的:經濟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多,外來人口的年齡層相對比較年輕,也是離婚的高發年齡階段,因此是特殊的人口結構在統計學上推高了離婚率。
根據譚遠發等人的研究,北京市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對離婚率上升的貢獻率為30%[3]。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同理。
天津則是另一種情況,是由于人口老齡化以及年輕人的外出求職。因為很多新聞里面統計的都不是真正的離婚率,是離結比。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每年新增的結婚數量變少了,離結比當然就變高了。
即使不算離結比,算真實離婚率,存量人口中未婚適齡人口流出,總人口減少,已婚人口保持不變,當然也會推高離婚率啦。東北等經濟欠發達的高離婚率地區同理。
這一條算是我的一個猜測吧,沒有找到文獻,但是你們品一品是不是這個理。
如果強行用經濟發展來解釋的話,可以寫一副對聯:
上聯:經濟好了,心思活泛了,離離離
下聯:經濟不好,過不下去了,離離離
橫批:就是要離
經濟說:這鍋我不背!
所以說呢,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統計數據背后的邏輯,還是要仔細梳理清楚。

--- 07 各懷鬼胎 ---
那么,為什么那么多媒體都說中國離婚率高呢?
就拿情感大V來說,只要你焦慮,不管你想走哪條路線,我都可以把你變成完美的韭菜。
走普通婚姻路線,我教你怎么抓住老公的心;
走綠茶路線,我教你幾招渣女核心技;
走豪門路線,“嫁給總裁預科班”走起。
不管怎么樣,這個社會必須有病,不然我的藥賣給誰。
課程截圖我就不找了,辣眼睛。
那就不要男人了,女人還是得自己獨立,要努力工作。男生也不追女生了,男生也努力搞事業吧。得,這下都成了完美的社畜了……
更可怕的是,不實的信息改變了人的預期,也即將塑造新的現實。
本來可以通過婚姻獲得幸福的多數人,也被你們嚇得不敢結婚了,
本來婚姻和情感都是需要真心付出才能收獲幸福,現在被高離婚率的預期嚇得,不管是男是女都不愿意在感情中付出了,那結婚率就更低了,離婚率就更高了。
是哪些人在做媒體,做媒體的人的背后,又是什么人?

逼著普通青年男女不敢結婚,真是居心不良。

最后沒結婚的人都去哪兒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 08 相信愛情 ---
但不管怎么說,我們還是要相信愛情。
舉個例子,紫金礦業的老總最近又結婚了大家都知道吧。
女方已經38歲了,帶著三個娃,也不知道娃的爹是誰,還不是照樣有風度翩翩的、把幾千億人民幣踩在腳下的玉樹臨風的老紳士娶她……
如果這都不算愛……

--- 09 總結 ---
雖然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了,但婚姻仍然是主流家庭模式之一,
按照每年1000萬對夫婦結婚,40%的離結比來計算,
每對夫婦每年離婚的概率為1.05%,
婚姻的平均存續時間為37.79年。
如果遇到了真心喜歡的人,這個婚還是可以結,也不用過于的猶豫、恐婚。
因為有的時候以為自己是逃過了一劫,實際上是錯過了一生。

參考文獻:
[1] 張沖, 陳玉秀, &鄭倩. (2020). 中國離婚率變動趨勢、影響因素及對策.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9卷第2期.
[2] 孫曉娟, 陳維濤, &趙東紅. (2012). 中國城市化進程與離婚率之間的實證分析.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5卷第3期.
[3] 譚遠發, &宋寅書. (2014). 人口結構變動對粗離婚率攀升的影響研究. 人口學刊. 2015.2
[4] 高穎, 張秀蘭, &祝維龍. (2012). 北京市近年離婚水平與年齡分布的變動趨勢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1002-3054 (2012) 04-0034-09
[5] 郭永昌, &丁金宏. (2014). 中國離婚人口性別比:時期變化與空間差異. 南方人口. 2014年第4期第29卷.

電影: 《巴黎野玫瑰》
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號: 《紙箱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