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奶為例談劣幣驅逐良幣。
【原來】大家都賣的純正的純牛奶,因為。牛奶的來源和生產工藝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說產品的品質也沒有什么大的差異。
【后來】奶制品企業為了爭奪市場開始打價格戰,你賣5塊我就賣4塊,你賣4塊我就賣3塊5,你賣3塊5我就賣兩塊。
【虧本】競價到最后會導致銷售的價格遠遠不夠彌補產品的制造成本。
【兌水】成本太高怎么辦呢?就把牛奶里面兌點水分,這樣的話實際上你買的牛奶里面并不是100%的牛奶,而是摻了水的牛奶,他這樣的話牛奶的生產成本就會降低,就會保持有一定利潤,可以繼續做下去。
【變質】隨著水兌的太多了之后,慢慢的這個牛奶的味道就變了,然后消費者感覺到產品品質下降之后呢,消費者就不愿意購買,還會同樣導致你的銷量下降。
【SJQA】最后沒辦法就加點別的東西,這個也是不得已為之。結果很多小孩就因為喝這樣的奶粉喝成了大頭娃娃。
【反思】本質上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信息充分的一方,對信息不充分的一方的一種信息欺騙。
【理性選擇】劣幣之所以能夠驅逐良幣,也是人性的一個理性選擇。因為消費者在面對同一個商品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兩個賣家哪個賣家賣的產品質量更好。如果消費者想要弄清楚這兩個哪個更好的話,他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成本。之所以沒有去完全充分的了解兩個商品的信息,是因為了解商品信息的成本要大于我買錯產品的損失。
【相對性】劣幣和良幣是一段相對的概念,沒有對比就分不出優劣。就好比經常有很多人批評拼多多上面的產品太劣質,假貨太泛濫。但是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拼多多給了他們選擇,讓他們擁有了選擇的權利。這不是1和2的區別,而是0和1的區別。
【反思】消費者到底要的是什么
【反思】消費者到底要的是什么?在有些人看來餐館使用劣質的食材,成本低,隔夜滴對于使用優質食材的商家來說是劣幣。但是對于廣大的消費者來說,其實很多人要的只是能夠填飽肚子,對他們來說劣質一點食材,但是價格便宜就是最優的選擇。
【舉例】非洲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們用黃泥土加上油和鹽做成的餅干。他們吃這些東西只是為了果腹,讓自己有一種飽腹感。對他們來說,如果能夠吃到正經的食材,做的飯,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選擇題的選項】我們人生在做任何一種選擇的時候都是有選項的,而每一個人的可選項又是不一樣的。當我們去指責這個社會,應該選擇A而不是選擇B的時候,其實已經默認了我們自己的可選項里面有A和B,但是可能很多的人他的可選項里面只有B,沒有A。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少一點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