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實驗室的BCA儀器壞了,偶然發現nanodrop也可以測蛋白濃度,省不少時間!本方法原理是:紫外吸收??
友情提示:由于表格的存在,用電腦看本推文,效果更好
紫外吸收法 | 較為靈敏50~100mg | 快速 5~10分鐘 | 蛋白質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殘基在280nm處的光吸收 | 各種嘌吟和嘧啶;各種核苷酸 | 用于層析柱流出液的檢測;核酸的吸收可以校正 |
-
選擇A280波長,測蛋白濃度
-
準備工作區域,確保工作臺面干凈,并清潔使用的移液器和試管。
-
使用純水或緩沖液,而不是待測的蛋白質樣品,進行blank校準。將一小量純水或緩沖液(與待測樣品相同的體積)放置到NanoDrop測量蓋片上。
-
使用無菌紙巾輕輕擦拭測量蓋片以去除表面的雜質。
-
將測量蓋片放置到NanoDrop儀器的測量槽中,并關閉儀器蓋子。
-
在儀器軟件中選擇蛋白質濃度的測量模式。
-
點擊測量按鈕開始進行blank校準,并等待一段時間直到校準完成。
-
校準完成后,移除blank樣品并清潔測量蓋片。
-
取一小量待測的蛋白質樣品(通常約為1-2微升)并將其轉移到新的NanoDrop測量蓋片上。
-
使用無菌紙巾輕輕擦拭測量蓋片以去除表面的雜質。
-
將測量蓋片放置到NanoDrop儀器的測量槽中,并關閉儀器蓋子。
-
點擊測量按鈕開始測量,并等待一段時間直到測量完成。
-
讀取測量結果,包括吸光度值和蛋白質濃度。通常,吸光度值在280納米波長處進行測量,該波長對應著蛋白質的最大吸收峰。
如果想更準確一些,可以加上自己的標品,測一遍標品的濃度,制作標曲。
附:
五種蛋白質測定方法比較如下:
方法 | 靈敏度 | 時間 | 原理 | 干擾物質 | 說明 |
凱氏定氮法(Kjedahl法) | 靈敏度低,適用于0.2~ 1.0mg氮,誤差為 ±2% | 費時 8~10小時 | 將蛋白氮轉化為氨,用酸吸收后滴定 | 非蛋白氮(可用三氯乙酸沉淀蛋白質而分離) | 用于標準蛋白質含量的準確測定;干擾少;費時太長 |
雙縮脲法(Biuret法) | 靈敏度低1~20mg | 中速 20~30分鐘 | 多肽鍵+堿性Cu2+?紫色絡合物 | 硫酸銨;Tris緩沖液;某些氨基酸 | 用于快速測定,但不太靈敏;不同蛋白質顯色相似;BCA鰲合Cu+作為顯色劑,產生藍紫色并在562nm有吸收峰 |
紫外吸收法 | 較為靈敏50~100mg | 快速 5~10分鐘 | 蛋白質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殘基在280nm處的光吸收 | 各種嘌吟和嘧啶;各種核苷酸 | 用于層析柱流出液的檢測;核酸的吸收可以校正 |
Folin-酚試劑法(Lowry法) | 靈敏度高~5mg | 慢速 40~60分鐘 | 雙縮脲反應;磷鉬酸-磷鎢酸試劑被Tyr和Phe還原 | 硫酸銨;Tris緩沖液;甘氨酸;各種硫醇 | 耗費時間長;操作要嚴格計時;顏色深淺隨不同蛋白質變化 |
考馬斯亮藍法(Bradford法) | 靈敏度最高1~5mg | 快速5~15分鐘 | 考馬斯亮藍染料與蛋白質結合時,其lmax由465nm變為595nm | 強堿性緩沖液;TritonX-100;SDS | 最好的方法;干擾物質少;顏色穩定;顏色深淺隨不同蛋白質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