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壓縮:
1.H.264基本檔次和主要檔次;
2.CAVLC熵編碼,即基于上下文的自適應變長編碼;(不支持CABAC,即基于上下文的自適應算術編碼)
分辨率:
僅用到1080p60,即分辨率為1920*1080,逐行掃描視頻,每秒60幀。
超低延時技術:
1080p60的等待時間小于1ms。
封裝:
1--676個引腳;
2--27mm*27mm正方形大小。
下面兩個框圖是預測編碼基本框圖:

(a)

(b)
其中:x(n)是當前像素的實際值,p(n)為其預測值,d(n)為差值或殘差值。該差值經過量化后,得到殘差量化值q(n)。預測值p(n)經預測器得到,預測器的輸入為已儲存在預測器內前面的各像素及其當前值,它們的加權和即為下一個預測器的輸出。
可以看出,解碼輸出x`(n)與原始信號x(n)之間有個因量化而產生的量化誤差。
隔行掃描與逐行掃描
傳統的電視信號都采用隔行掃描,而現在的高清電視既可以采用隔行掃描也可以采用逐行掃描。
攝像機在攝取視頻信號時,無法瞬間保存整幀的畫面,所以必須以每個像素為單位進行掃描,然后儲存或者實時傳輸。因而,所得到的不同像素,不同行所對應的時間是逐步延時的。
掃描方式有兩種:
隔行掃描(Interlaced Picture):從上到下,先掃描奇數行,再掃描偶數行。一幀圖像被分成兩場。
逐行掃描(Progressive Picture):從上到下,逐行依次掃描。
(僅介紹隔行掃描,逐行掃描待續)
在隔行掃描幀圖像中,幀、場的鄰近行相關性并不相同。幀的鄰近行空間相關性強,時間相關性弱,因為某行的鄰近行(下一行)要一場掃描完才能被掃描。故在壓縮靜止圖像或者運動量不大的圖像時采用幀編碼方式。場的鄰近行時間相關性強,空間相關性弱,因為場的一行掃描完畢,接著對場中下一行掃描。因此,對運動量大的圖像常采用場編碼方式。實際的視頻圖像有快有慢,有粗有細,應根據這個標準自適應選擇幀/場編碼方式。
隔行掃描/逐行掃描描述從外界采集視頻信號時的采集方式,隔行掃描的目的是為了在保證一定視覺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帶寬要求;
幀編碼方式/場編碼方式描述如何對由隔行掃描所得到的圖像進行編碼,才能最準確的反應原始圖像的模樣。幀編碼方式適合對空間的描述,而場編碼方式適合對時間的描述。
不論是幀編碼方式還是場編碼方式,只是一種壓縮編碼手段,存在與編碼器和解碼器之間;
而隔行掃描和逐行掃描是攝取和顯示方式,從攝像頭到顯示器一直存在,而且可以用肉眼看出它們各自的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