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頭哥侃碼的第265篇原創
「頭哥嘮B嘮」這個欄目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了,沒想到還在繼續進行,并收獲了很多朋友們的喜愛。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
在上次的直播中,我找來了我的老熟人們。
一個是右軍老師,之前 APISIX 的很多內容都有在右軍老師的公眾號「技術瑣話」投稿過。同時還有來自極客邦科技的副總裁付曉巖老師,付老師寫過很多文章和書,都跟數字化轉型相關。
最近這幾年,在國內一些渠道或者分享中經常被提到數字化轉型,大家一天到晚都在談什么數字化。說歸說,但其實很多人都搞不清數字化是什么,這東西是不是就是信息化。所以很多人都提出一個質疑,數字化轉型,它到底在轉個啥?我上了個 CRM 是不是就是數字化了?
帶著上述這些疑問,我與兩位老師一起探討了關于「數字化轉型」的相關話題。本篇主要整理了關于這次直播討論的一些精彩回顧,更多的是從各自角度去分享關于不同行業或所屬領域對于數字化轉型的看法,僅供參考。?
1
數字化&信息化
數字化&數字化轉型的區別
轉型它是個動詞對不對?數字化它是個名詞,所以它究竟該轉個什么東西?數字化和信息化又有什么不同的區別,它究竟是什么概念?我經常聽到一些類似于「我要做數字化建設,那么從 A 到 B 它要有一個轉型的過程」,是不是信息化到數字化這個過程它稱為叫數字化轉型呢?
討論一開始,付曉巖從國家政策角度剖析了一下數字化的方向。
我個人給很多企業都講過數字化轉型的通識課,在這個過程中我都會跟大家去努力去聊一聊這個數字化到底是什么。
因為我會做這方面的研究,研究過程都會結合國家政策去進行。不管是十四五規劃還是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其實這中間都很明確提到過,要把數據當成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把網絡當成重要的連接方式。因為有數據和網絡,所以這中間就會涉及到很多軟件。所以做數字化轉型的三個抓手,就是數據、軟件和網絡。
這些都是從國家政策上推理總結出來的,總體來說就是通過數據和軟件作為工具,將網絡作為一個載體,把一個新的生產模式帶進來。
那數字化的方向是什么呢?剛才我們提到了數據是一個重要的生產因素。在以前如果搞信息化的話,在大家眼里就是提高效率,將線下業務搬到線上去了。但現在你的重心可能就開始傾向于分析數據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數字化還是與信息化有點區別的,數字化更看重數據的作用。
除了數據這塊,改進工作效率,也是數字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有的傳統企業完全沒有技術人員,但是數字化對他們來講也很重要,是下一步的迭代方向。所以有些企業就開始提供一些工具,讓員工們使用起來。通過工具去完成一些需求的實現或者數據的收集等,這比他們之前的傳統匯報模式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以只要你把數據用起來,它也是往數字化方向走。所以不用非得刻意去區分信息化和數字化,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越區分越不明白。我覺得現在只要把方向走對了,可能不區分對大家操作起來反倒更容易一點,這樣的話就不用老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
針對付老師的觀點,右軍補充了基于他自己角度非常細致的看法。
忘記是哪個機構還是組織,曾經對數字化轉型給過相關的定義,“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和數字化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觸及公司的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商業模式為目標的高層次轉型”。聽起來有點繞,但是對于這套描述,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首先就是數字化跟信息化的區別。我認為信息化是數字化的基礎,或者說必然階段。互聯網出現以后,我們就把日常的業務搬到了信息系統里邊。比如古代沒有計算機,他拿了一個賬本在記錄;其實我們今天在數據庫里記錄也是一樣的操作,區別就在于前者不支持查詢,而用電腦就很方便。
這就發生了一個信息化的變革。這其實就是把業務過程、業務手段等要素用信息的方式承載起來,可以認為它是一個信息化的過程。
付老師前面提到一點我蠻認同的,就是數據這個要素有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決定數字化的關鍵因素。你把數據存下來,有可能這個數據就會成為一種負擔。
比如存儲到某個量級的數據,但是你并沒有去規范它,或者說數據是不準的,那么它就是不可信的。數據不可信又如何能去支持經營決策呢?所以信息化的底子打好,用正確的方法,從企業架構到軟件應用架構這一層去把它建設好,數據才能發揮更大作用。
所以我把數字化定義成,在信息化做到一定水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數據的價值,去達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的三個階段。我是這樣來區分信息化和數字化的。
然后再說數字化轉型。之前某某銀行發了個通告,我們某行完成了數字化轉型,收獲是我的研發效能提升。有的產品在通告中寫出它的數字化轉型是產品日活大量增長,業務接入的豐富度又增加了等等。我就跟業界的一些朋友在聊這個,這意味著轉型成功了嗎?這個轉型成功有沒有標準啊?后來我把這事想明白了,轉型成功是自己定義的。
所以數字化轉型其實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數字化轉型,另一個是數字化原生企業。比如有的傳統企業之前對數據不敏感,不懂得利用數據;后來在業務發展瓶頸階段,他需要去挖掘業務價值了,又通過數據找到了業務對應的增長點,那這是數字化轉型。然后還有一些個人輕量的企業,比如有些企業通過增添線上渠道,將消費人群從線下擴展到線下+線上,實現了全流域的業務轉型。
業務類型的不同就導致有些企業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可能就長在云上或某些平臺上,天生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它的 DNA 里就帶了數據,這其實就是數字化原生企業。但現實大環境中,其實還有大量的傳統企業,它的數據還沒收集好或者利用好,所以它需要進行這個轉型。
看得出來,兩位老師真的為了這個話題有所準備,都描述的非常到位。
借著剛才右軍提到的話題我簡單補充一下。他剛才提到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其實是咱們一天到晚在聊的話題都是一堆概念性理論,最關鍵的還是看你給業務帶來了什么實際性的東西。
其實在國內大部分的企業中,IT 基本大部分都是成本中心。對于一般的企業來說,IT 或者說技術部分都是輔助核心業務的,無論你是金融業還是制造業,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業務,然后降本增效。而數字化轉型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降本增效的途徑。
2
CRM都玩不明白還想轉型?
挑戰難度在哪?
對企業來說,無論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對于當代的企業來說,沒有一家企業認為 IT 建設不重要。但是在一些企業內部,甚至連個正經的CRM都沒有。他就大刀闊斧地提了一個目標,說我明年要數字化轉型了。
在兩位的實踐經驗中,有沒有接觸過連一個軟件都沒有建立起來,就拼命開始宣傳內部數字化轉型的這種情況?基于這個話題,或許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
付曉巖老師從與金融行業接觸的案例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這塊對我來說,可能遇到的情況不太多。因為我接觸的還是金融行業偏多。大家也知道銀行、保險和證券這些企業本身自己的系統就非常多了,所以他們不愁沒系統,反倒是系統之間的關系有些亂。但是我可以從旁觀者角度講講,金融行業在面臨數字化轉型時遇到了哪些挑戰。
因為我自己講數字化轉型通識課,其實通識課里金融行業的企業很多。大家一直覺金融行業是信息化比較領先的行業了,那么它對于數字化的理解是不是應該比別的行業快一點?其實這個詞剛出現時,大家都不算太理解,互相抄作業都沒得抄,因為各家都是剛接觸,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對其認知還是比較混亂。
但是我個人覺得,如果一個企業之前信息化基礎比較弱的話,真正實施數字化時反而不會排斥,只要具有一定的選型和鑒別能力,轉型之路應該很順利。畢竟現在很多低代碼或者no code的產品噴涌而出,就是方便一些沒有技術背景的企業能快速上手使用。
關于問題中提到的企業CRM都還沒做好就往數字化走的情況,其實還要分析下原因。比如究竟是能力不行導致CRM沒做好,還是當年買的系統價格不低,舍不得換所以干脆就僵在那。不同的原因下,轉型的過程可能也會不同。
其實這兩年,服裝行業是數字化變化是最明顯的。現在服裝行業,如果沒有一定的數字化基礎,可能跟整個供應鏈都融不進去。有人統計過快消品的服裝行業,它的數字化程度其實比一些軟件企業還高,就說明數字化對于整個生產鏈路的滲透率是非常強的。所以這種環境下,甭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為了適應這變化,本身就必須得走這條道。與之而來的就是不同行業的轉型速度不一樣。
就整個中國的軟件行業來講,各個產業來都在面臨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大的生產環境在變,比如核心企業做了這些變化,你為了跟它做適配,就也需要跟上。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基礎性軟件的缺乏,如果這方面之前沒搞好或者壓根沒搞,現在也得搞。如果不從這個時候開始,那我們就永遠也趕不上一些技術的趨勢變化。
所以無論做得好還是壞,趨勢來了就得硬著頭皮上。甭管國內還是國外,咱們都清楚,誰也逆不了這個趨勢,那不如嘗試順著走走,沒準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我覺得好多事還是有希望的,雖然現在可能有些企業沒到那個階段,但是隨著大潮流慢慢走,大家都能到達那個階段。
接下來右軍著眼于解決業務問題的角度,簡單表達了他對數字化所產生的業務價值看法。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數字化轉型的一些共性,主要是體現在幾個變化上。
第一個變化是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這是個信息化的過程,我看到的是提效;再進一步挖掘,可能是降低風險或者重新定義業務模式,讓決策者和管理者更快看到效果,為更快的判斷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這些事做得很好,我認為這就是一個變革。變革往往是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去把它想明白。如果想明白,你即使看到那些變化,可能也很難去重新定義。所以其實這個過程,是需要花大量精力去進行一些本質性思考的。
第二個變化就是開始利用數據。我們不說互聯網產業,就說一些傳統行業,比如一些生產加工業,通過傳感儀會去測量和收集一些良品率等等。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通過數據去發現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及時剎車,及時止損,至少在成本層面也算節省了成本。
當然這些后續可以走向更智能的方向,比如做一套數據庫進行數據篩選等等。所以對于一些傳統企業來講,你需要看到一些反饋數據的重要性,并將其利用起來,讓其反過來作用于業務生產,去找到更高效的路線。
3
后疫情時代的數字化轉型契機
總不能靠第六感吧?
疫情這幾年,其實每個人的認知都開始發生了改變。后疫情時代,是不是企業開始做數字化轉型更好的契機?
付曉巖從大環境的視角出發,表達了他對這幾年環境驅動下數字化的看法。
其實從疫情第一年開始,就有人表達了疫情是數字化的助推器。這個環境下,很多時候一個政策發布下來,就能改變很多事情。所以你需要提前準備一些“備胎”,比如餐飲行業可以堂食與外賣雙管齊下,這樣即便沒法堂食,你的業務還是有機會通過外賣途徑繼續。
但是在數字化的背景下,從我個人角度我覺得疫情讓渠道能力的升級更明顯了。一旦某一個新的渠道成熟起來了,它對企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會非常大。大家天天網購,網購的這個過程從消費端開始,是直接驅動整個供應鏈的生產,各個行業都一樣。所以一些渠道的升級,其實也是在某些大環境下被動催生出來的,就像元宇宙和VR等。
所以疫情是不是一個契機,我覺得它有可能是一個契機,因為這個契機就push我們的渠道需要盡快有一個更好的升級。那么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可能在未來的5-8年內逐漸形成具有支撐渠道升級的能力,所以我覺得疫情反倒是一個觸發點。雖然不能說數字化全是疫情推動的,本質上來講還是技術推動的,但疫情的確給了大家一個合理的理由去接受與面對。
右軍從分析變量的角度,帶來了他的理解。
后疫情時代,簡單說其實包含了很多變量。不管是企業本身的業務賽道還是說團隊初期的人員選擇等等,都是一個很自主的變量。
但這個過程中其實主要還是看兩個變量。一個是社會環境大的趨勢發展,比如這幾年的疫情讓你被迫去接受一些現實,比如前邊提到的外賣。在不允許堂食的情況下如何救活自己,這是需要去面對現實考慮的問題。所以大環境的趨勢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量。
另一個變量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比如我們的手機信號從4G、5G到6G等,它其實也是一種變量。因為這種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一些傳輸速度和存儲速度的變化,就會影響后續生態鏈上其他產品的一些變動,因為你需要去順勢擁抱技術。包括一些技術輿情,其實也是一種變量。你擁抱它可能就會獲得機會,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在擁抱這些變量的時候,我們需要去考慮怎樣能與眾不同,我覺得大部分中小企業應該還是要低成本地去試錯。去擁抱這些變量,是有可能出現更多可能性的。
所以成功的定義是什么?我覺得沒有什么硬性標準。你能在一些過程中收獲成長,去擁抱新生事物,順勢而為。然后在這個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定義的NO.1。但我覺得抱著這樣的一個心態,去看數字化轉型也好,看這些大環境的變化也罷,未來一定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或者企業。
最后用付曉巖的總結來說,其實做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我覺得可能兩個心比較重要。一個是信心,另一個就是耐心。你要相信這個東西是對的,是可以見效的。但是它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請給它點買心。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作家說的話,我覺得放到數字化轉型這個領域也很有用。“請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請賜予我平靜,讓我接受我不能改變的;然后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夠區分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