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即產品的時代,所見即所得,所得甚至超越所見。
無論是在公域的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還是品牌私域的官網、社群、小程序,品牌如果想與用戶發生連接,內容永遠是最前置的第一要素。
01?
當內容被消費過,就沒價值了
當下,很多行業增長見緩,用戶消費也整體下降,倒逼品牌加強營銷投入。而內容營銷作為營銷的核心工作,正成為各家品牌爭奪話語權的重頭戲。
我們知道,內容營銷的底層邏輯在于:用戶通過內容去觸達商品。一方面,內容吸引用戶,是重要的用戶觸達和互動形式,另一方面,內容也承載商品,是產品場景化的方式,也是打通交易的重要渠道。
用戶通過內容了解品牌和商品,消費內容才會消費商品。而且,如果他們對于內容的消費(時間)越高,對于商品的消費(金錢)也就越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當內容一旦被用戶消費過,就不再具備價值。與此同時,大家都知道營銷要做到千人千面,但容易忽略的是,如果內容不夠,千人千面也是一句空話。所以,品牌需要不斷生產內容。
02?
大語言模型錯誤很隱蔽,做內容營銷有局限
各類 AI 大語言模型讓品牌看到了曙光,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嘗試用 ChatGPT、Midjourney 等工具來輔助內容運營、畫圖創作的工作,提升效率。
可以說,AIGC 技術的應用普及,給內容營銷帶來了新的思路,從源頭上重新定義了內容生產的方式和方法。
從營銷方案到 TVC 腳本,從基礎海報到產品插畫,那些費時、繁瑣而又基礎的創作工作似乎都可以訴諸于 AIGC 工具。
然而,作為通用大語言模型,GPT 或許可以生成流暢且自然的通用型文本,但針對很垂直或專業的領域,就可能產生錯誤的信息或不準確的內容,而且錯誤有時極其隱蔽,不易發現。而那些 AI 繪畫工具有時候對于某些人體部位還不能很好地詮釋,甚至會出現幻覺,開始亂編。
另外,除了內容準確性,調用 AIGC 的另一難點還在于下「咒語」:用提示詞 (Prompt)表達需求。首先,用戶必須要有清晰的寫作或設計意圖,然后在提示詞里加入盡可能細致的指令,還要注意要一次性提供事實性數據,并在對話中反復補充參數、調優。
雖然, AIGC 工具在詳盡提示詞的前提下,基本能滿足你的內容需求。但是,如果每個使用者事先都必須要很清晰地知道怎么下「咒語」,那 AIGC 也就有了門檻,違背了用戶想用它替代繁瑣初級工作的初衷。
相對于缺乏可控性的通用大語言模型,「Whale 帷幄」幫助品牌做垂類的、可控的模型,為品牌提供專屬靈感庫、創作場景,讓用戶只要使用對應場景模型(甚至不用提示詞)就能生成自己所需內容。
除了內容生成,帷幄 AGI 能力也能幫助品牌完成內容管理、審核與發布,以及數據分析與運營優化,為品牌在營銷場景中實現更具針對性的 AIGC 應用。