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隊伍信息:
隊伍名稱:彳艮彳亍團隊
?
學號 | 名 | 本次作業博客鏈接 |
---|---|---|
031602219 | 奇豪(隊長) | https://www.cnblogs.com/S031602219/p/9822576.html |
041602209 | 毓明 | http://www.cnblogs.com/mingsonic/p/9820702.html |
041602204 | 水源 | http://www.cnblogs.com/littlenorthwest/p/9820713.html |
061600236 | 禮亮 | ?http://www.cnblogs.com/YangLiLiang/p/9821082.html |
031602603 | 超星 | ?http://www.cnblogs.com/ccxccx/p/9822698.html |
181600215 | 翔宇 | ? |
031601123 | 志銘 | ? |
031601124 | 熊 | ?http://www.cnblogs.com/ccxccx/p/9822698.html |
2、團隊分工:
負責狀態圖制作
燃盡圖:
?
3、UML :
Part1:(部署圖)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這里主要說明的是部署問題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服務器及數據庫的搭建,前后端交互等。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前端客戶操作返回給后臺服務器,后端服務器依照前端操作給出相應返回值,從數據庫中調用相應的數據。
?
?
Part2:(類圖)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 ? ??使用WeEdit小程序的功能方面內容。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1)項目模塊定義不夠清晰;
? ? ? ?2)代碼未有統一格式;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通過統一參數,方便后續前后端工作的配合。
?
?
?Part 3:(狀態圖)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 ? ??這部分UML描述了發布簽到、發布共享文檔、發布投票功能可能的狀態以及其中狀態的具體活動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每個具體狀態轉化細化得不夠完全、在實現中還需更近一步改進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體現了軟件需要的功能以及解決了軟件內部各功能實現的邏輯問題
?
?
?Part 4:(用例圖)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 ? ?? 這里是用戶在**WeEdit**系統上能夠進行各項操作的部分,以及對操作內容的具體化。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需要面臨功能如何按照用戶習慣排布的問題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各個功能模塊之間直觀的邏輯聯系
?
?
Part 5:(活動圖)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 ? ? ?描述了用戶具體選擇發布通知,現場簽到,投票,想法收集和文章分享這幾大模塊。以及每個模塊相對應的后續操作和結果。如進入現場簽到模塊后,可以選擇簽到會議。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不能防止同學帶翹課的同學的手機來簽到。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解決了用戶權限的問題。不同權限的用戶進入不同的界面,進行不同的操作,不會發生權限混亂造成文件出現錯誤。
?
?
Part 6:(時序圖)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 ? ? ?展示對象之間交互的順序。它通過描述對象之間發送消息的時間順序顯示多個對象之間的動態協作。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需要理清項目各模塊內的邏輯,按時間順序顯示各模塊內的動態協作。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各模塊內的交互邏輯、交互順序。
?
?
Part 7:(實體關系圖 )
? 這里描述的是系統哪部分?
? 主要描述的是系統的概念結構設計的部分。
? 這部分要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實體的決定、實體屬性的決定、實體之間的關系(包括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
? 以下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
解決的問題:
1) 分配了七個實體:參與者、發起者、投票、現場簽到、文章分享、想法收集、發布通知
2) 各實體屬性的決定。具體屬性可參照“實體關系圖”。
3) 各實體之間的關系。具體實體之間的關系可參照“實體關系圖”
參與者
(E-R圖——參與者)
?
?(E-R圖——發起者)
4、工具選擇:
本次作業團隊的選擇為process on
5、使用后對工具的評價:
1、容易上手,使用起來很方便。因為是網頁端的,不用下載就能使用。
2、不過在注冊和登陸過程發現注冊和登陸按鈕需要點擊多次才有反應,這可能是個bug。
3、但是process on的模板太丑了,而且很少。
6、PSP表格:
PSP2.1 |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 預估耗時(分鐘) | 實際耗時(分鐘) |
---|---|---|---|
Planning | 計劃 | ?10 | ?10 |
· Estimate | · 估計這個任務需要多少時間 | ?10 | ?10 |
Development | 開發 | ?80 | ?100 |
· Analysis | · 需求分析 (包括學習新技術) | ?20 | ?10 |
· Design Spec | · 生成設計文檔 | ?0 | ?0 |
· Design Review | · 設計復審 (和同事審核設計文檔) | ?10 | ?10 |
· Coding Standard | · 代碼規范 (為目前的開發制定合適的規范) | ?0 | ?0 |
· Design | · 具體設計 | ?60 | 80 |
· Coding | · 具體編碼 | ?0 | ?0 |
· Code Review | · 代碼復審 | ?0 | ?0 |
· Test | · 測試(自我測試,修改代碼,提交修改) | ?0 | ?0 |
Reporting | 報告 | ?20 | ?30 |
· Test Report | · 測試報告 | ?0 | ?0 |
· Size Measurement | · 計算工作量 | ?10 | ?15 |
·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 · 事后總結, 并提出過程改進計劃 | ?10 | ?15 |
? | 合計 | 110 | 140 |
7、評估成員的貢獻分配
具體評分細則:
?
姓名 | 貢獻分+基礎分=總得分(%) |
黃毓明 | 15+2=17 |
丁水源 | 14+2=16 |
楊禮亮 | 11+2=13 |
蔣熊 | 6+2=8 |
黃志銘 | 6+2=8 |
蘇路明 | 13+2=15 |
陳瀚霖 | 7+2=9 |
胡展瑞 | 12+2=14 |
8、環節的感受
未換隊同學的感受(臨時隊長、被換來的新隊友、新團隊氛圍等照比原隊有什么優缺點)
我覺得臨時隊長很稱職,有隊長的擔當,在整個過程中兼顧了新來同學工作環境陌生這個問題做了一些分工調整。
被換來的新隊友坐得離我挺遠的,和他們幾乎沒有交流,但是在群上的消息反饋很積極,而且工作速度快而且完成度高,還做了額外的工作。
整體的氛圍還是很好的,感覺新同學積極性確實更高一些,而且一起分工合作的速度比想象的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