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原名王凱,自媒體“凱叔講故事”創始人,近日在獅享家班委會上做了分享,全是實實在在的實驗性方法論。以下是王凱的分享內容,整理 / 垅青
我講的主題叫“基于內容的MVP探索”,MVP是什么東西?精益創業,一個最小可行化的實驗。我們現在有400多萬的用戶,從2014年開始創業到現在,大概搞了100次左右的線上、線下的活動,目前最核心的內容產品是688個故事,包括收費內容,故事音頻的日播放量120萬次以上。
不過,我們存在的價值就是假設,我們增長的方式也都是假設。我們用最小的成本去驗證這個假設,于是就有了MVP——最小可行化產品的實驗。這個過程當中,沒有大的失敗,付出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但每一次探索,都有新認知。
01 睡前詩
不為場景打造的產品,就是垃圾
最早,我覺得講故事,對我來說,沒有壓力,當過十幾年的配音演員,后來在中央電視臺又做一個講故事的節目(編者注:《財富故事會》),覺得給孩子講故事完全是一個降維打擊,所以最早是抱著一顆牛B的心投入到自媒體創業。
但一開始在微信里講故事的時候,媽媽用戶投訴說,你講故事能不能不這么生動?我說講故事生動有錯嗎?她們說,生動有錯呀,我們都是睡前給孩子聽故事,你這故事講得那么生動,聽了一個又一個,還是睡不著覺,你負責任?我說我負不起這責任,但是你說讓我把孩子講睡著了,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侮辱。那怎么辦?其實從那一刻開始,我意識到,不為場景來打造的產品,基本上和垃圾一樣。
后來我看后臺數據,60%以上的播放都是在8點半以后到11點,也就是孩子睡前。講故事該生動,但怎么樣講故事,可以把孩子帶入到一個更好的睡眠狀態?
為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睡前詩。所謂睡前詩,就是講完故事之后,我跟孩子說,寶貝,現在該睡覺了,閉上眼睛,聽凱叔給你讀一首詩,然后這首詩會重復一周。每次讀這首詩都是讀個15遍到30遍,然后每一遍比上一遍的聲音小那么一丟丟,一直到最后似有似無。
當時第一次試驗后,后臺就炸了。凱叔,這招靈,不用7遍、15遍,3遍就著了。一周之后,很多家長反應,孩子浸泡在這里面的時候,他已經自然地把睡前詩背下來了,可能是8句的七律,甚至還有很長的宋詞。
02? 凱叔西游記
收費內容賣得貴,到底對不對?
打造付費產品“凱叔西游記”,也是喜憂參半,有經驗,也有教訓。
最早,微信后臺不斷地有孩子在點播,點播最多的就是《西游記》。我當時就想,能不能把它變現。后來就跟用戶直接去交流,我又看了一下整個“西游記”的市場,突然發現,沒有一個人為孩子打造過全本的西游記。
我小時候聽孫敬修講西游記,他講了28集,挑能講的講,挑簡單的講,挑著名的妖怪講,但全本的《西游記》沒有人講。后來就跟用戶去交流,說我要講《西游記》,你們愿不愿意付費收聽?當時做了投票。
那時,對內容收費是不自信的。因為之前的東西,為了傳播,都是免費。然后,要做這么一個東西,一個現在看起來設計挺丑的一個孫悟空玩偶,沒有app,有沒有什么辦法讓他去收聽?自己也做不了故事機,怎么辦?
最后的解決策略是這樣的:這個孫悟空屁股底下能摳出U盤來,存了26集《凱叔西游記》的第一部,從石猴出世講到大鬧五莊觀,還有一本書,書里所有的插圖全是用戶自己畫出來的。
這個東西,當時賣250塊錢,5000套,有1.4萬人在那兒搶,當時覺得是挺牛B的一件事,但這段時間有了特別深刻的反思: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到底應該如何定價?內容到底該不該收費?到底怎么收費?這讓我一直思考并且痛苦的一件事。
那個時候的250,是怎么定價的?其實就是去美國上了一堂定價課,有一本書叫《定價圣經》,當時我記得那個美國老師說了,說最有效率,并且最準確地測試價格底線的方式就是——拍賣。
于是回來,就做了一次社群內部的拍賣。我拿了10套樣品,大家來競拍。當時默拍價最高是2000塊錢,有好幾個,頭10名最低是688。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了:100以下出價的有多少,100-150出價的有多少,然后到250出價的有多少,300出價的有多少。然后我就算了一個利潤最高價格:250。
現在想起來,250確實是有點二百五。那次定價,現在反思起來是在工業社會定價。什么叫工業時代的定價?我已知我的用戶有多少,在這個范圍之內計算一個利潤最大化的價格。
但互聯網時代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用戶拿到《凱叔西游記》,聽個20遍以上的孩子,是大多數。我們搞“凱叔故事大賽”的時候,報名的孩子大多講西游記的,弄得我們覺得弄了一場猴子會,你知道嗎?
這讓我很郁悶。像這樣的產品,它本身應該是我的廣告產品。這個250 的產品,我們賣了3萬多套,如果把它的價格降低,我的鐵桿用戶,就是極其忠誠的用戶會因為這個產品而更多的愛上了我們這個IP。
所以想到這個,真是挺痛心的,內容賣得貴,到底對不對?其實是分在什么階段。
內容收費,其實是早晚的事,而且到了一種井噴的直線上升的狀態。但我提幾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個人做內容怎么去收費?公司做內容怎么去收費?平臺做內容怎么去收費?品牌做內容怎么去收費?
比如李翔在邏輯思維平臺上的《李翔商業內參》,屬于個人內容收費,是一種匠人存活的方式。一個人,如果你能持續生產好內容,這樣的收費方式,絕對是最好的方式。那么,作為平臺的公司,能不能收割這樣的人?這種可能幾乎沒有。
先不說這樣的人,收割起來就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而且,這樣一個人,在這個平臺上有市場價格的定價,和你被一個平臺去包養,給你更高的薪水,包養價,是完全不一樣的。
像李翔這樣的人,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一年可以收入幾百萬,與此同時,他還可以橫向拓展再做其他的事情,甚至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把自己的IP打造好以后,直接過渡到公司運營,有沒有可能再過渡到平臺?其實,大家已經看到像“得到”,這樣的一個趨勢。
03 故事機
免費產品,有沒有可能掙錢?
“凱叔西游記”,我意識到收費貴,后來,我又用了一年的時間,陸陸續續讓我的用戶在沒沒有太多感覺的情況下,把它免費了。現在“凱叔講故事”已成為各大音頻平臺點播最高的免費產品。
免費產品,有沒有可能掙錢?可以。我們依然把它放到一個場景當中去。比如,用戶來聽這個故事,只能拿手機聽,但你來個微信怎么辦?來個電話怎么辦?
是不是要做一個故事機?我們又看了一眼整個故事機的市場,也挺有意思的。所有的故事機大部分要賣個二三百塊錢以上,有各種功能,可以聽音樂、聽故事,聽兒歌,可以當復讀機,可 以學習英語等等。我們做了一個調查,故事機買回來之后,用它來干什么?我們發現,80%的功能,用戶根本不用。
可見,大部分相關的產品,實際上是被自己的競爭對手綁架了。他們不是在為用戶來提供需求。我為什么加復讀機功能?是因為你有。大家不斷地把這個成本累積的越來越高,生產出了那么一個奇怪的產品。
后來我說我們能不能做一個特別簡單的東西,它只能講故事,只講“凱叔西游記”。26個故事,分四個部分,正好是師徒四人。也就是說,你得把這師徒四人湊齊了,你才能聽完整的,也就是說,你可能得買四個故事機。
我相信每一個故事機在孩子手里攥一個月,這孩子可以到癡迷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對自己好內容的自信。你不能把內容拷走,也不能把別的內容裝進去。說句實話,這都是為了降低成本,沒那么大卡。
現在我們已經出到第三部——“凱豬豬”,名字都是我們的用戶給起的外號,第一部叫“凱猴子”,第二個叫“凱唐唐”。
這個東西特別簡單,所有的操控就是兩個耳朵。上一個故事,下一個故事,開機、關機,聲音漸強漸弱。
這個東西一個79塊錢,對于我們的用戶來說,很便宜了,而且很多用戶都說是花的最值的一個玩具,孩子拿著它一兩個月不撒手,帶到學校里又在幫我們傳播。
04 視頻節目
傳統媒體上謹慎試水
視頻節目MVP實驗,這個也挺有意思。兒童節目的視頻和成人的特別不一樣。我們不做動畫片,因為做動畫片,其實是挺重的一件事情,對于我們這樣的一個創業公司來說,不太合適。一開始想的,就是做一個“凱叔講故事”的節目。
孩子和互聯網之間永遠隔著爸媽這道墻,永遠隔著設備這道墻,永遠隔著收看時間這道墻,所以這就是我們做親子最難的一件事情,我們有兩重用戶,一個是你的產品的體驗者,孩子,一個是花錢的人,掌控孩子時間的爸媽,所以做這個視頻節目蠻難的。所以在互聯網上,你看到跟親子有關的視頻節目,只有動畫片很火,點擊率很高。
這里面有好多是教訓。那個時候,我想,在互聯網上其實并不是特別好做,我能不能在傳統媒體做,直接做一個在電視上播出的兒童節目,看能不能在傳統媒體上,把用戶拉到我的旗下。
當時是這么想的。于是就嘗試去進行MVP測試。在一個民居里邊,我們公司的前臺拿一個手機,拿一個相機,就算倆機位,就這么拍了,視頻團隊就一個人。
為什么那么謹慎呢?因為看故事到底有沒有場景,不知道。然后就拍了這么一個東西,特別謹慎,給我們自己員工的孩子去看,給我們的鐵桿用戶去看,發現孩子還挺愛看,然后我們把這個MVP升級,就做了下一個MVP。當時招了三個人,每一次都是凱叔在前邊講故事,講完故事之后,一個叫寶拉的饅頭,帶著孩子們去體驗這個故事,傳給他們更多的細節。
當時拍完了6集,我們在用戶群里做測試,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莊舉行了四場看片會。每一次看片會,都是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當時在孩子面前加了很多攝像機,去拍每一個孩子的表情,為什么呢?我就想知道,連續放三集凱叔講故事,基本上等于一部電影的長度,看看孩子看這么一個節目能不能坐下來?我要看孩子的反應來優化我的東西,其實從肉眼能看出來,孩子們特別興奮。
后來,正好我有一個中歐的同學,布雷恩英神經營銷咨詢公司的,專門為游戲廠商服務的,就是你研發一款游戲,讓一個人戴著它的頭盔進行腦波測試,看你什么時候興奮,什么時候爽?玩到什么時候high,但是用孩子做腦波是違反科學倫理的。但它還有一個產品,叫面部表情識別,正好我前面已經拍了每一個孩子的微表情,于是就去他的設備測了一下,我們的得分非常高。
后來他說,你跟牛B動畫片對比一下行不行?我覺得有點意思,反正關起門來對比,咱試試看。后面的測試,就是第一集、第三集放凱叔講故事,中間放《喜羊羊與灰太郎》,然后看測試結果,我們的優勢非常明顯。
做到這兒還不放心。后來我們又專門找了一堆不認識凱叔的孩子,到他們家支一個攝像機,看他看這個節目的整個過程,后來會發現,依然以微弱的優勢領先《喜羊羊與灰太郎》,在這種情況下,我才敢說原來做一個周播節目,改成日播節目。
最終,這個節目收到了很好的反饋,在同一時間段,17:30分播出的兒童節目里邊,我們排名第二,排行第一的是一個動畫片。
05 媽媽微課
放棄“建群偉業”,重建鐵桿用戶
我們為什么做微課呢?源于我們對社群的一次探索。
其實好多人說,我們一直在做社群,我之前真的沒怎么去做社群,我們很少去搞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活動,特別少搞。到去年12月份,我才想想,是不是搞搞社群。因為此前,有一次失敗案例,就是我們所謂的“建群偉業”,一下建了上千個群,有地域群,有年齡段群,一縱一橫,后來發現沒法管理,里邊就是發小廣告的天地。
但后來,我們專門想做社群活動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拉特別鐵桿的用戶進去,做了10來個500人的群,然后在這里邊進行很多MVP的測試。
后來發現,會越做越重,當你用心去運營這個群的時候。一開始還是我們自己管理,后來,我們變成讓用戶來管理,充分的授權,一個群里邊有三個管理,但是每一個人最多不能給三個群以上當管理,后來覺得還是重。
我們那些鐵桿用戶,每天跟我們搞社群的小伙伴聊天,能聊到凌晨三四點鐘,弄的他們狀態特別不好,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各種各樣的需求以及吐嘈。
后來,我就想,她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這個東西能不能慢慢產品化,到底需求是啥?真正的需求是,基本上都是孩子給她們的壓力,老公給她們的壓力,老板給她們的壓力,公婆給她們的壓力,其實她們最需要的是,自我成長。
她們需要的是,自己能夠化解壓力,后來我們就開始嘗試媽媽微課,從第一次微課400多個群,到現在1000多個群,每一次大咖講課,都用最短的時間把講課的精華變成文章,同時push到社群里邊去。與此同時,每一次講課,我們還會有收費的媽媽任務,就是由這些老師來帶著她們,去做改變。
這里邊最大的受益是什么?是品牌的美譽度,以及我們給更多的我們不認識的用戶也在提供產品,于是他們會變成我們的用戶。
問答
提問者:鐵桿用戶要怎么去維護?如何提高社群的活躍度?
凱叔:我們自己搞社群的那個同學,非常辛苦,真的每天和這些媽媽們去聊天。他們有極其嚴格的紀律,有一次我進群了,被踢出去了,因為我沒說話。
舉一個例子,facebook上有個漢堡王,因為自己的粉絲一直不活躍,就干了一件事:我請你出去,你只要離開我,取消關注,我送你一個漢堡,于是,瞬間走了一批人。結果是什么呢?留下來的只剩下8000個,極其活躍。
我們有個鐵桿的QQ群,也是用戶自己管理的。有一次,嚇我一跳,她們告訴我,有用戶沒有經過允許,自己開始踢人了,2000人的QQ群踢到800,就是不活躍的,都往外踢,我說瘋了,怎么能這么做?但既然已經這樣了,我們看看會發生什么?投訴基本等于零。有一大批人甚至找到管理員私聊,說我平時不注意,我說話少了,但是我覺得這個群給我幫助特別大,能不能再讓我進來,我這人盡管性格內向,我也其實挺愿意跟大家分享的。
2000個人的群,踢到剩下800個人,一天之內又加回到1500個,然后這個群的活躍度就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提問者:內容收費門檻過高,會不會影響對大流量的獲取?
王凱:做內容的人,一定清晰地對自己有一個認知,就是現在是不是到收費的時候?這是第一個認知。如果到收費的時候,什么樣的內容收費,什么樣的內容不收費?
所謂的不收費,就是你一定應該保持一個獲取流量的入口,這是我們所有做內容的人應該有的認識。因為我覺得,很少會出現那種特別極致的產品,就是我買了,我對它沒有意見。某種程度上來說,你如果完全把它封閉進去,你的用戶會越來越少,剩下來可能是特別精準的用戶,特別死黨的用戶,如果你作為一個個人可能還好,如果作為一個創業公司來說,會從此吃不飽。
真的應該有一個區隔,我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做流量,做引流,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做收費,這是一個。再有一個,如果我不做收費的話,我內容的疊加上,我能為我的用戶提供什么樣的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