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算是二稿。初稿使的是慣用的賣弄筆法,寫到盡興時去查了查資料,哦草,錯了好多。悶悶不樂。后來就不敢再鬼扯,老老實實干巴巴地講觀點。
做產品的人都喜歡大平臺,好像男人都喜歡大胸脯女郎,但是胸脯大了多半要過度下垂,大平臺也有它的局限性。
1、技術支持的局限
看上去平臺大,技術部門也大,技術水平也就高,這通常不假;但是艷羨者往往忽略一點:人多則項目必多,一排排分攤下來,很少有項目能得到充足的技術支持。
在一家小公司,往往有七八個美工程序員圍著一個核心項目轉圈,換到大公司,很可能只有兩三個美工程序員,兩三個產品策劃就要去應戰一款中型產品,千辛萬苦做完一個版本,技術人員調去另一個項目,維護都找不見人影,遑論升級。而頻繁調動也導致程序員對項目缺乏歸屬感,難得投入心血。結果反而是大平臺的產品響應速度慢,人力配置薄弱,配合態度冷淡。
創業公司的產品半年能出4版,大平臺上同等規模的產品半年出2版已經謝天謝地,甚至于一年只有改一個新版本的機會,還談什么快速反應。策劃案一堆大半年,人早就拖疲了,做點什么都得經歷一系列的提單、等待、催促、扯皮,何來激情?拖著拖著就成了石化狀態。
2、不能堅持的局限
有些時候方向可能是對的,但第一步未必踏正,甚至于第二步也未必踏得端正。有些時候方向和步伐都是對的,但產品偏偏就是慢熱型,要捂個半年一年的才能開花結果,開始時的價值很難量化地去評估。那么,如果你待在一個大平臺上,如果你負責的項目并不是老總看好并欽點的戰略性產品,三鞠躬,你完了。
對于大平臺而言,絕大部分的項目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你做點成績出來,就再給點資源;再做點成績出來,又再給點資源。要是成績達不到預期效果,已有的美工、技術、策劃一批批地撤走,甚至于項目直接就給蓋了。而這個預期效果往往是你當初為了爭取立項,夸口說“我能”的一個理想目標。
缺程序員,缺設計師,缺產品經理,大平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項目。蹦著跳著要上項目的人黑壓壓一片,誰都打算傍著這平臺飛升。誰知道誰會成功?反正你不會是被信任的那一個。每一步都必須踏得特別踏實,特別安全,每個階段都要拿出點數字來給上司看。基本上就是不允許犯錯,特別起步的時候,錯了就完了,你就算哭著喊著 “老板再愛我一次這項目真的有搞頭”,誰知道你真悟假悟啊,誰知道這項目是寶藏還是陷阱?技術資源快點乖乖吐出來,吐干凈,后面排隊的人歡天喜地就扛著程序員和服務器放鞭炮去了,慶祝新項目開張。
3、推廣資源的局限之一
有一個普遍的誤解,認為平臺大,推廣資源也多,隔岸觀火的時候往往盯著大平臺上的推廣位流口水,白亮的一線。事實卻不完全如此。正如之前提到過的,人多則項目多,排排坐分果果,你能分到多少?
更重要的原因是,平臺大,推廣力度必然猛烈,但推廣資源卻未必有很多。真正有效的推廣資源是在大流量的網頁,用戶經常路過的位置,放上穩定、醒目、清晰的產品入口。所謂“穩定”的含義,第一是產品入口常年放在那里,不要頻繁變更;第二是用戶對這個入口鏈接有穩定的理解,能形成訪問習慣,通常將各種延伸產品的入口堆在一起,形成產品服務口岸。
如果能滿足以上的要求,那么所謂大平臺的有效推廣位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寸土寸金,更加經不起瓜分。QQ和MSN就是個典型例子,最后只好削弱推廣效果,采用縮小產品入口和自定義產品入口的方式,在單位面積上搭載更多的產品,同時還要保證主營產品的用戶體驗,不至于把整個平臺搞得過于雜亂——即便如此 QQ面板還是跟個趕集期間的農貿市場一樣,一看就鬧心。
4、推廣資源的局限之二
有人來挖我的時候,經常要自夸平臺資源:我們這項目背靠著XX平臺,用戶數有XXXX萬,在這個基礎上做產品那簡直是無往不利。鬼扯,老子才不相信。
其實這個錯誤我以前也犯過,以為平臺用戶數是決定性的推廣因素,其實不然。新產品所提供的功能應用,如果與平臺老用戶的固有訪問目的是有契合度的,這時的平臺用戶數才是有價值的,不摻水分的。
拿QQ舉例子,QQ用戶有兩個典型的應用心態,一個是好友間互相聯系,另一個是無聊時的交友與娛樂,與之高度關聯的產品,如QQ空間,QQ游戲,全都大獲成功;但騰訊高度重視的“拍拍”就進展很慢。C2C產品建立在資源檢索與利益交換的基礎上,與QQ用戶的應用心態基本不沾邊,即便QQ狀態圖標里加入了拍拍提示又怎么樣呢?我的商品又不圖賣給好友。這完全不足以復制QQ空間的暴發式崛起。
大平臺上的新產品是否得到有效的推廣,基本取決于新產品是否與平臺主營產品之間形成有效關聯,而不是簡單的人多力量大。如果這種關聯性不強,那么用戶寧肯再輸入一個熟悉的產品域名,也很難適應在經常訪問的平臺上去點入口鏈接。其中的奧妙就是,用戶看見一個產品入口,并不等同于他“理解”和“適應”這個產品入口。在建立一個應用習慣的時候,用戶對入口的理解一定會受到搭載平臺的影響。或者印象更加深刻,或者直接過濾。
這個觀點其實也有例外,如果某個平臺本身的用戶印象是開闊而不呆板的,同時它的美譽度又是極高的,那么它推出任何一款產品都會廣受關注,撩撥好奇,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Google。說來說去似乎也只有這兩個例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我一直認為產品中蘊含的感性超過了理性,微妙的用戶感受遠不是教條式的數據分析所能涵蓋的。管他大平臺也好,小平臺也好,對用戶來說,搭載平臺和拓展產品之間需要存在某種情感上的關聯,這樣新產品才能友好地融入既有的平臺中去。
大平臺上面有甜頭也有苦頭,像是個圍城。圍城外面的人紛紛想沖進去搶錢搶糧搶娘們,圍城里面的人待上幾年,總覺得有力使不出來,約束太多,很多就沖出去搞創業,追求更專注的技術支持,更堅決的投入態度,更多的耐心和堅持,更靈活的推廣資源利用。沒進過圍城的人看到創業公司白骨累累,豈不知大平臺內部的項目同樣是白骨累累。唉,天底下哪里有如此輕描淡寫的“成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