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chinaunix.net/uid-8489474-id-2031025.html
?
tcp協議本身是可靠的,并不等于應用程序用tcp發送數據就一定是可靠的.不管是否阻塞,send發送的大小,并不代表對端recv到多少的數據.
在阻塞模式下, send函數的過程是將應用程序請求發送的數據拷貝到發送緩存中發送就返回.但由于發送緩存的存在,表現為:如果發送緩存大小比請求發送的大小要大,那么send函數立即返回,同時向網絡中發送數據;否則,send會等待接收端對之前發送數據的確認,以便騰出緩存空間容納新的待發送數據,再返回(接收端協議棧只要將數據收到接收緩存中,就會確認,并不一定要等待應用程序調用recv),如果一直沒有空間能容納待發送的數據,則一直阻塞;
在非阻塞模式下,send函數的過程僅僅是將數據拷貝到協議棧的緩存區而已,如果緩存區可用空間不夠,則盡能力的拷貝,立即返回成功拷貝的大小;如緩存區可用空間為0,則返回-1,同時設置errno為EAGAIN.
?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將發送緩存設置成了10k,但實際上,協議棧會將其擴大1倍,設為20k.
應用程序表現如下:
在實際應用中,如果發送端是非阻塞發送,由于網絡的阻塞或者接收端處理過慢,通常出現的情況是,發送應用程序看起來發送了10k的數據,但是只發送了2k到 對端緩存中,還有8k在本機緩存中(未發送或者未得到接收端的確認).那么此時,接收應用程序能夠收到的數據為2k.假如接收應用程序調用recv函數獲 取了1k的數據在處理,在這個瞬間,發生了以下情況之一,雙方表現為:
A. 發送應用程序認為send完了10k數據,關閉了socket:
發送主機作為tcp的主動關閉者,連接將處于FIN_WAIT1的半關閉狀態(等待對方的ack),并且,發送緩存中的8k數據并不清除,依然會發送給對 端.如果接收應用程序依然在recv,那么它會收到余下的8k數據(這個前題是,接收端會在發送端FIN_WAIT1狀態超時前收到余下的8k數據.), 然后得到一個對端socket被關閉的消息(recv返回0).這時,應該進行關閉.
B. 發送應用程序再次調用send發送8k的數據:
假如發送緩存的空間為20k,那么發送緩存可用空間為20-8=12k,大于請求發送的8k,所以send函數將數據做拷貝后,并立即返回8192;
假如發送緩存的空間為12k,那么此時發送緩存可用空間還有12-8=4k,send()會返回4096,應用程序發現返回的值小于請求發送的大小值后,可以認 為緩存區已滿,這時必須阻塞(或通過select等待下一次socket可寫的信號),如果應用程序不理會,立即再次調用send,那么會得到-1的值, 在linux下表現為errno=EAGAIN.
C. 接收應用程序在處理完1k數據后,關閉了socket:
接收主機作為主動關閉者,連接將處于FIN_WAIT1的半關閉狀態(等待對方的ack).然后,發送應用程序會收到socket可讀的信號(通常是 select調用返回socket可讀),但在讀取時會發現recv函數返回0,這時應該調用close函數來關閉socket(發送給對方ack);
如果應用程序通過select()函數僅檢測該socket句柄是否可寫,它會返回應用層可寫.
假設發送應用程序收到可讀或可寫的信號后,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