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司高管跑步 28 公里后猝死,被各大媒體報道,每次這種悲劇發生,而且還跟跑步扯上關系,總是讓人心痛。
通過報道了解到,這位高管酷愛跑馬拉松,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肯定是強于普通人的,但還是遭遇了不幸,只能說有一定基礎和能力的人都會過于自信而導致忽視了一些重要的身體信號,就像 2021 年 5 月 22 日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遇難的也基本是專業運動員一樣,都過于自信了,其中還包括大神梁晶。
我從 2016 年開始跑步,到現在總跑量將近 4000 公里,期間跑過 2 次全馬,17 次半馬,沒怎么受過傷,我覺得除了運氣之外,靠的是對跑步、馬拉松運動的敬畏。
跑步是為了健康,但怎樣讓跑步不傷害健康,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幾點:
關注跑步本身
很多人跑步習慣關注:
數據:配速、心率、步頻、步幅、攝氧量等;
技術:怎樣送髖?前腳掌還是后腳掌落地?
裝備:鞋子、運動手表、營養補給。
這些外在的東西往往會讓我們忽略了跑步本身,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邁開腿,跑起來而已,距離、配速都不重要,如果有同伴和你一起跑,以跑步的時候還能跟同伴聊天為標準來調整速度。
跑步時,也需要多聆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聲音,做到適可而止。如果工作忙,加班多,就多休息,在保證身體沒有透支的情況下再去跑步,否則跑的越多,傷害越大。
接受自己的普通
大部分跑者都是普通人,這里的普通人有兩層意思:
1、剛走上跑步之路的小白,就像我 16 年的時候跑步 2 公里就到極限了;
2、年輕時是運動健將,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 40 、50 歲,身體各方面都下降,慢慢變得普通了。
再普通的人也都有著一顆競技的心,我也是一樣。提高成績本身是沒問題的,但不要采用一些激進的方式想要快速提高,比如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強迫自己每天 5 公里,或者當身體已經發出警告時,還咬牙堅持,這種不是有體育精神,而是傻。
王建碩在播客中被問到為什么能堅持寫作,他說:
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規則,每天不能寫超過一篇的文章,有時候有很多內容想寫,也只能到明天了,這樣就讓自己有一種欲望,期望明天快點到來。
我覺得這個方法挺不錯的,跑步也是一樣,普通人就佛系一點,可以設定每次距離不要超過 1 公里,等這 1 公里能駕輕就熟了,再適當調整目標。
當沒有了距離和配速的壓力,跑步就變得輕松了,我們只用享受跑步的這個過程,其他的就交給時間,你會發現,慢慢你跑的距離會越來越長,配速也會越來越快。
熱身
跑前熱身,跑后拉伸,真的非常重要,特別是冬天,更是要加大熱身的時間,充分熱身后才開始跑步,可以大大減少受傷的幾率。
2017 年跑完北京馬拉松后,有點飄了,覺得全馬都沒有問題,平時的 5 公里就更不在話下,每次出門直接就開跑,一段時間后,膝蓋就有點疼,后來靠墻靜蹲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恢復。
從那以后,就很注意熱身和拉伸了,去年 9 月 1 號開始連續跑了 100 天,每天至少 5 公里,整個過程中身體都沒出現過異常。
半馬怡情,全馬傷身
普通人跑跑 5 公里、10 公里就好,畢竟是為了身體健康,沒有必要去跑馬拉松。
如果確實喜歡挑戰,我建議跑跑半馬就好,雖然全馬的距離是半馬的兩倍,但難度可不是兩倍。我跑過的兩個全馬都是在 2017 年,4 月份的漢馬和 10 月的北京馬拉松。都非常痛苦,跑完像生了一場大病一樣,差不多一個星期才恢復。
后來我發現,只要我每個月有 100 多公里的跑量作為基礎,連續準備幾個月,跑半馬就非常輕松了。去年連續跑 100 天期間,半馬成績連連 ?PB,都不是刻意去追求速度,而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最后
猝死和跑步只是有相關關系,并不是因果關系,如果覺得怕猝死,而放棄鍛煉,也是大可不必。
希望每個人都能健康地跑起來,跑出健康,有了健康,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閱讀:
連續跑步100天是什么體驗?
Nike Air Zoom Tempo Next% 實戰評測
談談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