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著名黑客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頭七的日子。斯沃茨14歲就參與創造RSS 1.0規格的制定,曾在斯坦福大學就讀了一年,是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三位創始人之一……斯沃茨自殺時才年僅26歲。這26歲的短暫生命如此可以如此豐富?可能因為他早已參透了高效的要義,這更令人唏噓不已。
(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 / 文)總有人說:“如果你把看電視的時間用來寫作,早就寫出一部小說了!”這話確實令人難以反駁——毫無疑問,把時間用在寫小說上無疑要比消磨在看電視上更有意義。但是這個說法隱含了這樣一個假設:時間是“可替換的”,你可以輕易地用看電視的時間來寫作。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時間的“品質”也不盡相同。比方說,如果在搭地鐵時沒帶記事本,我就很難利用這個時間寫點什么;如果一直受到干擾,你就很難集中精力做事。另外,心情也會影響時間的品質:當我感到情緒高昂、信心滿滿,我就能積極、高效地工作;而當我感到煩悶、疲憊,我就只能看電視消磨時間。
如果你想提高效率,你就要遵守以下原則:首先,你必須充分利用每一品質、每一類型的時間。其次,你要盡量讓你的時間變得更加優質。
有效利用時間
選擇值得的工作
生命苦短,為什么還要浪費在蠢事上呢?人們總傾向于去做一些簡單、輕松的事情。然而我們更應當自問:我是否能做些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有的話,為什么不去做呢?然而對這類問題也不能求之過度。(如果你完全遵循這個邏輯的話,最終你就會質疑自己為什么沒有在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是,前進的每一小步都會讓你變得更有效率。
這并不是說你應該終身忙于處理世界最大難題,至少我肯定沒有。(畢竟我現在還在寫這篇文章嘛!)但這確實是我衡量自己生活的標準。
一心多用
(編者注: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心多用會降低工作效率,因為這是對短時記憶的極大考驗。詳見《?事件切割理論:咦,我剛才是要干什么來著??》。但三心二意也有好處,就是可以讓你獲得意外發現,詳見《?三心二意,助你好運??》)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如果我們只專注于一件事情的話,我們會做得更好。我認為這說法并不可信。此時此刻,我就在做許多不同的事——調整坐姿、舒活肌肉、喝飲料、清桌子、和我的兄弟在線聊天,當然還有寫這篇文章。在過去的一天里,我寫了文章、讀了書、吃了東西、回了郵件、和幾位朋友聊天、購物、寫了其他幾篇文章、備份了硬盤,還整理了我的閱讀書單。在過去的一周里,我也做了許多事:我參與了好幾個軟件項目的開發,讀了幾本書,學了幾種編程語言,等等等等。
一心多用,會讓你在不同品質的時間段里都有事可做。另外,如果你覺得做不下去或者實在無聊的話,你總可以找到別的事情來做。(這也能讓你的頭腦活絡活絡,很多原本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一心多用也會讓你更富創造性。所謂創造性,即是將你在別的領域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當前的工作中。如果你同時在做著不同領域的多個項目,那么你很容易就能借用許多想法了。
寫個“待做事項清單”
找出一堆要做的事情來并不難——人們總有無數目標想要達成。但是如果你試圖把它們全都記在腦子里的話,你的大腦很快就會轉不動了——同時記住所有事情的心理壓力簡直能把你逼瘋。解決之道其實很簡單:把它們都寫下來。
一旦你寫成了這樣一張“待做事項清單”,你就能一項一項、有條不紊地做事了。現在我手頭上就有一張“待做事項清單”,上面依次寫著:編程、寫作、思考、帶口信、閱讀、聽、觀察。
很多大項目都會包括多種不同的小任務。比如說,寫這篇文章這個活動,除真正寫作之外,還包括了閱讀有關拖延癥的文獻、構思新章節、遣詞造句、發郵件向他人咨詢等等事項。當你有合適的時間的時候,你就能立馬開始工作。
讓“待做事項清單”融入生活
一旦寫成了這樣一張“待做事項清單”,你就要記得多看看它。怎么保證能多看它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出現在你無論如何都能看到的地方。比方說,我會在桌上放一摞書,其中最近正在讀的那本放在最上面。當我想要找本書看看的時候,我只需抓起最上面那一本看就行了。
我也是這樣處理電視節目和電影的。每當我找到一部據說值得一看的片子,我就會把它拷貝到我電腦上一個特殊的文件夾里。當我想找個片子看看的時候,我就會直接打開那個文件夾。
我還想了些別的更有刺激性的方法。比如說,寫一個程序,好在我刷博客的時候彈出一個“待讀”列表。或者設置一個彈出窗口,在我放空的時候彈出來,提示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編者的話:?本文是亞倫?斯沃茨的文章《怎樣更高效?》(HOWTO: Be more productive)的上篇,請繼續閱讀下篇《?提升時間的品質?》。
本文轉自: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