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覺的動態范圍即可用的聽力范圍。在坐標系中,它可以表示為以聽閾和最大舒適級為界形成的區域,其坐標軸分別為頻率和聲壓級(刺激持續時間在某種程度上對其產生影響)。是什么因素決定了人類聽力的極限?這些極限是怎樣測量出來的?
能夠覺察到的最小聲壓級與頻率之間的函數關系通常通過兩類方式進行研究,一類是最小可聽聲壓級(MAP),由耳機得到。另一類是最小可聽場(MAF),是聲場中雙耳通過揚聲器得到的。這兩條曲線的形狀即為人耳的頻響曲線,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10~20Hz倍頻程的低通截止頻率都相當陡峭,而高通截止頻率較平坦。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單耳聽力,另一個是雙耳聽力;一個是堵耳,一個是未堵耳。人外耳道的共振頻率近3kHz處。堵耳后的共振頻率取決于鼓膜與耳機之間的距離。MAF曲線的最低點通常認為是由于3kHz的共振頻率所導致。
總之,人耳的頻響曲線反映了基底膜的物理特性,基底膜是聽覺系統產生音調感知的主要部位。高頻聽力隨年齡下降,表現為高頻截止頻率位置的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青年人也很明顯。生理噪聲(如呼吸、肌肉收縮和血流)通常會影響人們能夠聽到的最小的聲音,特別是低頻。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者的聽覺動態范圍減小,表現為響度重振,即當聲音大于聽閾而在達到正常的最大舒適響度之前,即已感覺響度突然異常增大,這在助聽器選配中要特別注意。

相關知識鏈接
小寶寶聽力發育進程:
在母親懷孕中晚期,小寶寶就有了聽覺:6個月胎兒的聽力已經和成年人相當了。
◆ 出生0-7天的小寶寶會隨聲音變化產生不同反應,當在寶寶耳邊拍巴掌或搖搖鈴,寶寶可能會有驚跳反應,或嚇哭了,或終止哭聲,或僅僅皺下眉。 ◆ 8-30天的小寶寶則可能會將頭轉向聲音的方向,對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如:當聽到吵架聲可表現出不安或厭惡;當聽到親昵聲、音樂聲則表現出喜悅的情緒。 ◆ 3-4個月寶寶已經可以區分大人的聲音。對媽媽的說話聲和其他人的說話聲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 ◆ 7-9個月的寶寶能追蹤聲音,他們聽到大人說話或唱歌聲時會盯著嘴型看,可以模仿動物發出“啊”“啊”的聲音,能聽懂“過來”、“再見”等簡單的話語。 ◆ 10-12個月寶寶的聲音定位能力已經發育完整,還會模仿別人說“媽媽”等單音節詞。 ◆ 12-15個月的寶寶能聽懂簡單的語句,能完成簡單的指令,比如去拿水杯、去丟紙巾等等簡單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