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回顧
之前的筆記(0)和筆記(1),我們介紹了算法的基本含義,并且舉了一些實例,同時理解了,算法就是人類在教計算機做事情!
我們知道,算法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將自然語言描述的問題,轉換為符號語言,再解決問題,使用計算機思維,構建解決問題的算法,最后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語言,教會計算機,讓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在算法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關注其時間和空間的復雜度,這與實際問題有關,可能關注事件,也可能關注空間,也可能二者兼有。
下面,我們來看看遞歸思想,并且使用實例來理解抽象的思想。
1 遞歸思想
遞歸是可能計算機與人類最大的不同,人類是遞推思維,能夠發散,計算機是遞歸思維,能夠做重復且簡單的固定事情。
因此,我們教計算機做事的時候,要盡可能簡單且固定,也就是,我們需要將一個復雜的問題,拆解成若干小問題,這些小問題最好還是已知的,已經被解決的,這樣,我們就很容易能夠設計出一個算法,并且教會計算機做事。
1.1 遞歸的含義
所謂的遞歸,看起來就像:同樣的一件事情,做了很多遍,雖然每一次的代碼一樣,但是每一次的數據不一樣,導致行為不一樣,并且,會有一個盡頭,一旦走到盡頭了,就得原路返回來。
我們看一個例子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void story(int i) {if (i > 10)return;cout << "從前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 << endl;cout << "講的故事是什么呢?講的是:" << endl;story(i + 1);
}int main()
{story(1);return 0;
}
這就是生活中的一個遞歸的例子,還蠻有趣的!
注意,它并不是循環!與循環還是有差別的,最重要的就是,遞歸在條件終止之后,會返回來,而循環,條件終止就停了。
1.2 遞歸算法的重要結構
- 終止條件 & 終止處理辦法
- 遞歸處理方法
我們知道,遞歸不可能無限進行下去,因此需要終止條件,以及觸發該條件后對應的處理方案。
并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遞歸如何處理。
對于遞歸程序,通常都是解決一個小問題。
我們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然后,這些小問題的處理方式是相似的,我們用遞歸來分別解決每一個小問題,得到每個小問題的解,之后將這些解合并。
階乘問題
先列出遞歸方程,再轉換為程序即可。
// 階乘問題
int factorial(int n) {if (n <= 0)return 1;elsereturn n * factorial(n - 1);
}
如果不用遞歸呢?
使用遞推! 從1到n.用循環搞定。
// 不用recursion的階乘,遞推
int factorial2(int n) {if (n == 0)return 1;int result = 1;for (int i = 1; i <= n; i++) {result *= i;}return result;
}
遞歸特點:有去有回!從n到1!從結果到起點,再返回來。
對于遞歸來說,最開始目標的n就是已知的,然后逐漸變化到臨界值,經過層層處理,再返回來。關鍵點:遞歸方程!
斐波那契數列
遞歸方程
- f(n) = 1,n = 1或n = 0
- f(n) = f(n-1) + f(n-2),n > 1
// 斐波那契數列
int fib(int n) {if (n == 1 || n == 0)return 1;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迭代:就是重復執行一些指令,指令是一定的,但是相關的數據是變化的。
遞歸調用的過程,終點參數在不斷變化,一直在逼近終點,最終停下來,依次返回。
小結
我們先將一個問題,使用符號語言描述,拆解問題,將其轉換成遞歸方程,使用數學語言描述,然后將其轉換為算法和實際的程序。
所謂的遞歸,就是先給出終點參數,它是復雜的,然后隨著參數的減小,會逐漸簡單,然后得到最簡單的結果,之后再往回走,就能獲得復雜問題的結果。
這與人類思維不一樣,人類通常是遞推,先解決簡單問題,再逐漸復雜化,最終解決復雜問題。
因此,求解問題的時候,可以簡單問題找規律,最終獲得復雜抽象的方程,從而獲得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