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生鮮電商平臺-電商會員體系系統的架構設計與源碼解析
?
說明:Java生鮮電商平臺中會員體系作為電商平臺的基礎設施,重要性不容忽視。我去年整理過生鮮電商中的會員系統,但是比較粗,現在做一個最好的整理架構.
?
設計電商會員體系需要知道什么
1. 首先,產品定位,是To B 還是To C
2. 其次,電商產品是否平臺型,平臺型和非平臺型電商會員體系區別
3. 再者,同為平臺型電商,會員體系也有不同,該如何選擇與設計
4. 最后,如何設計會員的成長體系
電商會員種類和作用
按行業劃分 可以分為To C 和 To B 兩種:
To C 的會員體系是用來提高用戶粘性,通過一些激勵手段將用戶留在自己的產品內。
To B 的客戶區別于 To C 的用戶,它一般具有關系的長久性,是經過一定時間積累下來的客戶,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在傳統企業內,有專門的系統來維護渠道或者客戶,稱為 : CRM(客戶管理管理系統)。傳統企業中客戶管理,一般會根據用戶的所在地區,劃分片區(華南、華北、華東、華中等,或者更細),需要專人負責維護并建立起組織架構,同時系統內部數據權限也需要根據組織架構來進行區分。客戶也會相應的分成多個等級,比如:普通分銷商、經銷商、總代等。不同的等級客戶會一般設定不同的產品價格體系。
To C 的會員功能,沒有 CRM 那么復雜,功能也更簡單。基于它的目的,在功能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基礎信息、成長體系和積分體系,本文將圍繞To C 的平臺電商會員的成長體系進行分析:
To C類 平臺電商和非平臺電商會員體系區別
非平臺類電商,即:自己搭建了一個電商網站賣自己的東西,也沒有接入第三方的店鋪類型。這種類型的會員成長/積分體系相對簡單,會員成長和積分都由商家自行管理。

平臺類電商,即:搭建了一個電商網站賣東西,同時還允許第三方賣家入駐平臺。這種類型的會員成長體系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主流的 阿里/京東 平臺入駐商家模式
第二種:類似微店、有贊、點點客、好業寶等 平臺軟件服務模式(SAAS)
這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憑借平臺的影響力吸引大量的用戶,平臺再將這些用戶分流到入駐的商家中;后者的平臺并不提供流量,只是提供軟件技術支持,店鋪所有的運營、推廣、引流都需要商家自行完成。基于這種本質上的區別,對應的會員成長體系也會完全不同。前者由于平臺自帶流量,用戶的等級、成長、積分體系都歸平臺管理,也就是說同一用戶進入平臺的不同商家都是同樣的等級和積分;后者由于商家獨立運營店鋪,店鋪都有自身的一套會員成長和積分體系,與平臺其他商家是完全不通的,也就是說同一個用戶在一個店鋪下所具備的會員等級/積分如果跨到平臺下其他商家是不能通用的。
第一種:平臺入駐商家模式會員體系

京東/阿里 都是將會員數據掌握在平臺手中,平臺下店鋪并不具備對會員的成長值、積分的干涉權利,積分抵扣現金也是平臺行為,由平臺補貼積分抵扣的金額給相應的店鋪。像一個菜市場,平臺提供場地,吸引流量,客戶可以在在菜市場(平臺)擺攤、開店,通過汲取平臺的流量出售東西。
這種情況下,平臺需要管理兩個維度的會員體系,一個是To C 的,一個是To B 的,To C 就是針對終端的用戶會員體系,To B 是針對平臺入駐的商家,需要針對他們分別設定成長和積分等級體系
第二種:平臺軟件服務模式(SAAS)會員體系
平臺下放會員體系時,需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果入駐平臺的是一個商業綜合體,它同時具備線上商城、線下門店、外賣等不同的店鋪,那么一個商業綜合體下轄的所有門店應該將會員體系打通,也即:同一個用戶到一個商品綜合體下轄的門店、外賣、線上商城進行消費時,他應該具備相同的用戶會員等級、積分,在門店消費產生的積分可以到線上商城進行抵扣現金。同時,這個用戶如果進入平臺的其他商業綜合體/店鋪時,他的會員等級/積分將不再繼續可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引入類似微信開放平臺的 Union ID 和Open ID 模式:
商業綜合體ID:平臺下每個商業綜合體的唯一標識
門店ID:每個商業綜合體的下轄門店的唯一標識
商家入駐平臺時,會自動獲得一個唯一ID(商業綜合體ID);每當商家創建一個店鋪時,每個店鋪又會被分配一個門店ID。
當用戶進入平臺的某個店鋪消費時,訂單會記錄該門店ID 和對應的商業綜合體ID ,該商業綜合體就可以對用戶進行會員成長/積分體系評估,如果用戶下次進入到該商業綜合體的其他店鋪消費,由于用戶對應的商業綜合體ID 是一致的,那么門店可以調取該用戶的積分/會員信息,用戶可以使用其他門店積累的積分在該門店進行消費或者享受會員優惠。如果用戶跨越商業綜合體,那么對應的商業綜合體ID不一致,對于新的商業綜合體來說,該用戶視為一個新用戶。
會員成長體系如何設計
在我們對于平臺電商會員體系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之后,就可以根據所負責的產品選擇對應的會員體系方案。但是確定了會員體系方案后,會員的成長方案又如何設計呢?
在會員成長體系中,有個經常用到的詞:成長值。用戶的成長值決定了用戶所處的會員等級。對于體量較小(非平臺型電商)可以使用累計積分作為會員成長值,但是對于平臺型電商而言,積分作為成長值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以目前最大的兩家電商平臺為例,淘寶/天貓的成長值叫做“淘氣值”,不同的淘氣值對應不同的會員等級(普通會員、超級會員、APASS);
京東的成長值就叫做“成長值”,不同的成長值對應不同的會員等級(注冊會員、銅牌會員、銀牌會員、金牌會員、鉆石會員)。
這兩家電商的會員成長體系采用的是兩種不同的會員成長分析模型:RFM模型和用戶消費/行為增長模型。
RFM模型
RFM模型是衡量用戶價值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對會員價值進行多維度動態綜合加權計算。R 代表 Recency(最近一次消費間隔),F 代表 Frequency(統計時間段內的消費頻次),M 代表 Monetary(統計時間段內的累計交易額)。
RFM模型在衡量用戶價值時,沒有固定的計算方法,企業要根據平臺的實際定位,對R、F、M這三個指標進行維度劃分,對每個指標進行層次劃分,并且給每個層次進行評分,這樣R、F、M的值就分別評估出來,并且對其進行聚類定量描述。其次根據RFM模型,可以實現對用戶消費特性進行群體細分。

RFM模型統計設計原型
?


代表性產品:淘寶/天貓 會員體系(RFM模型)

用戶消費/行為增長模型
是指根據用戶在平臺上的行為,進行成長值量化,突出用戶單次行為的貢獻度,成長值是會員行為的單向累計的統計。在電商網站中,一般對用戶的消費金額、訂單數量、登錄、評價、曬單、回答、收藏、確認收貨等行為進行成長值評估。

?
用戶消費/行為增長模型代表產品:京東 會員體系

以京東為例,其成長值增長策略為:
登錄:除注冊會員外,每日第一次手動登錄后可獲得成長值獎勵;
購物:訂單完成后獲得成長值(購物成長值=結算金額×加速系數);
評價:評價20元以上商品(虛擬商品除外),審核成功獲得20個成長值;
曬單 :前10名曬單20元以上商品(虛擬商品除外)的用戶,審核成功后獲得20個成長值 。
每月達三天購:自然月內有三天都進行了購物且訂單狀態為已完成,次月10日左右發放獎勵成長值
其成長值收回策略為:
發表的評價被刪除,收回獲得的成長值
發表的曬單被刪除,收回獲得的成長值
退貨、退款,收回獲得的成長值
總的來說
設計一個電商產品會員體系,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產品所處的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最優方案,會員成長體系不應該一成不變的,它應該根據產品的發展階段進行動態調整。例如:在產品發展早期,獲取用戶是最重要的,可以增加用戶行為模型(鼓勵注冊、登錄)的成長值權重;在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用戶增長處于穩定期,需要將用戶運營作為工作重點,這時我們需要考慮變更用戶成長方案,將精細化用戶分群和定向營銷作為產品工作重心,那么這時候使用 RFM 會員成長體系則顯得更合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