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法
用一個容易的問題代替難以回答的真正問題。這個容易的問題的答案就是對真正問題的啟發,但啟發經常和真正的答案差得很遠,而人卻往往把啟發當成了真正問題的答案。
接下來介紹和啟發法相關的心理效應和謬誤。每一個謬誤都會注明真正的問題是什么,而用以啟發的簡單問題是什么。
可得性謬誤(幸存偏誤)
人們會把一件事情容易想起的程度當成是它發生的概率或頻率。
真正問題: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頻率有多大?
啟發問題:我有多容易想起這件事?
例:忽視缺失。人往往會注意到存在的事物,而想不到缺失了什么。經常被引用的著名例子有福爾摩斯的“狗沒有叫才說明問題”。
例:錫蘭和尼泊爾,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哪一組的差別更大?哪一組更相似?人們的答案往往都是后者,因為人們更熟悉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無論找差別還是找相似點,都能找到很多。
例:羅馬神廟中有虔誠祈禱而獲救的水手的畫像,用來說明虔誠祈禱是有用的。聰明的人會問:那些虔誠祈禱而沒有獲救的水手的畫像呢?
例:容易夸大好萊塢離婚事件和政客性丑聞事件的概率。
例:飛機失事事件會有媒體來報道,這會暫時改變你對飛行安全的看法。
例:夫妻二人記得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比記得對方的清楚得多。
前景理論(峰終定律/過程忽視)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取決于這個過程的峰值和結束前的體驗。過程的持續對體驗的評估沒有影響。
真正問題:對這件事的總體體驗如何?
啟發問題:這件事的高峰體驗和結束前的體驗如何?
例:關懷某個人通常體現在關懷這個人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他的感覺。
例:關于《茶花女》的結局,觀眾會覺得,男主最終是否見到女主是重要的,無論最后在一起十分鐘還是一年都無所謂。但如果男主是否見到女主這個問題的答案發生了改變,整個故事給人的悲或喜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例:一個一輩子都很幸福的人,如果在最后幾年過了“還算幸福”的日子,會導致人們對這個生命的總體幸福度的評估大幅降低。
典型性代替概率
人們會用一個事件有多“典型”代替對這個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
真正問題:這件事發生的概率有多大?
啟發問題:這件事有多典型?
例:湯姆是一個不愛說話、內向安靜、喜歡看書的人,問湯姆是農民的概率大還是圖書管理員的概率大?人們往往根據描述的典型性判斷他更可能是圖書管理員,而忽視了農民的人口基數要遠遠大于圖書管理員。
用空間去理解時間
大腦無法思考時間,只好用熟悉的空間來代替。所以人會用時間軸、鐘表、日歷等描述空間的事物來表示時間。這導致人在時間維度上安排事情的時候,會高估所需的多樣性。
真正問題:怎樣在時間中安排這些事物?
啟發問題:怎樣在空間中安排這些事物?
例:你應該不會一頓飯吃三盤相同的菜,哪怕是你最喜歡的菜,因為你需要多樣性。但你安排時間時可能會增加毫無必要的多樣性。如果不提前計劃,而是每個周五晚上臨時選擇一個餐廳,你可能會每次都去同一家最喜歡的餐廳晚餐,但如果讓你一次性安排全年的周五晚上,你不會這么安排,因為你是用空間思維去考慮的,錯誤地預估了自己所需的多樣性。
負面思維
人們系統性地高估可怕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因為可怕的事情能夠喚起人的恐懼。
真正問題:這件事發生的概率有多大?
啟發問題:這件事一旦發生了,會有多可怕?
例:人們會高估飛機失事的概率,因為飛機失事的情景想象起來更可怕,生還的概率幾乎為0。
規模錯覺
人們會只注意到自己眼前的事物,而忽視整體范圍內事情發生的比例。
真正問題:整體上的規模有多大?
啟發問題:眼前能看到多少?
例:在醫院死亡的兒童數量遠遠低于那些死在醫院之外的兒童數量,這時就需要把救助的對象放到提高整體醫療教育水平上,而不是只關注醫院的醫療水平的提高。
例:越戰對美國人來說是天大的事情,但在越南人眼里比反法獨立戰爭要小得多。
單一視角
人們傾向于只從自己的專業視角看問題,而不會意識到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自己的知識是多么有限,錯得離譜。
例:有一把錘子,就到處找釘子。
零風險偏誤
人對概率沒有直觀的感受,只對概率為0的情況反應不同,對1%和100%的概率反應都是一樣的。人們愿意為零風險支付過多的代價。
真正問題:這個事情有多大概率發生?
啟發問題:這個事情有沒有可能發生?
例:假如你必須玩***賭,你愿意花多少錢把四顆子彈里的兩顆取走?你又愿意花多少錢把僅有的一顆子彈取走?
稀少性謬誤
事物越稀少,就顯得越有價值。
真正問題:這個東西有多大價值?
啟發問題:這個東西有多少?
例:饑餓營銷策略
簡單一致性
這個世界是復雜的,無序的,混沌的,不可預測的。大腦幫人們對這個世界進行了大量的過濾和處理,在人的面前呈現出一個簡單的、一致的、線性的、可預測的世界的影像。并且,人們對這個經過過濾的世界的影像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因果思考
人們永遠不會停止在事物之間尋找因果關系。從隨機性中發現規律的想法往往不可逆轉。
例:看到游泳選手的身材都很好,就認為游泳有助于形成好的身材,而忽視了只有身材好的人才會被選進游泳隊。
因果思考:回歸均值謬誤
人們會把回歸均值現象導致的結果歸因于毫無關系的事物。回歸均值現象是指一次測試中表現比平時好的人往往下次會沒有那么好,表現比平時差的人下次表現也往往比上次好。
例:考試中超常發揮的學生下一次很可能不會有這次考得好。發揮失常的學生下一次考試很可能比這次更好。這是正常的回歸均值現象,而老師會誤以為這是考好之后表揚、考砸了之后批評的結果。
因果思考:敘事謬誤(我早就知道效應/后見之明)
人們常會為過去的憾事編造牽強的解釋,并信以為真,以此來蒙蔽自己。你會不由自主地去處理手頭有限的信息,好像這些信息就是全部事實了。根據這些可得信息,你構建出最可能的故事。
因果思考:小數定律
樣本越小,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越高。人們會忽視這一點,而努力為極端事件的發生尋找原因。
例:一個村的肺結核死亡率高出全國均值,原因只是這個村的人口少,更容易出現偏離平均的情形,人們卻會去研究這個村的醫療條件、空氣質量等。
簡單歸因
問題發生時,人們傾向于認為是一個簡單的原因或者某一個人造成的。實際上,真正發揮作用的是一個系統,出現問題往往是這個系統的運行中的問題,并不能簡單歸結為某個人的過錯。解決問題之道是理解整個系統的運行規律。
例:陰謀論的盛行。災難發生時,人們喜歡找出氣筒、替罪羊。
我一直都是這么想的
一旦接受了一種新的世界觀,或對世界的某一方面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你就會立即喪失很大一部分回憶能力,無法回想起自己觀點改變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無法回憶和預測感受
無法想象自己現在沒有處在的感受,并以為自己的感受一直像現在這樣。
例:快樂的時候無法想到憂郁起來是什么樣子,反過來也是。
例:吃飽的時候去買吃的,買得會更少,哪怕是在為下一周采購。大腦想象不到接下來一周會出現饑餓的感覺。
例:睜著眼睛的時候難以進行畫面的想象。聽歌的時候也難以想象別的聲音。
規劃謬誤
人們做規劃的時候,往往不切實際地假設一切情況都是理想的。人們忽視可能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認為絕不可能出現任何意外。當意外發生后,人們還是相信,不會再發生別的意外了,直到新的意外發生。周而復始。
直線思維
人們傾向于認為事情會保持現在的樣子,或者按照當前的速度發展。
例:以為如果不做任何限制人口數量就會爆炸。聯合國的數據表明,將來的人口增長會放緩。
例:在傳染病發展的初期容易忽視,因為以為疾病的傳播速度是直線的。而實際上是指數的。
例:各個國家的思維觀念每一代人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幾十年歐洲人的傳統觀念,其實和現在的非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差不多。因為忽視了亞洲和非洲市場的發展,企業正在錯過巨大的發展機會。他們以為這些地方永遠都會這么窮。
光環效應
人們總是喜歡將行為看成是一般習性和個性特征的外在表現,并很輕松地找到這些結果的原因。通過夸大評估的一致性來保持簡單和連貫的特點:好人只做好事,壞人全都很壞。
例:希***喜歡狗和小雞這種說法,不論聽過多少次,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因為根據光環效應,如此壞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善意的。
例:因為一個人長得漂亮而喜歡一個人,會覺得這個人哪個方面都好。
以偏概全
人們傾向于貼標簽,并把貼到同一標簽的事物認為是相同的。雖然事實上一個分類中的事物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
例:發達國家的人們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并且極度低估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中,全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條件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例:對某一種族、某一地區、某一國家的人的偏見。如XX人都很有錢,XX人都會做生意,XX人都很小氣。
賭徒謬誤
一系列獨立發生的事件中,如果一個小概率事件發生了,人們會低估它再次發生的概率。
例:扔硬幣連續二十次是正面,下一次是正面的概率還是二分之一。人們的直覺卻并非如此。
例:一個數學家每次坐飛機都攜帶炸彈,因為他認為飛機里同時有兩顆炸彈的概率幾乎為零,這樣別人就不會再帶炸彈了。
自戀情結
相對于別人,人更喜歡自己。和自己有關的是好的,無關的是壞的。對自己有利的是好的,不利的是壞的。自己相信的一定是正確的,不信的一定是錯誤的。自己一定比別人厲害。不管怎么說,我一定是對的,好的。我們就是具有這么扭曲的雙重標準,我們就是戴著這么一副嚴重扭曲的眼鏡在看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快樂、舒服。不然,如果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對自己不利的真相,我們早就積郁成疾了。
過度自信
人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例:超過8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中等之上。
例:大多數股民都認為自己比別的股民聰明。賭徒也類似。
討喜偏誤
人們認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
例:買一個東西不是因為這個東西有用,而是因為售貨員漂亮。
例:援助組織會用讓人喜歡的大熊貓、袋鼠、海豹做廣告,卻不會用同樣瀕臨滅絕的蠕蟲、蜘蛛、海藻。
結果偏見
成功會被歸因于自己的決策,失敗則歸因于運氣不好。一旦你接受了某個理論并將其作為一個思考工具,就很難注意到其錯誤。即使注意到有違反這個理論的例子,也會認為是有特殊原因。
例:比如減肥。很多人吃減肥藥,認為一定有效。如果有一天輕了,就會認為這個藥有效。如果有一天變重了,會找各種原因,比如今天吃多了。
以為未來可預測
我們的預測也就比憑空猜想強點,但也強不了多少。之前的預測失敗本應動搖人們之后預測的信心,但往往沒有。相反,結合“敘事謬誤”,人們還會迫不及待地修正自己的記憶,找到證據證明自己其實預測得很準。
例:大量的“專家”對房價、股價的預測從來都是信心滿滿,哪怕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測并不比扔飛鏢的猴子強哪里去。
確認偏誤
人會下意識地尋找支持自己的證據,從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無論任何觀點,想要找支持的證據,幾乎總是能找到的。確認偏誤是為了消除認知失調,保持自己對“我從來不會犯錯,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善良的人”這種信念不會崩塌。
例:找工作時,在兩個差不多的公司之間選擇了一家之后,就會下意識地留意所選擇的公司的正面信息,和沒有選擇的公司的負面信息。
例:醫生一旦做出診斷,就傾向于捍衛自己的觀點,哪怕面對新的相反情況的證據。警察也是如此,一旦懷疑某人有罪,那么看到的一切都會加固心目中這個人的嫌疑。
例:巴納姆效應,即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正是星座和算命大行其道的原因。
例:你幫助過的人,你會傾向于再次幫助他。因為你會說服自己,我既然幫過他,他肯定是一個值得幫助的人。
控制錯覺
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
稟賦效應
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更有價值。
例:一輛車,愿意花十萬元買,買來之后,卻不愿以十五萬元賣出去。
原始大腦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剛剛幾千年,人類的大腦的進化水平還停留在原始社會。所以,大腦的許多特點都不是為了適應文明社會而設計的,雖然它們在幾萬年前是讓人活命的法寶。
情緒:為感受尋找的原因
面對事物,人會先有感受和行動,再識別出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識別經常會被誤導,將感受產生歸因于出現的其他事物,而同一種感受可能會識別成不同的情緒。高能量感受可以被識別為激動、興奮、恐懼、緊張,低能量感受可以被識別為抑郁、平靜、傷心、無聊,取決于大腦以為產生感受的原因(而不一定是產生感受的真正原因)。
進化原因:這種進化優勢讓遠古人類在識別出老虎和蛇之前,就先逃命了,從而提高了生存幾率。
例:電影和游戲的背景音樂才是讓我們產生亢奮的原因,而我們將其識別成了情節導致的緊張。
例:在懸崖邊上碰到的女性顯得更性感迷人,因為大腦把看到懸崖產生的恐懼當成了性興奮。
從眾心理
人會以為其他人都認為是對的事情是對的。
進化原因:一個原始人在看到周圍的同伴突然全部轉身就跑的時候,是沒有時間思考他們跑的原因的。
例:比較線條長度實驗,其他人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會導致被實驗者的答案錯誤,甚至都不覺得是違心的,而是真的以為錯誤的答案是對的。
互惠偏誤
一旦受到贈予或幫助,無論多么微小,人都會覺得有回報的義務。
進化原因:人是社會動物,知恩圖報的心理作為一個群體效應被進化出來,提高了群體的生存概率。
例:免費品嘗之后,經常會不忍心拒絕購買。
暗示效應(安慰劑效應)
人會受到環境、語言,以及自己心里的暗示。外界的信息繞過人的意識,直接進入潛意識,人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相信了這些信息。
例:安慰劑起作用的原因,就是病人相信藥是有作用的,相信自己正在好轉。
例:催眠是通過暗示起的作用。
管窺效應
人會把注意力集中于稀缺的事物,而對注意力之外的事情視而不見。
進化原因:如果我們不得不處理所有到達大腦的信息,我們的大腦早就爆炸了。
權威偏誤
人會迷信權威。
進化原因:千萬年來,直到最近幾千年進入文明社會之前,人們的生存經驗是沒有太大變化的。迷信權威可以快速利用過來人豐富的經驗而不必自己去冒險。敢于不迷信權威的人都死掉了。
填充效應
大腦會根據少量或不完整的信息,自動填充得到完整的信息,并不假思索地將其當做事實。
例:記憶的填充和修改。人記住事物的本質是只記關鍵點和梗概,在回憶時自動填充,得到完整記憶的假象。自動填充的內容一部分會被重新寫入記憶中,產生錯誤的記憶。
例:視覺盲點。人的視網膜上和視神經連接的點沒有光感細胞,所以理論上人的視野中應該有一個盲點。而實際上沒有人的視野中出現過小黑點,因為大腦根據盲點周圍的畫面把盲點所在的地方填充掉了。
例:大腦會根據語境自動補全出沒有聽清的音節、不完整的單詞。
框架效應
語言是一個神奇的東西。本質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措辭描述下,可以引起巨大的偏好變化。人們只有靠框架才能理解事物,卻往往沒有意識到,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受到框架的巨大影響。
損失厭惡心理
在獲得的框架下,人們更愿意選擇確定的事;在損失的框架下,人們更愿意選擇賭一把。主要原因是人們喜歡糾結于沉沒成本。
例:在股市上賺錢時,人們喜歡落袋為安;在股市上虧錢時,人們更喜歡冒著繼續跌的風險等待漲回來。
例:在一件事情上已經投入了許多精力時,即使意識到已經無可挽回了,也會不舍得已經投入的精力,選擇繼續耗下去。
心理賬戶(處置效應)
人會把自己的錢(或其他效用)分到不同的賬戶中,并為不同的賬戶設定不同的心理預期。
例:股市里損失一百元錢,和丟掉一百元錢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例:去看電影的路上丟掉了一百元的票,就不愿意再花一百元買票了,因為看電影的心理賬戶上就記了兩百元,你會認為這電影不值兩百元;而如果還沒有買票,但在去看電影的路上丟了一百元紙幣,還是會去看電影,因為這一百元沒有記在電影票的心理賬戶上。
錨定效應
最終的答案總是離參考點不遠。人的意志力越強,答案就越能擺脫錨定的心理影響。人越疲憊,回答就離錨定點越近。因為在回答帶有錨定的問題時,人們會從錨定點出發,從近到遠篩選答案,意志力越弱,就會在更近的地方停下;意志力強,就會停得更遠,但總歸會受到了影響。
例:想象未來的生活是什么樣子?過去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總是和現在差不了太多。
例:實驗發現,在10和60中隨機選一個數,然后問被試者,非洲的國家數量比這個數字多還是少?非洲的國家數量大約有多少?哪怕被試者很清楚這個數字是隨機選的,或者就是他們自己玩轉轉盤選的,他們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也總是接近選擇的數字。
阿倫森效應
人們喜歡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例:實驗發現,先貶后褒最能引起人的好感。
例:人們喜歡工資先低再高,不喜歡工資先高再低,哪怕后者的總額其實更高。
對變化比對總量敏感
同樣的變化絕對值,在不同的總量的參考下,人們的感受不同。
例:同樣省十元,你愿意多跑幾步路買一斤菜,卻不會多跑幾步路去買一輛車。
例:不關心基金的手續費增加的0.1%(對于十萬的本金,意味著多交一百元的手續費),卻關心折扣一兩元的優惠券。
對比效應
人們其實對事物的絕對值應該是多少沒有什么概念,只有通過對比才能判斷程度如何。所以,對同一個事物的評價,在不同的參照物下會有不同。
例:人們喜歡找比自己丑的人結伴出行。
例:選擇越多,人會越痛苦,因為選擇之間可以比較。
例:自己損失了一萬元很痛苦,如果看到別人都損失了兩萬元,就沒那么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