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倫?斯沃茨:提升時間的品質
不休不眠地工作是低效的,怎樣發揮時間的最大效率?

圖片來源:personalitytutor.com
(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 / 文)《?怎樣有效利用時間?》中給出的建議差不多已經能夠讓你充分利用各類時間了。但更為重要的是,你必須讓時間變得更優質。大多數人都把大量時間花費在上學、上班這種事情上。如果你在上學或者上班,那么你空余的時間就不多了。你必須要停止浪費時間。那么,你能做些什么呢?
減少物理限制
隨身帶上紙和筆
差不多所有我認識的、做事有效率的人都會隨身帶著筆記本之類的東西。紙和筆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馬拿出來使用——你可隨時寫東西交給別人,做筆記,或者涂鴉想法。我甚至曾經在地鐵上寫過一篇完整的文章。
(以前我也是隨身帶著紙筆的,但是現在我隨身帶著的是智能機。雖然它不能像紙筆一樣,讓我可以寫東西交給別人,但是它讓我隨時都有東西可看,比如電子郵件。我也可以隨時將筆記直接推送到郵箱。)
避免干擾
對于需要全神貫注的工作,你就應當避免受到干擾。最簡單的方法是去個別人找不到你的地方。或者你還可以和周圍的人商量好,“當我的房門關著的時候不要來打擾我”,或者“如果看見我帶著耳機,就不要跟我說話,在QQ/gtalk上給我留言就好了”(這樣,你就可以等到空閑下來之后再回復)。
但是你也不能做的太過頭。如果你的工作毫無頭緒,或者你純粹是在浪費時間的話,你就應當把手中的事情暫時放下,去做些別的事情。去幫別人解決問題,絕對比你枯坐在那里刷新聞更好。這就是為什么要和周圍的人約法三章:當你無法集中精力的時候,人們可以來打斷你。
緩解心理束縛
去吃飯,去睡覺,去鍛煉
在你感到饑餓、疲憊或焦躁不安的時候,時間的“品質”也差。解決之道很簡單:去吃飯,去睡覺,去鍛煉。但即使是這么簡單的事,我自己也做的不好。有時候我不想起身去找吃的,所以就一直餓著肚子工作到很晚,直到最后累得都不能出去吃飯了。
人們很容易對自己說:“我已經很累了,但是我還不能睡覺——我還有事情沒做完。”但其實如果你小睡一會兒,剩下的“劣質”時間就會變成“優質”時間,你的效率會更高。何況,早晚你總是要睡覺的。
其實我并不經常鍛煉。所以要我勸大家“多鍛煉”的話,我本人并不夠格。但是我正在盡我所能地增加鍛煉:如果我要躺在床上看書,我就會趁機做仰臥起坐;如果我要走路去什么地方,我會用跑的。
與開朗的人為伍
緩解心理束縛要比減少物理限制難得多,但是還是有解決方法可循,比如跟開朗的人交朋友。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發現在和保羅?格拉漢姆(Paul Graham)或者丹?康諾利( Dan Connolly)聊過之后,自己更能享受工作。保羅和丹他們簡直就是在輻射正能量啊!人們往往認為只有遠離人群、把自己封閉在房間里,才能真正開始工作。但這樣做往往非常低效。
分擔工作
如果你的朋友們不夠開朗,跟他們一起分擔工作、解決難題,也會讓工作變得簡單得多。一方面,你的心理壓力會隨之分散、減輕。另一方,有人在旁邊敦促你,你也更能集中精力。
拖延癥與精神力場
(編者注:精神力場是斯沃茨自己創造出的概念,在解釋拖延癥方面倒是也能自圓其說,不過現在還沒有科學證據。心理學家對拖延癥的成因也有自己的解釋,可以參見《?我知道你為什么拖延?》。)
到目前為止,上述一切方法都還沒有觸及核心:拖延癥。每個人都有拖延癥,你并不是特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不能想方法去克服它。
拖延癥是什么?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所謂拖延,就是你選擇去做“有趣的事”(比如玩游戲),而不去做正經事。(通常這會讓旁觀者覺得你既懶惰又散漫。)但真正的問題在于,犯了拖延癥的你,腦袋里究竟在想什么?
我曾經花了很長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我能給出的最好解釋是:你的大腦給每個任務事項施加了一種“精神力場”(mental force field)。玩過磁鐵吧?磁鐵的同極相斥。如果你移動兩塊磁鐵,你就能模糊地感受到磁場的界限。如果你把兩塊磁鐵的相同磁極放在一塊,磁場的作用力就會將磁鐵互相推離。
精神力場就和磁場類似。它既不可見也不可碰觸,但是你也可以模糊地感覺到它的界限。你越是向它靠近,越是想完成某事,精神力場產生的排斥力也越大,會把你直往反方向推。
就好像你不能靠蠻力讓兩個相斥的磁極挨在一起(你一松手,它們就會自己彈開),我也從來沒能依靠純粹的自我克制力來克服精神力場。你應該足夠機靈——你要做的,只是轉動磁極。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心理力場?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因素:
1.工作本身難度大
2.工作是被指派的
難度大的工作
分拆工作
工作困難的第一個原因,是它太過龐大了。比如說,你想要設計一個食譜管理器程序。沒有人真的能夠坐下來立馬寫出一個食譜管理器。這是個目標,而不是具體可行的事項。所謂事項,是一個具體的步驟。許許多多這樣的步驟加起來才能夠達到你的目標。對于設計食譜管理器這項工作來說,第一項要做的事大約是:“畫一個界面草圖,展示一張食譜”。而這個,是你可以立馬著手進行的。
當你前進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會逐漸明朗:你要構思一個食譜的組成,這個管理器需要什么樣的搜索機制,數據庫的結構是怎樣的,等等。如此一來,你就會有一個接一個具體事項要完成。而當你逐漸對這項工作熟悉起來之后,原先的難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
對于我的每一個大工程,我都會思考下一步能做些什么,然后把它們加到我的“待做事項清單”里(見上文)。而當我完成了某個事項,我也會在清單里加入下一步的計劃。
簡化工作
還有一類工作之所以會讓你感到困難,是因為它太復雜了。如果你覺得寫本書太難,那么就先寫一篇文章。如果寫一篇文章對你來說還是太難,那么就先寫一段小結。重點是,你現在就應該動手。
一旦你動手做事,你就能更準確地認識它,更好地理解它。畢竟,改進已有的東西總比重新創造要容易得多。如果你的那段小結寫的不錯,那么沒準你就能根據它寫出一篇文章,然后寫成一本書。一小步接著一小步走,就能寫出一本完整的、不錯的書。
多思考
難題的解決往往賴于靈光一閃。如果你對這個領域還不熟悉,你首先要做的當然是研究——看看別人都是怎么做的,從而對該領域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然后處理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以驗證你是否已經具備了需要的能力。
被指派的工作
被指派的工作,是指那些你被要求完成的工作。大量心理學實驗發現,如果你試圖“激勵”人們去做某事,那么人們往往更不愿意去做(編者注:斯沃茨說的這一點確實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失調”,可以參見《?想收買人心?請遵守低價策略?》);就算做了,也會做得很糟糕。獎勵和懲罰這樣的外在激勵(external incentives)似乎殺死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內在激勵(intrinsic motivation)——即你發自內心的興趣。(在社會心理學界,這是得到最廣泛驗證的發現之一。有超過70項研究證明,獎勵會降低人們對完成任務的興趣。)我們的大腦似乎并不喜歡接受被指派的工作。
奇怪的是,這一現象并不局限于外人——甚至當你要求自己做事的時候它也可能會出現。如果你告訴自己:“我應該做這個。這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忽然之間,這件事就變得艱難無比。但是如果這時候能有另一件事成為所謂“現在最重要的事”,那么之前的那個就似乎變得容易起來。
創造假任務
要擺脫上述困境,有一個相當直接的解決方案:如果你想要做某事,就告訴自己去做另一件事。但不幸的是,有意欺騙自己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因為你對自己的花招一清二楚。所以,你需要找些更迂回的方法。
一個方法是,讓別人來給你指派工作。最常見的例子要數研究生寫畢業論文了。寫畢業論文可說是一項非常艱巨但又必須完成的工作。因此,為了逃避它,研究生往往樂于完成其他的困難的任務。
這個方法之所以可行,需要三個前提:其一,這項被指派的工作必須看起來非常重要(你只有完成畢業論文才能拿到學位);其二,這項工作必須非常艱巨(你要寫數幾百頁,要展示出你最好的研究);其三,即使推遲一段時間完成也并非什么大問題。
不要給自己布置任務
人們常會對自己說:“我需要把所有事情放一放,集中精力靜下心里,把這篇文章寫完。”更糟糕的做法是自我獎勵,比如對自己說:“如果我寫完了這篇文章,就去吃塊糖。”而最要命的,是讓別人來強迫你做事。
所有這些情況都相當常見——我自己每樣都試過。但是它們只會降低你的效率,因為你都是在給自己指派工作。一旦如此,你的大腦就會盡其所能地逃避、拖延。
讓事情變得有趣
人們常覺得一項工作如果艱巨,就不會有趣。但事實上,它可以一件成為最令你愉悅的事。一個棘手的難題不僅會吸引你投入其中,還會讓你擁有豁然開朗之后的那種絕妙成就感。
所以,做好一件事的秘訣,并不是說服自己必須去做,而是說服自己這件事很有趣。如果這件事并不是那么有意思,那么你也要讓它變得有趣起來。
我第一次認真運用這個方法,是在大學里。當時我被要求寫幾篇文章。當然寫文章并不是什么特別艱巨的任務,但是這項工作是被強加給我的。畢竟,有誰會沒事閑的寫上好幾頁紙,討論兩本書的關系呢?所以我努力讓它變得有趣起來。比方說,我盡我所能地模仿各種演說體,將每個段落都寫成一種不一樣的風格。(ps.這也能增加字數。)
讓工作變得有趣的另一個方法,是同時解決更普遍、更籠統的模型問題。比如說,如果你要設計一個網絡應用程序,你可以試著搭建一個網絡應用程序框架,然后把你完成的那個具體程序當作基于這個框架的個例。這樣不僅這項工作變得更有意思,你獲得的成果往往還更有用。
小結
關于效率確實存在許多誤區——比如說時間是“可替換的”,專注做一件事會更高效,自我獎勵能提高效率,艱巨的工作毫無樂趣可言,拖延癥是不正常的……這些誤區的共同本質在于:工作有違天性。
或許對大多數人的大多數工作來說,確實如此。但是你難道真的非要寫無聊的文章或者毫無意義的備忘錄不可嗎?如果社會強迫你這樣做,你就要為自己的內心發聲,大聲說不。
但如果你要做的是有價值的、富有創造性的事,那么就一定不要將你的大腦孤立起來。高效的真正秘訣恰在于聆聽你自己身體的聲音:餓了就去吃飯,累了就去睡覺,覺得無聊了就先做點別的,以及,做有趣的事情。
這看起來是如此簡單,沒有花哨的語言,不必有堅強的自制力,也不需要成功人士的人生指導。它幾乎就像是常識一樣。但是社會的壓力使我們誤入歧途。如果你想要變得更高效,很簡單,是時候轉個身了。
編者注:在為作者斯瓦茨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的同時,我不禁想起了心事鑒定組@Lithium鋰 曾經的文章《?抑郁之于創造,是詛咒還是饋贈??》。
ps, 本文是亞倫?斯沃茨的文章《怎樣更高效?》(HOWTO: Be more productive)的下篇,請繼續閱讀上篇《?怎樣有效利用時間??》
原文:?HOWTO: Be more produ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