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今年1~5月份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為1865億件,同比下降19.6%,同比去年5個月累計少進口了455億顆,平均每天少進口3億顆。與此同時,英特爾、AMD、美光、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第一季度合計虧損700多億。
可見隨著美國芯片禁令發布,國外芯片廠商正在承受禁令的反噬。而這也預示著國內芯片需求對外依賴度正在降低,而這背后,是國內芯片廠商在極大的外部壓力下,不斷創新突破,加速實現國產替代的成果,而這個速度或許要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
自美國芯片法案頒布以來,國內芯片產業在重壓之下不斷產生突破,國家、企業、芯片廠商齊聚一心,正推動產業向前大步邁進。如今國內芯片產業形成了六大廠商起頭并進的局面,其中龍芯、申威、海光、兆芯都有著不錯的進展。
龍芯、申威分別在MIPS、ALPHA架構基礎上進行自研,已研發出屬于自己的指令集,在自主性和迭代前景上都有著不錯的優勢。而且兩家廠商的產品主要應用于高機密、高安全的行業,多次參與國家級項目,貢獻突出。
海光、兆芯則是基于x86架構進行研發。x86作為PC和服務器領域的主流架構,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而且x86架構遵循英特爾和AMD的交叉授權協議,x86廠商自主迭代也較為靈活,這都為海光和兆芯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海光近期不僅實現財報上的高速增長,還宣布已經完成了對x86的消化吸收,下一代產品也在穩定推進。而兆芯在技術上也有不少突破,近期也成立了股份公司并推進上市,未來前景可期。
而相對這四家,華為鯤鵬、飛騰的發展就相對受阻。這兩家廠商都是基于ARM技術進行芯片研發,但受ARM公司禁售的影響,二者已經與ARMv9版本失之交臂。而且二者還受限于ARM嚴格的授權規則,失去了自主迭代的權利與空間。目前華為鯤鵬、飛騰雖然正在積極穩固市場,重建自身優勢,但業內也在流傳ARM公司正聯合英特爾,準備下場造芯的消息,如果消息一旦成真,二者保障自身市場的難度無疑指數級增長。
綜合來看,國內芯片廠商雖頂住了國際壓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前行之路依舊需持續努力,相信憑借自身掌握的持續自研迭代能力,國產替代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