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少女時代
級別:碩士研究生
2009-01-08 20:34:04
來自:貴州省貴陽市
我國古代是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的,現代社會已很少使用。一來現今社會已經離不開國際化,沿用老的歷法已經不現實;二來天干地支在民間多用于算命測字,帶用濃重的迷信色彩,實在與科技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不會拋棄她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事件、詩詞、字畫等中,又出現大量天干地支紀年法,對他的了解、熟悉還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
天干地支之由來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天干地支相當于樹干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個字,
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
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鑒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里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仆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后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
六十花甲子
中國農歷采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已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戍 24.丁亥
25.戊子 26.已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已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已酉 47.庚戍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已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戍 60.癸亥
這六十對干支,天干經六個循環,地支經五個循環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換算
一、公元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首先,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相對應。然后,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余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該年尾數5找出對應的天干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數為3。
用余數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則為農歷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數1查天干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數為1,再用余數1查找地支為“酉”。那么,公元1861年則為農歷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數為0或者用該年除以12的余數為0,則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數0則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數為0,則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則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紀年是單個數字,就用該數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則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那么該年則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
公元11年,則取尾數1對應的天干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該年則為辛未年。
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
二、公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具體換算方法同一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數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數11,對應地支中的“戌”。那么,該年則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