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志愿錄取標準
零、概況
一、傳統志愿錄取過程
二、平行志愿錄取過程
三、17年志愿錄取過程
?
零、概況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錄取標準,作為公平線,都是相當透明的。
這部分分享,以錄取標準(過程)的演變為主線,從而得出17年的錄取標準(過程)的可能性的結論。
雖然,結論是猜測,但從演變的過程來推測,結論的可靠性是相當高的。
每年,以省(市)為單位,多少考生,多少高校要招多少考生,都要報教育部。經教育部批準,每個高校的招生名額才能確定,精確到個位數。
高考前后,高校要到每個省招考生,省里要把考生檔案送進高校,具體運作銜接領導的是省教育廳下面的教育考試院。
所以,要留心教育部及教育考試院的新政策。以下為兩個網址:
http://www.moe.gov.cn/
http://www.zjzs.net/app/portal/index.html
網上傳言經常會很多,以官網公布的文件為準。
一、傳統志愿錄取過程
群里家長們,很多是參加過高考的吧。我們那個時候,填的志愿是一張卡紙。
我記得是五個志愿(學校),下面是若干欄的專業。
那時候是錄取方式是傳統志愿錄取。錄取的標準是名次。
傳統志愿的錄取過程大概是:
1、把所有卡紙,標上名次與編號(或者原來就有),然后,按第一志愿分堆。
2、高校招生負責人來到某堆前,比如說浙大,把第一志愿填浙大的這一堆進行排序。排序的標準是省名次。
3、假如說浙大要招一萬人,那么前一萬張卡紙,浙大就拿走了。剩下的2萬張,歸還。然后浙大招生的人就回去了。
4、假如說浙大要招一萬人,但那一堆的卡低是五千張,浙大就全部拿走卡低。然后不能回去,因為事還沒辦完哪。
然后浙大招生的,就要等待。等到第一志愿的卡紙全部處理完畢(要么全拿走,要么歸還部分)之后,然后:
把所有歸還的卡低,按第二志愿分堆。浙大招生的,來到了第二志愿填浙大的那一堆前,開始干活了。
不是還少五千個人嗎?如果卡紙多于五千張,好吧,按省名次排序,拿走前五千張。剩下的歸還。然后就可以回去了。
如果卡紙少于五千張,好吧,全部拿走,還不能回去,要繼續等待。。然后是第三志愿、第四志愿。。
在招生負責人回去之前,要與考試院相互登記備案。這時候,這一年某校的最低招生分數才出來。
比如說浙大,某年最低分數是588,那就是拿走的卡紙中,名次最低的那一位的分數。
拿走卡紙,相當于是提檔。學生檔案,就歸高校了。到時高校再發通知書給考生。
再比如浙大,把名單拿回去之后,再分配專業。
專業的分配與傳統志愿很類似,比如把第一志愿填自動化的卡低,放在一起,再按省名次排序。比如說自動化專業要招一百個,拿排名前一百的,就進這個專業了,確定。一百以后的,歸還。。。這個過程與傳統志愿中學校選擇學生很像。
當專業被招滿的時候,這個專業的最低招生分數才出來。
那最后呢,有一些學生在歸還的那一堆中,一直沒有被分配專業,咋辦?
那就分到那些還沒被招滿的專業中去,這叫調劑,專業調劑。
無論是學校選擇考生,還是專業選擇考生,都是手工操作。所以要請很多幫手,化的時間很長。
最后分析一下,傳統志愿方式的優點:
至少有個統一的標準,操作透明,憑分數(名次)說話,錄取標準清晰。
缺點:
手工操作,費時費力。
第一志愿與第一專業過分重要了。
假如一個考生,第一志愿北大,第二志愿浙大。那么ta可能差北大1分,就可能浙大也去不了了。
專業順序也一樣,如果第一專業填得太好,如果進不了,那可能就會被調劑到莫名其妙的專業中去。
二、平行志愿錄取過程
傳統志愿時沒電腦啊。后來,電腦出現了,人們就想偷懶了。還有啊,也想改進政策,于是,平行志愿就出來了。
平行志愿,是對傳統志愿的改進,而且改進得非常好。
平行志愿的錄取過程大概是:
1、把所有考生的志愿卡紙(電腦志愿的話,就不是卡紙,而是考生數據庫資料,說成卡紙是為了理解方便)按省名次排序。
2、名次在前面的,先來選擇高校。
3、比如第n名的,來看志愿。第一志愿是北大。再看北大的招生情況,哦,北大已經招滿了。
4、好吧,再看第二志愿,是浙大。浙大沒有招滿,好了,把卡紙給浙大。
這些是電腦程序運作的,速度很快。
然后浙大把這學生檔案就提走了。要注意的是,一次提檔。那如果五個志愿下來,學校人都滿了呢?
那就不能提檔了,檔案就進入下一批次——好冤哪。。。
浙大招滿人之后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分配專業。
1、把所有考生的志愿卡紙按省名次排序。
2、名次在前面的,先來選擇專業。
3、比如第n名的,來看專業。第一志愿是自動化。再看自動化專業的情況,哦,這專業滿了。
4、好吧,再看第二專業,是化學。化學專業人還沒滿,好了,把卡紙給化學專業。
專業的分配,與考生選擇學校是很類似的,這里是學生選擇專業。
我們把問題簡化了,但思路是很清楚的。從而也看到了平行志愿與傳統志愿的本質差別:
平行志愿是考生(名次)主動,傳統志愿是,考生很被動。
所以說平行志愿相對于傳統志愿,是很合理的,是很好的改進。
然后再說一些細節:
1、當高校去考試院招考生時,可能會要多余名額。比如想招100人,可能會拿走105張卡紙。
這對高校有利,因為可以多選擇。但考生就苦逼了,如果恰好在多出來的5人之中,那就完了。
怎么個完法?可能會退檔。退檔的結果很嚴重啊,第一批次的會退到第二批次,虧大了。
16年,浙江高校承諾,只要考生在專業調劑上打鉤(服從調劑),原則上不退檔。總有個專業把你安下。
但是呢,如果你太有個性,不服從調劑,那么被退檔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每年有三四千人,因為專業不服從調劑而退檔的。16年退檔的理科生,最高分數有670多吧,本來可讀很好的高校。
所以在16年高考群中,當時我兩次重點@,提醒考生及家長,至少回頭檢驗三遍,看服從調劑的鉤有木有忘記打上。
2、在專業分配的時候,很多高校有專業級差。
上海有很多高校在專業分配的時候,有專業級差。其實各地都有,有不少。上財啊、人大啊,都有專業級差的。
浙大好像木有專業級差,這里我們為了舉例方便,假設有:
浙大招滿人之后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分配專業。
A、把所有考生的志愿卡紙按省名次排序。
B、名次在前面的,先來選擇專業。
C、比如第n名的,來看專業。第一志愿是自動化。再看自動化專業的情況,哦,這專業滿了。
得,我們有專業級差,把你降三分。(我好冤哪,但沒辦法,這是規定)
D、好吧,你已經降了三分了,暫時沒有權利選擇專業了,等著吧。。
好吧。。一直等到分數在前的選擇完畢。。好了,終于輪到我了,再看第二專業,是化學。化學專業還好沒滿,好了,把卡紙給化學專業。
如果化學也滿了,那就更苦逼了,分數再減3分。再等著吧。。我去。。
可以看出,專業級差是很折騰考生的,但這是規定呀。還好的是,在招生簡單中,如果有專業級差的話,是要寫清楚的。
某校專業級差:3 3 2
意思是說,第一個專業進不了的話,減3分,第二個還進不了,減3分,第三個專業還進不了,減2分。。。
這個很坑爹。就算招生老師事先告訴你,你孩子第二個專業肯定木有問題。。蛋是,到時候,因為有專業級差,后果很難預料。。
(我這里講得很細,因為16年有很多高校有專業級差。17年不會有專業級差的概念了,想跳過的就跳過不用看了。。)
3、學校最低分與專業最低分,是錄取完畢后才知道的。
以后會有大厚書發下來,是過去數年的一些錄取數據。無非是某校某專業,最低錄取分是多少,名次是多少。
這些是參考數據。當年分數是多少呢?誰也不知道,要錄取完畢之后,才會知道。
過去的數據,只能作為參考。
一般來說,最低錄取分數是評價一個學校(專業)最客觀的標準。
綜上,通過考察平行志愿的過程與一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平行志愿的優點:
速度快、省力,克服了傳統志愿的缺點。
第一志愿(第一專業)不再是起決定作用的了,考生有主動權。
(一般考生填寫平行志愿時,會選擇:一二、沖,三、正常,四五、保底。但也有激進型的:一二三四、沖,五、保底。只要底足夠牢靠,這樣填寫風險也是不大的)
平行志愿的缺點:
因為是一次性投檔,可能會進一個比較理想的高校,但專業是你不想要的。
在16高考群中分享時,我就說過,現在的數據庫處理能力非常強大了,這個缺點完全有條件克服了。方法是:
志愿詳細到專業。比如說,你可以填寫30個志愿,每條是專業+學校,最終按平行志愿的方式錄取。
這樣,就可以選擇一個理解的學校與理想的專業,從而克服了以前平行志愿的缺點。
以前平行志愿是先選擇學校,再選擇專業,分兩步走的。如果一步到位,則兩步產生的缺點就避免掉了。
(萬萬沒想到,這個理想會實現得那么快。。)
到時考試院官網上,會提供入口。準備好相關資料(身份證號、準考證號、報名號等等),就可以模擬了。
(高考報名后,應把相應一切資料統統記錄下來,以后都會有用。尤其是,要把密碼改掉,并記在紙上。每年有登錄人家志愿而改掉志愿的惡作劇事件發生。)
3、
17年的志愿,會長啥樣?
我估計會提供30個左右的專業+學校的選擇欄。
專業與學校,都會有代碼。因為代碼可以使搜索加快。
是先選擇學校,還是先選擇專業?我估計會先選擇學校,再選擇專業。因為在學校中搜索專業速度快。
可以想像,學校+專業,有30個左右的選擇欄。
專業服從與走讀服從還會有嗎?
專業服從已經沒有意義,肯定不會有了。走讀服從本來就是雞肋,也會去掉。
4、
錄取標準(過程)是什么?
以平行志愿的方式,學生優先選擇學校+專業,一次性定位。
具體過程是:
A、按學生的全省排名,排名高的先來選擇學校+專業。
B、比如排名為n名的考生來選擇了。
C、第一志愿的學校+專業,人滿了么?沒有滿,則被招走。
滿了,則看第二志愿的學校+專業。
如此不斷搜索下去,總有一個沒滿的,則被招走。招走之后,學校招生的輕松很多,分配專業這個步驟已經完成了。
那萬一,到最后一個學校+專業,都已經滿了,咋辦?
那你到下一個時間段去玩吧(相當于以前的退檔),到下一個時間段,你還得再填寫志愿。
5、
全省排名怎么來的?
錄取標準一定是排名,不會是分數。因為分數可以相同,排名永遠不會相同。
總分的計算,是語、數、英三門分數加起來,再加上三門選科經過賦分的分數。
當總分相同時,排名的時候要另加條件,比如取數學看誰高。還相同,再加上語文成績看誰高。。。
那所有科目分數全部相同。。我去。。。這種情況概率極低,萬一發生了,要問考試院的編程負責人了。。
關于錄取標準,只能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排序的數據。這個數據也僅可能是全省排名。
因為給選科賦分,就是用于這個目的。
那有另外的可能嗎?比如我填報物理專業,選科物理的的權重會不會加大?
你想多了,這種可能性僅為百分之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為什么呢?因為這不具有操作性。從傳統志愿到平行志愿,再到現在的專業+學校,一步步是穩扎穩打過來的,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沒事找抽的算法。
6、
賦分不太公平啊,咋辦?
目前來看,賦分主要牽涉到權重問題。比如說,上海的賦分方式使選科權重減少,語數英權重相對就大了。
而浙江的則選科權重較大,語數英權重就沒有上海的大了。
就公平性而言,目前沒有比這種賦分方式更公平的了。(也可能會有,但不具有操作性。)
當然,微小的不公平是存在的,那只能暫時放一放了。選科是一次性的,又不能變更了。
總結一下幾個結論:
志愿填報的時間會分幾段?我估計,分三段的可能性最大。
在填報志愿時,考生成績與名次,就已經知道了。
在正式填報志愿(0626)之前的一周左右時間,會有一次模擬在電腦上填寫志愿的練習。
學校+專業,有30個左右的選擇欄。
以平行志愿的方式,學生優先選擇學校+專業。錄取標準是全省排名。
不會出現不同專業不同選科權重不同的腦殘算法。
這里我下了六個斷論。到底準不準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至少,目前,我們可以暫時把這些當成定論來應用。
第二部分講完了。
家長們第一反應可能是,這么麻煩啊。。我去,不想玩了。
我的建議是,最好你自己親自玩一下,因為孩子不會有這個功夫了解這么多東西。
然后是你把了解的大概,說給孩子聽。
最后與孩子一起作決定。
?
?
?
?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