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iPhone X 的劉海為什么這么丑? 如果喬布斯在的話就一定不會允許這樣的產品交付給用戶么? 作為 iOS 開發人員該對 Apple 有怎樣的認識? Apple 未來的發展的大方向是什么?
倘若沒有 Apple 的存在,我想各位現在可能都在從事著其他形形色色的行業,可以說我們是基于 Apple 這個大生態工作,那么個人認為,作為 iOS 開發人員,就要比其他人對于 Apple 有更深入客觀的了解,基于 張瀟雨 老師的《商業經典案例課》
,我想談談(似乎“總結”更合適,逃。。)作為 iOS 開發人員應該樹立的認知以及需要消除的偏見
一、在開講之前,首先我們要有三個關鍵認知
1. 蘋果并不在意時間上的先發制人,而是將一件產品做好、作對,后發制人。
- 第一代 iPod 剛出廠就驚艷了整個科技界:滾輪式的操作、大容量的內存加上白色的耳機線,都是革命性的新設計。但是在此之前,上至索尼、三星這樣的大廠,下到華強北的山寨廠商,都已經出了很多 mp3 了,但是界面簡陋、容量也往往只有128M、256M等
- 《喬布斯傳》中講述了 iPad 的歷史,印象最深的是喬布斯說:“讓我告訴他們真正的平板電腦應該是什么樣的吧”
- iPhone 剛出的時候,大家都嘲笑說這是一個功能機,因為那時候 Windows、黑莓等廠商都已經有能下載應用的商店了,但是蘋果什么都沒有,知道2008年推出了 App Store,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 Apple Pay推出的時候,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做得不錯了,但是Apple Pay則省略了掃碼的過程,直接靠近設備即可完成付款
2. 將技術(黑科技)很好的融入普通消費者的應用場景里面,完美地產品化,然后引領整個用戶行為習慣的改變
-
蘋果采用重力感應技術的時候,這個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了,當然蘋果本身也做了很多細化。現在你可以打開你的手機相冊,一張圖片拍的很好,你想看的更清楚,于是把手機橫過來了,這時候照片突然一轉,變成橫向的了;然后你用兩個手指放在想要放大的地方,做了一個放大的動作,照片局部就瞬間放大了——你能想象這一套已經被幾乎所有手機實現的操作,在十年前剛出世的時候是多么地驚艷么!這短短兩秒的操作,多點觸控和重力感應裝置就起了作用。這件事往小了說,是把黑科技應用到最適合的用戶場景,往大了說,就是引領整個人類和及其的交互方式!(多點觸屏技術從產生到被蘋果應用,中間差了30年!)
-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耳朵貼近聽筒的時候,iPhone 屏幕就會滅掉,以防大臉觸碰到虛擬按鍵;AR 火了那么久,普通人看來還是陽春白雪,Apple 卻集成到手機,所有人都可以很快感受到
-
因此能開發黑科技不可怕,可怕的是還能做到讓最普通的消費者都能享受到。其實,這也是蘋果公司的核心理念。
-
對于技術應用這個話題,蘋果公司有幾個獨到之處:
- 了解時代的技術邊界:巴菲特常講,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其實就是給自己的投資劃定了一個邊界。蘋果也一樣,本身是一家產品驅動的公司,它的很多技術是找來的,或者通過收購公司得到的;至于買什么技術,在產品中使用什么技術,就有講究了。蘋果在設計一款新產品時,會了解當下技術邊界在哪里,哪些技術已經可以完全使用了,哪些還要再等幾年,對于需要再等幾年的,那就幾年后再考慮
- 技術沒有公司邊界和國界:蘋果采用的很多技術都不是它自己公司內部開發的,只要技術或產品好,誰的都行。相比之下,我們的很多企業都是照顧本位利益和關系戶的利益,這種心態使得企業失去了獲得最新技術的可能性
- 由于技術上不越界,并且采取開放心態,蘋果基本上不做基礎研究 :在歷史上,大的 IT 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有做理論研究的情懷,遠的比如貝爾實驗室,IBM 的沃森實驗室,近的如微軟研究院、Google 的研究院和X實驗室等部門;而蘋果公司不做這些,事實上它的研發費用相比營業額是很低的,絕對數也比Google和微軟低很多。另外,蘋果不會為了一個世界還沒解決的難題,自己投入巨大的氣力從基礎研究做起,這種做法如同為了吃回鍋肉趕緊養豬。蘋果從來不把新產品的命運,寄托在還沒有結果的科學研究上
3. 這世界上有些革命性的事情,只能蘋果來做,其他做不了。
- 比如 iOS系統的整體設計從擬物化到扁平化的大改版。開始大家都認為扁平化太丑了,但是現在在看看之前擬物化,大多人都覺得太土了!
- 但是想想,如果當時是 Google 的安卓來做這個大改版,能做到么?似乎不能,因為只有蘋果對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下載的app、開發者、用戶都擁有著強有力的掌控。嗯,目前是**“有且只有”蘋果公司對自己的生態有這樣的掌控力**。(想到一句話:一流公司做生態,二流公司做標準,三流公司做產品)
二、iPhone X 的 Face ID 有什么意義?
1. Face ID 基本原理:
- 蘋果在屏幕的上方布滿了一系列裝置,包括紅外相機、泛光照明燈、環境光長安器和點陣投影器等。
- 通過這些裝置,iPhone會在你的臉上投射出超過30000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然后繪制出一個專屬于你的面部的3D深度圖。
- 需要解鎖的時候,就會通過紅外線掃描,和之前存儲的面部圖進行比對
- 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技術,用超過10億張照片來訓練Face ID所依賴的神經網絡,不會被照片或者人臉磨具欺騙
2. Face ID 有什么意義?
- 首先看一下 Apple 官網中,喬布斯生前最信任的好朋友之一 喬納森·艾弗說了下面這段話:
注意關鍵字:“仿佛忘記了它的存在”,在英文原文中是“disappeared”,正式“消失”的意思。所謂消失,即進行“無意識設計”,就是在整個使用過程中,工具或沒接不刻意干擾用戶,讓用戶可以專注在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上
-
現在假設一個場景,假設你的桌子上有一本書,是反扣著的。這時候你想看一本書,可以直接從桌子上拿起來,然后開始閱讀。這個過程非常自然、順暢,不會有任何卡頓。如果這個過程使用的是iPhone,可能還需要指紋解鎖,然后才能使用各種功能。(個人認為去年iOS10的更新中最?的就是拿起手機直接亮屏顯示時間)
-
現在使用 iPhone X,看書的這種體驗就被完美復制的:拿起手機的過程,就自動掃描你的臉部并進行解鎖,可以直接開始進行 iPhone 的使用。(當然小米手環+小米手機免解鎖的設計也很棒)
-
歷史上每當新工具出現的時候,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去關注這個新工具怎么解決老問題:比如電視剛出來的時候,人們不知道怎么用,于是電視臺招人面對著屏幕像廣播那樣念稿。
-
新工具的發明一定帶來解決舊問題效率的提高,但是僅僅這么使用新工具其實是一種辜負。因為新工具的誕生一定是卸載它本身攜帶的使命的,就像這次的 Face ID,前置紅外攝像頭和點陣投影器這些東西,帶來的不是簡單的“指紋解鎖”的替代,更重要的是,它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增強現實,也就是AR???(這也是iPhone X的廣告詞“Hello,未來”真正含義:蘋果的未來,就是最大的AR公司)
關于Face Id的安全性,蘋果公司是否收集我不清楚。確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可是這就好像手機一樣,只要使用手機,使用移動支付,使用現代化方便的工具、平臺。勢必會留下痕跡,暴露個人信息。前幾天又看了一遍《黑客帝國》,有些事情確實是細思極恐的。可目前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為了安全不去實名認證支付寶微信,不去淘寶購物,不使用手機。畢竟個人信息就是你的標識,看來解決個人信息安全這里只有區塊鏈可以解決了。(逃。。
三、蘋果公司的未來:最大的 AR 公司
1. 全面屏
- 隨著技術的發展上下左右的邊框距離會更小的,加上計算能力日益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AR效果更好。從這個角度來講,iPhone X 使用的全面屏設計遠遠不止是一種營銷的噱頭,或者簡單的審美意義的設計語言,它承載的是 Apple 在 AR 方面的野心
2. 拍攝功能
-
從 iPhone X 開始,手機的攝像頭不再是單反相機的一種低端替代品。
-
以前的情況是,手機可以做到的,相機一定做得更好;現在是,手機能做到的,相機已經做不到了(這個指的是iPhone X 推出的一個新功能:人像光效Portrait Lighting)他的作用就是可以給配拍攝的的人營造出一種像在攝影棚里面專業打光之后的拍攝效果
-
為什么之前的手機不可以,而iPhone X可以了?因為之前的手機不知道你眼眶有多深鼻子有多高,但是iPhone X 知道,在拍攝的時候構筑你臉上的3D信息模型,然后瞬間得出最優的光線方案,直接處理在照片上。
-
AR的全拼是Augmented Reality,也就是增強現實。難道這種攝影技術不是AR么?而這種技術從攝影遷移到其他領域,又會發生什么質的飛躍呢?開下腦洞,比如修理汽車直接顯示出哪個配件需要修理、特工的工作日常,直接給出每個人的摘要信息
3. AR和VR甚至MR之間,蘋果為什么選擇了AR呢?
-
主要原因是蘋果公司一貫的人文情懷。
VR直接構建一個不存在的世界,控制了人的視覺、聽覺、觸覺,也許以后包括嗅覺和味覺,讓人可以沉浸在里面進行各種活動,但是這種過高的浸入感實際是很可能有成癮性的,實際上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AR則是利用技術疊加在真實世界,把現實增強,從而產生更好的體驗,大家可以看到共同的畫面,信息。喬布斯一直認為:好的工具是應該解放和發展人性的 -
所以,蘋果變成一家 AR 公司,幫助人類更好地與彼此交流、創造出更多的作品、探索自身與環境的關系,正是這種人文精神的傳承。這也是蘋果,真正偉大的地方之一
四、蘋果公司的組織架構
1. 蘋果公司的職能型組織架構
- 蘋果公司整體架構是圍繞具體職能組織的,而不是圍繞著產品組織的(比如如果按照iPhone、iPad這種分,就是產品部門型的組織結構,比如索尼,就是不同部門各自為戰)
- 目前來說,蘋果公司的整體架構是這樣的:
- CEO是蒂姆·庫克,負責管理整個公司
- 喬納森·艾弗,掌管關于設計的部分
- 杰夫·威廉姆斯做的是庫克之前的工作——負責運營,供應鏈等等,也是COO(首席運營官)
- 菲爾·席勒負責營銷
- 艾迪·庫負責像蘋果音樂、蘋果支付這樣的網絡服務部分,以及硬件和軟件的技術等等
- 除庫克之外,這些人都是高級副總裁(Apple 官網上有這些高管的詳細資料,文末附有鏈接)
2. 職能型部門的優缺點:
-
優點:
- 相對減少了部門的利益糾紛,讓大家可以更好的合作
- 不同產品的協作非常順暢,比如 Airdrop 傳文件,iCloud各方進行同步等,用戶可以在 iPhone 上讀了一半的文章,打開 Mac 直接繼續讀下去
- 如今這種方式,喬納森·艾弗戴亮的產品和設計團隊在做任何產品的設計都是全盤考慮的,不需要涉及到跨部門的協調資源,更不需要公司政治的介入
-
缺點:
- 領導者必須對產品把握非常強,否則一個公司里面每個人都不專注于某一款產品,如果沒有一個在產品上非常懂、非常強勢的人的話,產品就會做一個四不像,整個公司也會一團亂
- 不能有太多產品,因為人的專注力和創造力是有限的(因此產品部門型的組織結構更適合比較多元化的業務)
- 整個公司統一負責盈虧,部門KPI不好設定。但這個也有一個好處是公司可以花更多的錢和資源培育一些短期并不掙錢,但是可能有長線利益的業務
-
因此,世界上沒有什么完美的東西,只有適合不適合。
3. 喬布斯的貢獻
- 喬布斯在被趕出蘋果公司十一年之后,終于回歸到了Apple,**當時公司的業務線非常的糟糕,因為當時產品太多太多了,大多數的產品不是應付領導,就是為了應付一些重要的經銷商稀奇古怪的要求開發出來的。**當時光是麥金塔電腦就有十幾個版本,喬布斯最后只能問:如果想給我的朋友買一款電腦的話,我該推薦哪個呢?結果沒人能答得清楚。那會蘋果居然還賣打印機和服務器。。
- 后來喬布斯就在一次產品會上畫了一個2*2的方格,橫向上寫了“臺式”和“便攜”,縱向上寫了“消費級”和“專業級”,一個格子一個,然后他說,
雖然我們是個有一萬名員工的偉大公司,但是如果我們精力過于分散,是不會做出好產品的。
蘋果的工作,就是做這四個偉大的產品,這里面一個格子一個。當場所有人鴉雀無聲 - 砍掉90%的業務之后,從喬布斯的回歸,到他正式成為CEO這段期間,股價翻了八倍多
- 除了調整產品線之外,喬布斯還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整個公司從產品為中心等額結構,調整成了已職能為中心的結構。二十年過去了,蘋果公司乃至更多的消費者,仍然在收益于他的智慧。
五、喬布斯真正的作品是蘋果公司
如果喬布斯活著,一定不會容忍iPhone X的劉海
關于上述的疑問,我想這里存在兩個問題
1. 無法驗證真偽
-
喬布斯不是神,他做的也不全都是對的,先列舉幾個反面例子:
-
iPhone 4曾經也有天線門,用戶用兩個手拿著金屬邊框的時候,信號會非常差
-
喬布斯曾經說過手機屏幕的最佳尺寸是3.5寸,也就導致了蘋果遠遠晚于三星、華為之后才出大屏手機,現在你還愿意用 iPhone 4的屏幕么?
-
喬布斯也曾經吐槽過微軟的平板電腦帶手寫筆,“只要有手寫筆,這產品就廢了”。但是現在的iPad Pro,也是帶手寫筆的,給設計師和美術愛好者帶來很多便利
-
-
因此,我肯定認為蘋果公司是一個偉大的公司,喬布斯也是一個偉大的CEO,但是神話他們并沒有什么意義
-
從蘋果公司角度來講,**蘋果的員工和設計師如果可以做出沒有劉海的全面屏,肯定是非常愿意的。**但是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他們愿意冒著被大家罵的風險,也要推出帶劉海的iPhone X,是不是為了達成更遠大的目標,寧肯犧牲一些代價呢?
-
從消費者自身來講,如果產品優點足夠突出,用戶其實是愿意忽略你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的。所以每年都有人唱衰蘋果,但是蘋果市值依舊一次次創新高,這次 iPhone X 也是一樣,盡管很多人吐槽,但依舊肯定會遭到瘋搶。因為這真的是未來。
-
人們總愛給一個人下一個二八開、三七開的定論,其實當時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或者是當時環境下最優解。用不可證偽的東西,也只是大家多寫談資增進友誼而已,上升到過激的角度其實就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2. 簡化了喬布斯的成就
- 這么說是在強調喬布斯注重用戶體驗,對細節的近乎苛刻的把控。盡管喬布斯在病危戴面罩的時候還因為面罩設計太丑,直接扯掉面罩要求換個別的樣式,但這并不是一個如此偉大的產品加和CEO身上值得一而再再而三提起的優點
- 喬布斯真正的作品不是iPhone,也不是iPad,而是蘋果公司本身,喬布斯的精神、他搭建的組織結構、帶領同事們研究出來的工作方法,其實都是他研發的那個“作品”本身
- 所以,如果你真的覺得喬布斯非常偉大,那么更理性的選擇是,相信他打造出來的這么一個機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之一),仍然能夠做出好的產品,帶領人類走進新的時代。
- 而在這個大前提下,一個具體的手機的屏幕上是不是有一個具體的“劉海”,可能其實就沒那么重要了。
此文是基于張瀟雨老師的專欄總結 題圖引自 Apple 官網 Apple高管名單 世界上最大的男性交友網站,我的 Github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