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對搜索情有獨鐘,而沒有看到互聯網發展的大勢。基于人的社交網絡,要比基于技術的搜索引擎更有魅力。谷歌“一條道走到黑”,很可能看不到黎明。
本刊記者 啟言
1998年谷歌成立,當時谷歌只有四名員工,資金只有100萬美元。而布林和佩奇只是20多歲的毛頭小伙子。誰料想兩年之后,谷歌搜索引擎每天的檢索次數已經達到1800萬次,擊敗雅虎成為最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之后推出了AdSense和AdWords廣告服務,如今谷歌已經成為美國在線廣告市場的霸主,占有率達到41%。
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2004年成立的Facebook卻讓谷歌感到了切身的威脅。Facebook成功搭建了一套社交網絡,通過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而聚集了大量的用戶群體。2009年圣誕期間Facebook在美國市場的流量首次超越谷歌,如今Facebook全球用戶數已經超過8億。Facebook在網絡廣告市場的份額不斷增長,據市場研究機構ComScore公布的數據,去年第三季度,在美國網絡顯示廣告總開支中,Facebook所占份額已經增至15%,超過了谷歌(10%)。
有國外媒體拿Facebook與Google進行對比,發現Facebook非常像年輕時代的谷歌。文章指出,Facebook 2011年的營收達到37億美元,過去兩年的平均營收增長率為118%。谷歌曾經幾乎也以相同的增速實現擴張,在谷歌上市后的2005年,該搜索巨頭的營收達到40億美元,在這之前兩年內的平均營收增速達到108%。兩家公司的利潤率也極為相似。Facebook過去兩年的平均運營利潤率為49%,谷歌在2004年、2005年的平均運營利潤率為48%,并且將這一水準保持到了去年。
雖然目前Facebook的估值最高為1000億美元,與谷歌近2000億美元的市值還相去甚遠,但是未來很有可能超越谷歌,成為互聯網新一代霸主。如今兩者之間的競爭已經無比激烈。
生死之戰
表面看來,谷歌以搜索業務為核心,而Facebook經營社交網絡,兩者區分明顯。但是從獲得信息的渠道來講,兩者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
搜索是人們傳統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如今也是主流的渠道之一。不過社交網絡為人們獲得信息提供了另外一種方式:依靠與圈子里的朋友交流而獲得信息。相對于搜索,這種方式獲得的信息更加可靠。
在對用戶行為的掌控上,Facebook更具優勢。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Google的搜索只是一個中途站,而非終點站。Google只知道你的去向,但對你的終極目的毫不知情。而Facebook卻是一個終點站。人們訪問該網站,在那停留,交流,做各種喜歡做的事情。用戶行為更加多元化,這讓Facebook收集到了更豐富的數據。而Facebook可以利用這些數據經營網絡廣告業務,分流谷歌的廣告收入。
所以不論是從核心業務上,還是廣告收入上,Facebook都對谷歌形成了致命的威脅。
去年6月29日,谷歌正式推出Google+社交網絡服務,與Facebook正面沖突。Google+包含了一般性的社交元素,與Facebook與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主頁、網頁、圖片與游戲按鍵等。同時也包含獨特的功能,例如其視頻群聊功能,允許多位用戶利用視頻實現即時溝通,而該功能在Facebook尚無法實現。
Google+推出后用戶規模不斷上升,據谷歌最近對外公布的數字,Google+的全球用戶總數已經達到約1.7億。Facebook也不得不正視谷歌的挑戰。
據悉,兩家正在進行激烈的人才爭奪戰。美國商務社交網站Linkdeln曾發起一項調查,將“過去的公司”作為篩選標準,以獲得谷歌員工離職后的動向。結果顯示,Facebook公司中的前谷歌員工有453名,成為谷歌離職員工的首選。
Facebook甚至還被曝出秘密雇傭公關公司Burson Marsteller惡意中傷谷歌,該公關公司找到一位知名的博客人,請他發表一篇關于谷歌侵犯用戶隱私的文章,但是被該博客人拒絕,并且公開了這一事件。而隨后該公關公司也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并將責任推給Facebook。
相信兩家之間暗地里的小動作并不止這些。兩家之間的競爭并不僅僅是用戶規模或者產品功能之間的競爭,而是事關互聯網霸主地位的生死之爭。谷歌拼力保全這一地位,而Facebook則全力發動挑戰。這一場龍爭虎斗注定精彩。
算法不如“人”
雖然谷歌推出了Google+這樣的社交網絡服務,但是其算法還是圍繞著搜索業務來進行。而Facebook正在利用社交算法改變排序的規則。有消息人士爆料稱,Facebook在內容的評論方面加入了一個新的排序方式Social Ranking(基于社交算法的社交影響力排名),將根據用戶的評論來進行信息的評級。而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廠商很難避免競價排名的盈利模式,首先從用戶口碑上就處在下風。
更重要的是,Facebook并不像谷歌那樣依賴算法,在Facebook上,很多結果都是由朋友直接提供,不需要經過復雜的算法。假如想購買一臺數碼相機,你自然可以去谷歌上搜索,但是搜索出來的結果只能顯示出產品的圖片、參數等消息,或許能看到某些論壇上的評論,但是鬼知道這些評論是不是水貼。而從Facebook上,朋友之間,顯然不會存在這樣的猜疑或者誤解。而且,你可以與朋友之間實時溝通,互動,而不是經過算法一次性的推薦給你,讓你淹沒在眾多推薦結果中,無從選擇。
也許Google+可以實現這一點。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Google+發展并不如人意,甚至由于用戶活躍度低而被人稱為“鬼城”。來自comScore的數據顯示,從去年9月至今年1月,PC用戶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費3分鐘時間,遠低于Facebook的6至7小時。這一數據并未包括通過移動設備訪問社交網站的用戶。
而谷歌本身對Google+產品定位有問題。谷歌產品管理副總裁布拉德利·霍洛維茨(Bradley Horowitz)曾對媒體表示,Google+的設計目標并非成為目的網站,而是對谷歌其他服務,例如Gmail和YouTube的輔助,在這些服務之上提供個性化的社交網絡體驗。例如,當Google+用戶在谷歌搜索引擎中進行搜索時,將會獲得包括Google+內容在內的個性化搜索結果。
這只能說明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對搜索情有獨鐘,而沒有看到互聯網發展的大勢。基于人的社交網絡,要比基于技術的搜索引擎更有魅力。谷歌這樣“一條道走到黑”,很可能看不到黎明。最終將霸主地位拱手相讓給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